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对大学生学业合理“增负”,提升大学生的学业挑战度,真正把内涵建设、质量提升体现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成果上,已经成为新时代高校深化教学改革的新要求。教学实践表明,文献导读教学法使学生的学业难度提升了64.87%,在教学内容更新与深化方面效果提升了71.98%,学生的文献获取与学习能力显著提升了75.64%,学生的创新意识与综合思考问题的能力分别提升59.51%与51.23%,学生的综合科技创新素质提升了66.69%。文献导读教学法对大学生具有“学业增负”与“能力提升”的效果,宜推广使用。
关键词:文献导读教学法;课程教学改革;学业增负;教学方法创新;效果评价
本文引用格式:刘成武等.文献导读教学法对大学生学业“增负”与创新能力提升的效果评价[J].教育现代化,2019,6(31):23-27.
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以后,大学教育的“四个回归”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对大学生学业合理“增负”,提升大学生的学业挑战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1],真正把内涵建设、质量提升体现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成果上,已经成为新时代高校深化教学改革的新要求。高等院校有必要根据新时代的新要求,加大基于大学生学业合理“增负”的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2]。而在这一过程中,课堂教学是实现学生学业“增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专业志趣的关键环节,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思与创新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3]。在这种背景下,探索一种基于学业合理增负、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就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作者在多年探索与实践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大学课程教学中的文献导读教学法[4,5]。这种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有何不同?对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培养有无帮助?本文将在介绍文献导读教学法的内涵、特点、创新环节及其实践项目的基础上,基于教学效果调查数据,定量评估文献导读教学法对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
一 文献导读教学法及其教学特点
(一)文献导读教学法的内涵
在信息与网络越来越发展的时代,基于一本教材的传统教学模式,已面临教学内容过时、学生学业难度不大、学生参与课程教学活动兴趣不大等问题,不利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文献导读教学法就是一种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新方法,其核心内涵是:根据新时代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需要,导师在阅读大量专业文献资料、把握学科前沿动态的基础上,遴选经典、前沿的文献资料,及时引入课堂,组织学生阅读、思考与讨论,通过“学业增负”与“提升学业挑战难度”等手段,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综合分析与科技创新的能力,它是大数据时代体现“导师引导、学生主体”的一种集“文献导读、分组讨论、撰写心得与成果展示”于一体的课程教学法[6]。
(二)文献导读教学法的特点
第一,教学内容的学术性与前沿性明显提升。文献导读过程中引入的文献资料,往往是最新的研究成果,反映学术前沿动态,从而弥补教材建设滞后与教学内容不新的问题。
第二,教学方法具有“翻转课堂”的特点。教师“一言堂”式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容易引起教与学的疲劳。处在这种“静默”学习状态,学生的“动口”与“动脑”能力难以得到提升。而文献导读教学法,引导学生课后阅读文献,组织学生开展专题研讨,并结合学生的探索兴趣,写成学术小论文,并以PPT、POSTER等汇报方式向师生展现自己的创新成果。
第三,教学过程体现“学业增负、教业加难”的特点。在文献导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根据课程各章节教学内容,引入大量相关专业文献,学生课外文献阅读文献压力因此大增,因为他不认真阅读文献,在课堂上就无法与其他师生进行讨论与交流,无法完成文献阅读之后的成果创新与展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会面临“教学目标提升、专业文献推荐、课程教学内容深化、文献导读示范指导、文献阅读作业检查与课程考核标准的创新”等方面的新挑战[6],需要学校与教师共同应对。
第四,教学效果体现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特点。与欧美的大学生相比,现阶段我国本科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不强,造成这种窘态的原因很多[7],而中国大学生“重教材”而“轻文献”被认为是关键的因素之一。文献导读教学过程中的“关注问题、独立思考与创新探索”等环节,拉近了课堂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创新之间的距离,增强了学生科技创新的意识与能力[5]。
二文献导读教学法的创新与实践
(一)文献导读教学法实施过程中的关键项目
在经过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我们以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为实验对象,分别在2016级本科生《资源科学概论》课程与2015级本科生《土地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实施了为期两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具体实施的项目与指标参见表1。
(二)文献导读教学法的创新环节
文献导读教学法的创新环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环节:第一,课程教学目标提升环节。文献导读教学法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既要承载知识传递的重任,实现基本教学目标,又要基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需要,提升新时代的人才培养目标,强化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对课程教学目标的把握不能停留在单纯完成课程知识传授的层次上,需要提升课程教学目标,突出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第二,文献遴选与推荐环节。如何结合教材内容,遴选合适的文献资料,是进行文献导读教学的基础。这一环节要求教师熟读教材、博览群书,了解学科前沿动态。最后引入课堂的文献要具备“经典”与“前沿”等特质。第三,文献阅读与讨论环节。这是文献导读教学方法的关键环节。在实施过程中,导师通过1至2篇经典文献的示范导读,帮助学生从“论文写作背景、要解决的科学问题、采取的研究方法、依托的研究数据、取得的研究结果、得出的研究结论”等方面去理解一篇学术论文;然后结合章节内容,布置课外文献阅读作业,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与交流。第四,文献阅读成果展示环节。这是检查学生学习效果、汇报文献阅读成果的收尾环节,可以通过“文献阅读书面作业、小组讨论发言、小论文撰写与集中专题演讲”等方式来进行。教师在这一环节要对学生展示的成果进行点评,既要指出希望学生改进的地方,更要鼓励学生的进步,点出学生的精彩与创新之处,提升学生的成就感,为学生的持续健康成长提供正面激励的能量。
三 课程教学效果评价数据的获取与处理
(一)课程教学效果的问卷调查
为测量文献导读教学法的实施效果,课题组围绕学生的“文献学习能力、科技创新意识、综合思考能力与科技创新素养”4个一级指标,在2017年6月底,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2015级与2016级的本科生,进行了不记名的问卷调查。在调研前,课题组对各个调研指标的含义及填写要求进行了充分解释,让学生真实填写相关数据;调研接触后对每份问卷进行较准,得到有效样本57份。样本数据基本特征参见表2。
从表2的数据来看,两个年级的学生均有“女生多、少数民族学生多”的特点;从一个学期的人均文献阅读量来看,在接触文献导读教学法之前,一年级学生平均只阅读了1.42篇专业文献,开课后,提高到17.81篇;而二年级学生的文献阅读量开课前、后分别为9.03与27.32篇,分别高于一年级学生开课前、后的7.61与9.51篇。
(二)数据处理
在测量文献导读教学法的效果时,课题组设定了“1、2、3、4、5”五个等级,从低到高分别对应“没有、轻微、一般、较大、很大”五种效果状态,让学生进行文献导读教学法接触前、后的效果自评;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自评效果各项指标的均值与增长率进行数理统计与分析。
四 文献导读教学法对大学生学业“增负”与创新能力提升的结果分析
(一)文献导读教学法使教学内容得到深化,学生学业难度加大
从调研的数据来看(表)3,文献导读教学法在更新教学内容、拓展教学资源方面效果明显,从学生接触导读法前的2.07提升到接触导读法后的3.70,提升幅度为78.81%;书本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程度,从2.16上升到3.81,提升了76.42%;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也从2.46上升到3.95,理解程度提升了60.71%;在教学内容深化方面,三项平均效果提升了71.98%。文献导读教学法要求学生课外阅读大量文献,学生的文献阅读作业与科技创新活动明显增多,课程作业量与学业难度分别从2.05上升至3.65、2.70上升至4.11,提升幅度分别为77.78%与51.95%;二项平均统计,学生课程学业难度提升了64.87%。
(二)文献导读教学法有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课内课外文献阅读引导,学生的对课程学习的要求与能力发展方向有更深的理解。学生学习目标的清晰度从2.40上升到3.67,提升幅度为52.55%更加明确(表4);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提升了49.64%;两项平均提升了51.1%。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专业文献获取能力提升了73.79%;在接触文献导读教学法之前,很多同学不知道如何阅读、评价一篇学术论文,在接触文献导读教学法后,效果自评值从1.95上升至3.46,显著提升77.48%;总的来看,学生的文献获取学习能力提升了75.64%。
(三)文献导读教学法有助于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综合思考问题的能力
文献导读过程中的“阅读引导、小组讨论、专题研究与成果展示”等关键环节,不仅提升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与学习活动的参与度,而且还对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思考能力有较好的训练。调研数据显示(表5),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质疑意识与创新思维意识分别提升了59.35%与59.66%;学生分析问题的逻辑性、条理性、独立性与独创性分别提升了50.36%、46.98%、50%与57.60%,学生综合思考问题的能力平均提升了51.23%。
(四)文献导读教学法有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科技创新素质
考察学生科技素养的提升情况发现(表6),文献导读教学法让学生对科技论文的熟悉程度从导读法前1.89上升至目前的3.53,提升了86.11%;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也从导读法前2.21上升至目前的3.54,增幅为60.32%;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申报技能也从2.19上升至3.39,提升了54.4%;学生科技论文的写作技能从1.93提高至3.14,增长了62.73%;学生创新成果的发表技能目前还较弱,但也从阅读法前的1..63上升至目前的2.77,提升了69.89%;从五项要素整体来看,学生的综合科技素质平均提升了66.69%。
五 结论
(一)文献导读教学法是教师将文献资料引入课程教学之种的一种集“文献导读、分组讨论、撰写心得与成果展示”于一体的“增负”型课程教学法,具有“突出教学内容的学术性与前沿性、翻转师生教学活动模式、体现“学业增负、教业加难”、强化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与创新技能”等特点。
(二)实践结果表明,文献导读教学法对大学生具有“学业增负”与“能力提升”的效果,宜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陈宝生.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EB/OL].(2018-6-21)[2018-8-5]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moe_1485/201806/t20180621_340586.htm.
[2]吴岩.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情况介[N].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fbh/moe_2069/xwfbh_2018n/xwfb_20180622/sfcl/201806/t20180621_340511.html
[3]肖仕卫.大学生学业合理“增负”的实现路径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8(10):93-97.
[4]黄利民,刘成武.地理教学中的文献导读法[J].阴山学刊,2001(6):69-70.
[5]刘成武,黄利民.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文献导读法及其创新实践研究[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8,38(1):125-128.
[6]黄利民,刘成武.教师在文献导读教学法中面临的挑战及其适应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17):213-214.
[7]吴凡.中美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学业挑战度的比较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2(10):92-9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99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