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在科研育人理念的指导下,南华大学核专业本科生的科研育人实践,通过“顶天立地”的科研活动拓展学生的前沿视野,使学生的科研素质、创造能力、创新意识得到提升,使核工业人的情怀意识和奉献精神得到传承。学生通过开展研究式学习,达到了汲取知识、磨炼意志、锻造品格的目的,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具有更强的竞争优势。
关键词:核专业;科研育人;培养实践
本文引用格式:宋英明,等.面向核专业本科生的科研育人理念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9,6(34):1-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1]。教育部在2017年底发布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指出,构建十大育人体系是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工程的基本任务,其中科研育人已然成为当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最前沿要素[2]。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对立统一的关系也是高等教育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只有二者高效融合才能真正培养出创新型人才。
一 科研育人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
世界知名大学的成功有三个方面的启示经验:一是对科学研究高度重视,不但传授已有知识,还要不断创造新知识;二是着力打造高水平教师队伍,把教学作为立校之本,把科研作为强校之力,通过科研不断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三是坚持科研促进教学,教学依托科研,把科研育人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3]。
科研育人是一种新型教育理念,是指通过科研进行知识创新,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科研实践,让学生不但能够培养科研能力,解决理论或工程方面的实际问题,而且可以使其思想境界、学术品德、学术思维、人文修养等方面都得到提升,其体系建构应坚持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方向和育人特色,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到科研活动的全部过程[4]。
二 高校教师务必树立科研育人的教育理念
在高校全方位育人格局中,科研育人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途径相比,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增强了科学性和自主性。对于现在的高校本科生而言,单向的理论知识灌输不仅不利于创新思维培养,反而可能会起到反作用。相反,引出问题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自发地去对事物的起因与发展进行独立思考和探索而得到结论,接受与感知能力便可以得到很好的锻炼,思想政治教育也就能更容易被学生接受,也会更有实效,这一点的实现在科研过程中较为容易[5]。高校科研育人,一方面是高校教师以教学形式
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创新成果、科研经验和科研方法,另一方面是通过吸引和鼓励学生进入前沿科研领域,引导其在科研任务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积累科研工作的实践经验,将知识传授与思维训练和研究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寓教学于科研,以科研促教学,培养学生的学术思维能力与实践创新能力,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
三 面向核专业人才培养的科研育人实践
我国核工业、国防工业、环保事业的大力发展,离不开大量的核专业高素质人才,课题组自2014年起开始整合南华大学核专业资源,以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依托“顶天立地”的科研项目,实践科研育人理念,让学生“真刀真枪”地解决理论或工程方面的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的自主科研与实践创新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每年培养多名学生到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日本长冈技术科学大学、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院校读研或读博深造。
(一)立足实践
科学研究作为一种创新活动本身就具有开拓性和实践性,这是科研育人区别于传统育人模式最显著的特征。教师通过将科研资源、科研方法、科技成果有效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寓教于研,不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创新创业思维等多方面能力,激发学生手勤脑快的学习热情,从而实现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课题组利用在研的科研项目,先让学生围绕项目中某个科学或技术问题进行学习调研,在掌握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实验或者数值模拟,最终解决问题,或者提出可行性思路,如遇到困难或者障碍,就由教师把问题再进一步分解和切割,直到问题解决为止。按照这种模式,课题组每年可以培养优秀本科生8-10名,发表核心期刊以上论文3-5篇,申请专利1-2项。
(二)体现融合
在科研育人理念下,教学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输入,而是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实践、自主学习;科研也不再单纯以产出研究成果作为唯一目标,而是具有了作为教书育人载体的功能,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通过在科研活动中的互动合作,实现教学相长。这是对原有单纯的知识传授教学模式和单纯的知识创新科研模式的突破和融合,所体现的是综合性育人模式。课题组注重把科研成果转化成教学案例,课题组开发的ADS次临界系统中子时空动力学IQS/MC模拟分析软件于2016年研制成功,该软件已成功应用于中国科学院战略性科技先导专项CIADS参考方案的中子时空动力学数值模拟分析。2016年1月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作为软件使用单位给出了成果应用证明。该软件可对处于不同次临界水平下的ADS次临界嬗变装置的启动停闭、功率调节、束流瞬变等过程的温度变化进行模拟,课题组把仿真程序作为案例用在了《反应堆热工学》专业课程里面,体现了科研与教学的融合,收到了良好效果。
(三)注重前沿
高校是科技、人文创新思想进行碰撞的主要场所,不仅传播知识还要创造知识。在新时代,高校更是国家实施人才强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机构,大学科研工作最显著特征体现在它所具有的育人功能。在高校科研中,教师通过不断将大量的科研素材和最新的科研成果有效转化为教学资源,不仅能够提升专业课程教学质量,而且能够促进教研互补。教师的科研项目都具有前沿性和创新性属性,否则项目不会立项。课题组的科研项目有来自国家或国防重大需求,谓之“顶天”,也有的是行业共性问题结合工程技术应用,谓之“立地”,这些都能开阔学生的前沿视野,提高学生培养质量,比如,某本科生作为主要成员参与了课题组一项关于金属辐射屏蔽材料性能模拟计算分析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课题,因此受邀参加中国辐射防护学会年会并作学术报告,工作得到了同行专家的认可,从此走上了科研道路。
(四)坚持德育
高校的工作职能是“教书育人”,要对学生进行学术道德规范教育,培养诚信的科学观,端正学风和学习态度。教师要利用自身严谨的科研态度影响学生,使其树立规范的学术道德意识,养成遵守学术规范的良好习惯,建立良好的学术氛围。核专业还具有其特殊背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党中央高瞻远瞩,果断做出了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老一代科学家和广大研制人员顽强拼搏,团结协作,克服了各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取得了中华民族为之自豪的伟大成就,广大科研工作者培育和发扬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我国核工业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坚强领导下,从无到有发展壮大起来。经过两次艰苦创业,成功研制了原子弹、氢弹、核潜艇,改写了中国大陆没有核电的历史,建立了完整的核科技工业体系,核工业人也铸就了“事业高于一切,责任重于一切,严细融入一切,进取成就一切”的核工业精神。课题组强调,作为核专业的学生要在科研中传承和践行“两弹一星精神”和“核工业精神”。大学生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踏实、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是成为高素质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6]。
四 结束语
新时代下,高校科研育人实践之路任重道远,教师要通过有效的科研活动来培养高素质人才。南华大学核专业本科生的科研育人实践,通过“顶天立地”的科研活动拓展学生的科研视野,使学生的科研素质、创造能力、创新意识得到提升,使核工业人的情怀意识和奉献精神得到传承。学生通过开展研究式学习,达到了汲取知识、磨炼意志、锻造品格的目的,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具有更强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1).
[2]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2-28(1).
[3]张愿.高校科研育人的现实困惑与实现对策[D].长江大学,2017.
[4]魏强,李苗.高校科研育人论析[J].思想理论教育,2018(7):97-101.
[5]刘建军.进一步重视科研在高校育人中的地位和作用[J].中国高等教育,2015(6):34-37.
[6]孙桂林.高校育人路径新探[J].教育现代化,2016-6(19):219-22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9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