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本文通过对校园物质景观文化和非物质景观文化等多层次对大学生综合素养形成产生的影响分析,探讨新时代校园文化景观对大学生素养在形成培养过程中可能发挥的作用与功效,试提出校园文化建设应加强和改进的意见以及建构的设想。
关键词:校园文化;物质景观文化;非物质景观文化;素养
本文引用格式:李瑞波.新视域下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素养的影响及构建[J].教育现代化,2019,6(29):184-185.
校园文化是指知识密集、人才集中的高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它包括物质景观文化和非物质景观文化,物质景观文化是指人类作用于自然环境后所产生的特定区域内各文化要素的综合;非物质景观文化是指人类社会行为产生的特定区域内文化要素的综合。因而校园文化是物质文化与社会文化相互渗透影响的文化环境,它对新时代大学生的成长、素质的提升、对学校校风学风的建设和发展,将产生极其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一校园物质景观文化对大学生素质的影响及作用
校园物质景观文化是指整个学校的物质环境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外层表现,包括学校的区位、面积、功能分区、布局、建筑的设计风格、文化设施及校园的绿化和美化、学校主体雕塑等具体物化形态,这些环境景观不但是自然景观,而往往受到某种文化影响的结果,因而包含了非物质文化景观的内容。
1.学校面积大小、功能分布、布局,体现一个学校的整体风貌和文化内涵,所以我们不能不重视学生人均校舍面积,人均宿舍面积,如果一个学校学生数量过于拥挤,教室、实验室、图书馆、操场人满为患,学校的治安环境和卫生环境也不容乐观,这必将相当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甚至干扰高校的正常秩序。校园的功能分区、布局合理如否,首先关系到学校的各项秩序,以及今后的发展。功能分区、布局应有科学的依据和科学的规划,要发挥学校每一寸土地和每一项设施的最大教育功能,要符合学校培养人才和科学研究的需要,符合育人的要求,不能以个人的意志而建设,这是一个连续的较稳定的校园文化规划建设问题,其次关系到学校的声誉和科技意识。校园建设的合理与否,体现一个学校的领导水平和管理水平,一个布局不合理的学校不能给人留下美的享受,精神的陶冶,只能给人留下更多的遗憾,从而显示建筑布局的目光短浅,不适应形式的发展,失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2.学校的建筑设计风格,文化设施及校园的绿化、美化,学校的主体雕塑,是学校物质文化景观的主体,体现着大学理想和人文精神,对大学生陶冶情操、美化心灵与规范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建筑物的格调品位、设计水平理念、文化设施的装备、式样、数量及教学楼、实验楼的编排名称,展现环境美的植物人工造型,充满生机盎然和格调搭配和谐的景物画面,及人文化了的有抽象和现实意义的花木构成的人文景观,给人以向往、力量和富有创意的主体雕塑,都会对大学生的审美趋向、道德观念、为人处世方式的形成起到引导和教育的作用。所以校园物质文化景观的建设布局对学校对优良文化氛围和学术氛围,对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以及个性完善和创造力的发挥产生积极的影响。
3.校园交流空间的建设与隐性课堂是学校的隐性教育空间。建国后我国的校园建设、规划、专业设置主要是参考前苏联的模式,大都采用轴线对称法与院落建筑群体式组合,以道路或绿化带作为功能区的分界线,使教学建筑与实验建筑之间,建筑群落与建筑群落之间缺乏必然的联系。校园各类建筑与活动空间各自为主,缺乏文化的联系和衔接,散乱而无整体,校园风格严肃规整但缺少些许灵气,空间的分离、规整,缺少有大学生驻足小憩、探讨未知世界、交流思想的人文化的氛围。这和我国教育体制下注重书本理论学习,轻视动手实践教学;重视对学生面上的培养,忽视大学生个性的塑造不无关系。诚然有些高校铺就了宽大的绿草坪,造就了看似优美的校内环境,但却在这样的环境下很难看到师生们相互交谈的人文景象,原因是这些建筑环境孤立、均质的氛围并非是适宜的交流空间,类似的空间氛围并没有赋予给大学生有意的引导性和指向性,缺少人文的关怀,个性的培养和引导,只是落得为一片开阔的绿地,闲暇的空地,做了教学建筑补偿的应景。
二 学校非物质景观文化对大学生素质的影响
校园非物质景观文化包括学校的章程文化、机制文化、教学行为文化、学校网络文化和校风校训精神文化几个层面的景观文化,是一个学校的教学水平、管理水平和学生文化修养水平以及学风、校风的综合体现,是在长期办学的过程当中形成的一种传统和独特的风范,是学校的灵魂所在。
1.校园师生行为属动态景观,如课堂教学、科研工作、组织管理工作、后勤保障工作、第二课堂文体活动、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师生之间的交流等,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及建构都产生积极的影响。高等学校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基地,课堂教学在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实践技能的同时,也促成了大学生的处生价值观、政治思想观、人生观的形成;科研工作中,教师的创新意识、严谨的科学精神和态度,对学生的创新思维方式、求知欲望、科学精神和竞争意识起到良好的引导和熏陶;院校组织管理服务工作,包括多个层面,从校级领导与管理,院系领导与管理到班级领导与管理,招生与就业工作无不体现出学校的组织、管理功能的效率高低,学生在与各级部门接触被服务的同时,受到各级领导、老师的行为举止、语言文化、人际交往、组织管理意识的影响,对大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现代管理水平的培养是直观的、深远的;对大学生从业后敬业精神的建立起到积极作用,这就是高校应注意的“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目的所在。异彩纷呈、健康向上,旨在认识自我、开发潜能,知识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各类社团活动对大学生各方面素质的熏陶和塑造均起到引导与培养的作用,从而形成大学生良好的群体意识和文化修养,使每一个大学生在群体中得到发展和开发。
2.制度文化是一个学校的各类行为的规范文化,包括大学的章程,院校课堂教学、科研规章制度,组织管理的行为规范、规章,大学生的行为准则和各类纪律规定,招生政策和就业政策等。制度文化展现了一所学校的规范文化和行为文化,在发挥规范惩戒作用的同时,亦对师生进行着导向、匡正和律法的引导;良好的校风校训、规范的规章制度和以人为本的行为准则,对大学生更有利进行有针对性的素质培养和塑造,增强了制度文化的规范性和引领性,给学生带来一种文明规范的管理思想和育人理念。招生政策与就业政策,对大学生素养的提升与培养影响更为深远,严格的招生条件是对学生基本的素质要求,从某种意义上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就业制度更能体现对人的素质要求,素质高、综合能力强的学生首先能得到用人单位的赏识和聘任,这对大学生素质的拓展与培养提出了更高、切实际的目标和要求。
3.学校精神文化是一所学校文化的深层内涵,其核心是学校的精神。学校的成长发展历史、优良的教风学风、师生的精神风貌、价值追求是最具有认同感的,也最具有向心力和生命力的。它能深层次地体现一所学校师生的共同价值、理想和精神追求,能在大学生的心灵上烙下深刻印记,使青年学生建立起自尊心、自信心和使命感,激发青年学生们向全面综合素质的追求不断努力,以实现高等学校的根本的育人目标。
三校园文化在构筑大学生素养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学校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网络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熏陶中,无论从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心素质等各方面都发挥了校园文化的教育性、前瞻性、辐射性及创造性,因此我们要重视校园文化的营造与构建。
1.要创造新世纪的校园建筑文化景观。西方发达国家大学建筑文化“以人为本”的特点尤为明显,看重校园环境整体风貌的审美和教育效果,实现了校园文化生活与社会生活的有机融合,物质景观环境和非物质景观环境的有机统一和协调。因此可以透视出中西方不同的建筑风格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传承和不同的的表达手法。我们想创造出有益的校园物质景观和非物质景观,则可借鉴西方发达国家优良的校园文化基础上,将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的融入校园建设中,把中华民族的、新时代的各要素相结合,促进文化“多元化”,更好推进人类文化的交融和发展。
2.校园文化要对教育教学起到塑造大学生的作用,对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爱国主义起到凝聚作用,对扩大学生文化视野、丰富文化知识起到促进作用,对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学习热情起到激励作用,对塑造大学生高尚思想品质起到熏陶作用。校园文化更要全面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3.校园物质景观文化,必须有科学的长远的规划,充分考虑环境的育人作用,要加大校园物质文化的建设和投入,要赋予学校物质文化景观更多的精神文化和传统文化。学校的建筑和设施都纳入育人的范畴,要精心设计和管理。要制定严格有效的管理制度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能动性,为创造美好的人文景观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新生.大学文化建设[M].泰山出版社,2010.
[2]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3]张德吴,剑平.校园文化与人才培养[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99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