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新工科视角下《航空安全信息工程》课程内容改革与实践论文

发布时间:2019-12-27 11:21:1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航空安全信息数据处理方法在航空安全管理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因此,作为高等本科院校,应该针对性地培养相关专业方向专业人才。本文以新工科为视角,以实践单位安全数据为支撑,以数学方法为原理,以计算机应用软件为工具,以民航规章396部为依据进行航空安全信息工程课程内容的改革与创新。

关键词:航空安全;安全信息;新工科;数据处理

本文引用格式:李海,等.新工科视角下《航空安全信息工程》课程内容改革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9,6(33):38-39,45.

         《航空安全信息工程》课程是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安全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其课程质量的高低决定安全工程专业学生是否具备航空安全信息处理与应用能力,同时也决定着未来中国民航安全能力的提高。“新工科”[1,2]是近年我国工程教育改革与创新提出的新概念,其目的是探索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和跨界整合能力的工程科技人才。另外,新工科形式下,大家的注意力还主要集中在体系的建立上,很多文献对如何建立新工科要求下的教学体系做了较为详细的阐述、或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探讨,但是还都缺乏详细的具有针对性的该专业安全信息设计实践类课程的设置阐述。根据上述问题,文章从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入手,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强化动手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新工科为背景,结合本校特色,详细探讨了电子系统设计实践类课程的具体设置内容,以及相关要求,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给出电子系统设计实践类课程的一个较为完整的案例,并根据实际教学效果来看,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帮助较大。

         目前,《航空安全信息工程》课程主要以CCAR_396为导向,主要讲述不安全事件信息的上报与管理,飞行数据的应用,以及安全管理系统的维护。其课程内容十分陈旧、缺乏工程技术创新,同时不利于中国民用航空安全工程人才培养。因此,以新工科为背景的《航空信息工程》课程改革与创新十分必要。

一 课程体系

          航空安全信息工程课程开设的根本目的是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信息处理能力,而基本的信息处理能力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信息的获取能力,二是信息的处理能力,三是信息的分析能力。通过三方面能力的训练,使得学生掌握安全信息的基本处理手段。基于此,《航空安全信息工程》课程应该包括三篇五章(见图1)。第一篇为前言概述,主要阐述相关民航规章关于航空安全信息的基本规定、课程前言基础、课程体系框架,使学生认识此课程的重要性以及课程体系逻辑关系。第二篇为工程技术篇,主要讲述航空安全信息的获取技术、航空安全信息工程处理技术、航空安全信息分析技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航空安全信息获取、处理、分析技术。第三篇为工程应用,主要讲述航空安全信息在民航安全实践中的应用,使学生将工程技术在航空安全信息工程实践中落地。

二 课程内容

(一)前言概述篇


          前言概述篇主要讲述航空安全信息工程课程基本概念,其核心内容主要包括安全信息概述、航空安全信息工程基本概念、信息基础知识、航空安全信息的范畴。安全信息概述主要讲述信息、安全信息、信息安全等基本概念;航空安全信息工程基本概念主要从“航空”、“安全”、“信息”、“工程”等分离词汇的解读的到“航空安全信息工程”整体词汇的解读;信息技术知识主要以信息论为基础,讲述信息的量化与计算,同时阐述熵权法在信息量化中的应用;航空安全信息的范畴主要以CCAR_396为依据进行介绍,将航空安全信息分为事件信息、安全监察信息、综合安全信息3大部分,总计9小部分。

(二)工程技术篇

          理安排实践课程学时量。课程理论教学中工程技术工程技术篇是《航空安全信息工程》课程的核心内容,主要讲述航空安全信息的获取技术、处理技术、分析技术。获取技术主要讲述CCAR_396部规定的强制上报系统、自愿上报系统(SCASS)、飞行数据译码系统的基本原理、基本操作、系统维护;处理技术主要讲述运行风险评估类处理方法,例如故障树、头脑风暴、在险值、神经网络等风险评估方法;运行品质监控类处理方法,例如设定基准、蝶形图分析、保护层分析等方法;民航事故调查类处理方法,例如故障树分析、事件树分析、决策树分析等方法。

\

 
(三)应用技术篇

        应用技术篇是《航空安全信息工程》课程的落脚点,也是本课程最核心的内容之一,主要讲述航空安全信息的发布、航空安全形势分析与评价、飞行品质监控、安全报告的撰写、安全系统的维护。例如触发器法、预先危险分析、敏感性分析、蒙特卡罗模拟分析、神经网络方法等。通过该篇内容使得学生掌握航空安全信息的应用技术。例如,不安全信息报告的发布、飞行品质的监控、不安全行为的预警等。

三 课程实践

        新工科背景下的《航空安全信息工程》课程实践旨在提高学生关于航空安全信息的处理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课堂知识转化效率,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课程实践主要基于Excle、SPSS软件、Matlab软件等进行实践。

(一)合理分配理论与实践学时量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学时的合理分配是影响课程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根据课程理论教学内容合篇内容按照章节特点分配总计12学时的实践学习。例如,实践1:不安全信息的上报;实践2:飞行数据的获取及译码操作;实践3:不安全信息故障树分析。通过合理的分配理论与实践学时,为学生掌握航空安全信息工程课程内容提高效率。

(二)充分利息现代信息处理技术

        以航空安全信息为基础数据,以Spss、Matlab等应用软件为处理工具,以风险识评估方法手段,以风险计算与预警为目的进行数据处理的实践教学3-5]。新工科背景下提高学生数据处理能力,有利于学生从事安全管理工作,保障公司安全飞行能力[6]。现代智能信息处理方法主要包括人工神经网络方法、模糊理论、进化算法、信息融合技术、智能审阅技术等。通过该实践课程学习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处理技术,同时激发学生兴趣。

(三)加强具体方法操作实践过程

         基于信息化技术进行数据处理操作,提高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充分将教学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新工科建设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充分同141部飞行训练学校、航空公司、航油公司、航空安全管理办公室等实践部门交流,形成合作机制,分享实践部门数据,丰富学生实践案例资料,充分将工程技术落地。通过加强具体方法的实践操作,加深学生对航空安全信息工程知识的理解,掌握航空安全信息的获取、处理、分析技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为从事民航安全管理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

 
四 总结

         新工科背景下的航空安全信息工程课程建设具有复杂性、高难度性等特点。课程内容涉及数学、计算机科学等多门学科;课程教学从理论到实践过度;实践原理涉及数理统计与计算机应用软件方法。这就要求课程建设从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开始,上升到课程内容的设计、再到授课技巧的设计。因此,《航空安全信息工程课程》的改革与实践对于提升学生安全信息的处理与应用能力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王飞,杨晔.“新工科”背景下创新与信息教学模式探索——基于BIM的工程管理专业改革研究[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4):100-102.
[2]吴爱华,侯永峰,杨秋波,等.加快发展和建设新工科主动适应和引领新经济[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1):1-9.
[3]何家蓉,孙淑红,石振香.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流通学课程改革探索[J].中国商论,2018(34):191-192.
[4]余文森.课程教学改革目标方向的40年变迁[N].中国教师报,2018-12-26(006).
[5]刘丽,戴振祥.基于OBE模式的高校智能信息类课程改革探讨[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8(06):9-10+14.
[6]王海东,关昶,刘群,等.“新工科”形势下应用型本科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探索[J].轻工科技,2018(12):123-124+15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997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