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生活化课堂教学是实施课堂深度教学的重要实践路径,它的实施有助于更好地落实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和核心素养。生活化课堂教学的高效实施离不了教材、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建构。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深度教学
本文引用格式:赵燕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取向——兼论小学数学课堂深度教学[J].教育现化,2019,6(33):214-216.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说明教育与生活密切相关,数学教学亦如此。数学教学脱离了生活情境与现实,不利于学生学习和发展,数学教学要把学生的现实经验当成宝贵的教育资源加以利用,学生的生活情感要在课堂教学中得以升华,同时课堂教学中的情感又在生活中再次得到体验。深度教学有效地突破了传统教学中封闭、静态的线性教学内容,关注学生的自身经验和实际处境。数学教学中生活化和数学化意识和教学策略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顺应和同化,实现知识意义的自我建构。
一 生活化取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应然选择
(一)生活化取向是义务教育标准的要求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修订稿)》明确指出,课程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有利于学生经验、思考与探索。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知识系统与情境化、生活化的关系[1]。实现义务教育生活化取向下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实际经验,要从教材、教师、学生着手。
首先,把以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教材内容基础,对教材知识选取时应避免出现成人化地倾向,全力转向小学生的生活体验,实现被教育者经验与实际教材的对话[2]。这样在内容上首先吸引了学生,且能够触发学生自身学习的内源力,学生才会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唯有如此,各种知识、技能、思想才能真正被学生内化,学生的智慧才能得以提升,素养才能得以发展。其次,教师要摆脱教材是客观知识化身的陷阱,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努力把教材和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尽力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引导学生主动联系生活经验,让学生乐于参与教学,让学生以多样化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进行反思性学习。最后,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的生活经验重组与改造。因此,学生应在具体的生活领域中寻找深度教学的价值,而不是在生活之外去寻找它的意义。只有当教学回归于学生的经验,学生才能在反思中获得学习的意义。
(二)生活化取向也是新课改的基本理念
新课程标准提出,课堂教学应该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引导学生在自身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联想、发散思维,实现建构性、创新性学习[3]。生活化教学积极地贯彻新课程标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行,数学教学有了较大的改变,教师通过分析学生,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把生活元素和教材有机结合,实现小学数学课堂高效生活化,改变了过去小学数学和实际生活想脱离得现象,把生活化素材运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小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进而提升学习成绩,而且可以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排斥,实现深度学习,深刻领悟数学教学的本质不是知识符号的教学,而且知识内在的逻辑形式和意义领域,进而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价值和数学在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地位。
(三)生活化取向更是核心素养的理念
数学核心素养包含数学思维方式、数学关键能力以及数学人格养成等三个部分[4]。而生活化取向的小学数学教学恰好能兼顾核心素养三个方面的培养。为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必须重视对学生的实践培养,教师不可以拘泥于教材内容,而应该充分结合学生的现实经验,深挖现实中的教学素材,使学生能够把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深层次认识和感悟,还可以让学生加强自主学习,在生活中灵活地运用,实现其核心素养的提升。
总之,实际生活中,教师要充分了解核心素养且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逐渐提升自己教育素养,在教学中积极渗透数学文化,开展生活化的教学,切实增强小学数学的教育教学质量。
二 生活化取向:小学数学课堂应遵循的原则
(一)生活化取向:小学数学课堂应遵循的渐进性原则
渐进性原则在教材融入生活化元素的方法过程中,一定要有顺序性、有层次性,要立足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在没有外在精神压力的情况下走进生活化深度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遵循小学生认知与心理发展规律,设计一些与小学生日常经验紧密联系的低难度问题,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原来就在实际生活中,这样便会降低他们对数学知识的恐惧心理,从心理上接受数学并对数学知识产生兴趣[5]。然后循序渐进的提升问题的横向难度和纵向深度,让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一定的联系,以此引发学生情感和思想上的共鸣,形成整体知识系统,实现生活化深度教学。但在注重渐进性的同时,又要避免问题的设计过于繁多,把系统的知识分解的过于琐碎,这样便破坏了整体性的知识结构。因此,在生活化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及时引导学生,纠正学生的错误,使学生能够渐进地、系统地学习生活化数学知识。
(二)生活化取向:小学数学课堂应遵循的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教学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然是引发学生感兴趣的事和物,生活化数学教学切实体现了这个优点与特点。孔子曾今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也就是说学生在处于“愤”和“悱”的状态时,教师进行启发和传授知识的时候能够达到最佳效果,使学生不仅能够明白其然,还能明白其所以然,并能提出自己的见解[6]。首先,教师应当结合生活化情景和学生生活经验,给学生创造一个适合学生自己寻找知识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能够达到“愤”和“悱”之间的状态。生活化情境具有启发性,教学才可激发学生对原有知识和认知结构的重组,才能够分析解决问题,实现数学知识与认知的重新建构,达到生活化深度教学。其次,少而精也是启发性教学的要求,同时又是启发性教学的条件。对于小学数学教材中基础的、必须要掌握的基本概念,教师要讲清楚明了,对于一些需要发挥学生自己想象力的,教师只需要指点启发,绝不能包办替代,这样就给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索学习过程的机会。最后,激疑是启发性的精髓,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但由于学生自身的知识经验有限,提出的问题往往难以保证,此时,教师就应该发挥引导的作用,让学生在解决问题和质疑过程中切实体会到启发性原则,达到生活化深度学习。
(三)生活化取向:小学数学课堂应遵循的发展性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着眼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换句话说,教师不仅要通过生活化课堂教学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还需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培养学生终身发展的品质和素质。因此教学过程设计的宗旨应着眼于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和学习水平的程度不同,所以,教师要从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出发,综合考虑每一位同学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性格特点等因素,设计一个尽力让更多学生使用的教学计划。教学计划应该包括适当的生活化情境问题,这些问题要具有开放性、挑战性和探索性,教师要给学生留有自主探索和研究的时间,让学生在生活化探究中真正感悟数学思想和知识的发展。
三 生活化取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路径选择
(一)教材内容要结合生活化元素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也融于数学知识。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大多数知识点都能在生活中找出相关或类似的场景,抽象的知识点对小学生来说是枯燥乏味的,如果把生活情景在课堂中直接呈现出来,则解决了相关问题。
首先,教师不能把教材中的数学知识看成是静态的、刻板的,而是要利用学生的疑惑与新奇实现教材与生活相结合。这样才能触发学生的心灵,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的逻辑性和科学性,达到自主构建知识,实现深度学习。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教材,捕捉相关的生活化元素,把教材中抽象的、不易理解的数学问题转化为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比如说在讲认识人民币这一课时时,可以让学生带着人民币,一部分学生模拟顾客,一部分学生模拟售货员。这样做不但能够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够帮助学生积极思考与探索。然后,教师还可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的视角来发现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带着问题来联系生活,加强对知识的理解与感悟,使学生养成观察生活的好习惯,这样既可让学生的自主学习,又可增强数学知识学习的亲和力。最后,教师还可以主动搜集教材中提及的各种生活中常见的元素,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选取适当的生活素材与实际的知识点有机结合,展现高效化的课堂学习,实现生活化深度教学。
(二)教师的观念和意识要具有生活化
意识和观念是决定行动的指南,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引导者,教师的观念意识要从传统的重符号知识转变为重能力以及创新思维[7]。首先,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教材内容与学生的身心特点,联系学生实际经验,引导学生通过联系生活经验来感知数学知识,让数学真正回归到生活实践中。这样学生的学便不会只停留在表层的文字符号学习,而且深层意义的深度学习。其次,教师不应该再把应试分数作为唯一检验学生学习水平的标准,而且应该树立教学为生活服务的观念,以此来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和顽强的意志力,并鼓励学生把这些品质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来提高学生自身的学习工作效率。最后,教师要把传统“填鸭式”灌输教学改变为对话式、互动式教学,把刻板的思想变为灵活的、发展的思想,把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置,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引导学生走向发现学习法之路。
(三)学生的思维训练要具有生活化
学生的思维角度,还需教师运用正确的观念意识来培养。新课程标准理念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首先,教师结合现代化教学背景,摒弃传统的教学思路和教学理念,从学生的思维角度出发,以学生为中心和主体,提高教学效率。从小学生数学思维具有多元化的这个特点切入,把小学生的多元思维和多元的生活相结合,开展数学生活化教学模式,实现生活化深度教学。其次,教师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换位思考,以小学生的思维为起点,明确学生的学习困惑与问题,并用平等的态度与学生进行心灵上的沟通,并对学生的问题给予思想与行动上的支持和帮助。对于学生一些创新性的合理想法给予及时的肯定,对于不完善的想法可以启发诱导,直至学生清楚明了。最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要以数学的思维和眼光来看待实际中的数学问题,并突破表层符号知识的学习,实现深层的意义学习,并结合生活的经验和数学知识恰当地解决问题,由此实现生活化深度学。总之,学生的思维角度生活化是基于教师的引导和学生习得的生活经验。
参考文献
[1]王乃涛.基于“生活数学”的教学实践把握[J].江苏教育,2012(04):36-37.
[2]宗德柱,孙存华.“深度教学”的变革、困境、路径[J].当代教育科学,2015(20):23-26.
[3]拜玉盛.新课改下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6,2(05):179.
[4]田阳.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广角”教学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7.
[5]叶玉蔚.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误区及对策研究[J].学周刊,2018(05):22-23.
[6]郑梦雪.浅议孔子“启发诱导”原则对教师的要求[J].中国电力教育,2012(17):111-112.
[7]张艳丽.“教学生活化,课堂互动化”——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8(13):83-84.
[8]范明明.新课改下数学课堂主体性追求的误区[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33):119-12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99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