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论刘天华作品《烛影摇红》及其贡献论文

发布时间:2019-12-26 10:13:3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短短37年的时间,刘天华先生将他的全部心血都灌溉在了他所钟爱的二胡事业上,才使得二胡成为当今民族器乐舞台上一颗耀眼璀璨的明珠。是他,改变了人们对二胡的看法,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了二胡独特的魅力;是他,勇于借鉴西方创作手法,使得二胡的创作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提升了民族乐器的地位;也是他,饱含着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和对祖国的满腔忠诚,写下了人生的最后一首二胡独奏曲——《烛影摇红》,不仅唤醒了国人麻木不仁的灵魂,也为现在的我们传递着无限奋斗的力量。

关键词:刘天华;《烛影摇红》;创新;贡献

本文引用格式:孟祥缘.论刘天华作品《烛影摇红》及其贡献[J].教育现代化,2019,6(32):233-234.

一 刘天华生平及创作历程

        刘天华(1895~1932年),江苏江阴市澄江镇人,是我国“五四”时期优秀的民族器乐作曲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他毕生致力于民族音乐事业,先后创作了《病中吟》《月夜》《苦闷之讴》《独弦操》《空山鸟语》《闲居吟》《月夜》等10首二胡独奏曲,而《烛影摇红》便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个作品[1]。此外,刘天华先生在其他乐器领域也有所造诣,他不仅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二胡曲,还创作了3首琵琶独奏曲和2首丝竹合奏曲,并第一次吸收采用了近代记谱法。他在二胡演奏方面吸收了西方乐器小提琴的多种演奏技巧,并借鉴西方的华尔兹圆舞曲等许多新式创作方法,打破世俗的观念,使二胡不再停留在伴奏乐器的地位而是成为一件可以独自演奏的独奏乐器,同时刘天华先生注重二胡的传承,他不辞辛苦的努力,最终使其被纳入高等院校的专业教学,刘天华先生大力推广国乐教育,使二胡从幕后走到了台前,直到现在仍然在舞台上熠熠生辉。刘天华先生在他37年短暂而又辉煌的生命中,做出了无数的牺牲,为我国近代二胡演奏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在我国二胡发展历史上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是当之无愧的二胡演奏奠基人。

二 二胡曲《烛影摇红》创作背景

         烛影摇红,原是词牌名和曲牌名,调名来源于宋代词人周邦彦的《烛影摇红·芳脸匀红》。此曲创作于1932年,是刘天华先生生前创作的最后一首乐曲。当时正值日本进军中国,占领我国东北全境,建立伪满洲国,刘天华先生身处中华民国政权混乱的时期,在关乎民族存亡的危机时刻,刘天华先生怀着满腔的悲愤创作了此曲。此曲以《烛影摇红》为题,有西方华尔兹舞曲优美的旋律,也有浓厚的中国古典韵味,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刘天华先生对中国存亡的担忧,对中国人民的警醒和对日本入侵的奋起抗争的决心与勇气。

\

 
三 二胡曲《烛影摇红》的旋律与演奏技巧分析

         二胡独奏曲《烛影摇红》借鉴了西方的圆舞曲曲式,在音响效果上流畅、欢快,但在其背后夹杂着作者的忧虑与悲伤,恰似一位亡国的歌女,虽面带微笑,余音绕梁,却掩盖不住她内心对家国灭亡的愤恨,忧怨与悲伤。正如当时刘天华先生身处满目疮痍的中国,对国家受难的悲愤,对国人麻木的愤慨和对自己无力改变现实的无奈,都在这首乐曲中彰显得淋漓尽致[2]。

        乐曲的引子部分以一个八度及连续的三连音引出了散板部分,仿佛一支舞蹈正缓缓拉开序幕。散板之后的节拍固定为民族乐曲中少有的12/8拍,五个连续重复的顿音6音,使得乐曲节奏活泼而跳跃,仿佛一位体态轻盈的女子正欢快得翩翩起舞。在演奏时,前半部分弓速应适当放慢,力度由强至弱,变化音升5应注意音准。同时,散板之后的这一段好似一座桥梁,在全曲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运弓力度不宜过大,应尽量在左半弓进行演奏,以免破坏顿音的轻巧、活泼之感,使乐曲的感情无法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乐曲的第一部分为全曲的核心音调,多用连弓演奏,旋律流畅、悦耳,音程跨度较小,且乐句之间音程跨度较为相似,好似两人一呼一应,相互应和,极富舞蹈性。但其强弱起伏并不明显,因此运弓时应尽量保持右手平稳,换弓时减小音头的音量,表达出欢快轻松的感情。

        乐曲的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相比,旋律大致相同,但对第一部分做了发展变化,是第一部分的变奏,音符节奏更为密集,速度加快,换弓频率也有所增加,这使得旋律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3]。且音符出现的音区较第一部分更高,更加明亮,这也使作者的感情得到进一步的抒发,情绪更加热烈。因此,在演奏这一乐段时应提高弓速与运弓力度,使作者对于感情的抒发更加强烈地表达出来。

\

 
         乐曲第三部分作为全曲的高潮,旋律起伏变化较大,不仅对核心音调做了进一步的加花装饰,在节奏上也更加密集,使得情绪更加热烈。这一部分音调明亮,多用外弦演奏,在情绪上有欢快愉悦之感。接着在第31小节九连音的推动下,将旋律推向更为明亮的音区,对前面的乐句进行了高八度的演奏,将旋律及情绪推向高潮,之后的两个连续的九连音,旋律连续下行,显出孤独落寞,悲伤凄凉之感,似舞台下的观众渐渐散去,为第四部分作者将要表达的悲伤遗憾之情作好了铺垫。因此,此部分在演奏时应特别注意右手力度的控制及连弓演奏时注意合理分配弓段的使用,在力度增强时弓速加快,减弱时弓速放慢,使得旋律强弱对比明显,更加渲染前后变化鲜明的情感氛围。
乐曲第四部分虽然旋律仍富歌唱性,但音区较低,多用内弦演奏,声音浑厚、低沉,给人以空荡、悲伤之感,好似观众离去,独留舞者一人于灯光之下,孤独悲凉之情油然而生[4]。旋律在开始时连续下行,表现出刘天华先生对国家危难的担忧与悲伤,之后的旋律逐渐上行至高音区,似响亮的号角唤醒麻木的国人与日敌奋勇斗争。因此在演奏时,低音部分行力度较轻,表现出对国家危亡的惆怅,而高音部分应加大运弓力度,意在警醒民众,奋勇抗敌。乐曲尾声部分旋律呈波浪形上下浮动,似表现出作者烦乱不安的心绪,随着速度的减慢,力度的减弱,仿佛一切归于宁静,也给听众带来无限遐想。

四 二胡曲《烛影摇红》的创新性及其贡献

          刘天华先生将毕生的精力都放在了改进国乐,提升民族器乐地位的伟大事业上,而《烛影摇红》作为刘天华先生的一生的绝唱,也毫无例外地在中国音乐原有的基础上大胆吸收西方作曲手法,以圆舞曲的曲式创作出了这曲带有浓厚中国韵味的二胡独奏曲。刘天华先生大胆运用了中国乐曲中少有的三拍子节奏,体现了中西创作手法的水乳交融与完美结合。而正是刘天华先生这种创新精神,使得我国的二胡演奏事业向上攀登了一个新的高峰[5],极大地挖掘了二胡的表现力,创新了二胡的演奏技巧,使得二胡向着规范化、专业化发展。

         与此同时,《烛影摇红》这首二胡独奏曲表达了刘天华先生对祖国遭日敌侵略侮辱的悲伤与国人麻木的愤慨,也在一定程度上警醒了当时的世人奋起抗敌,更时时刻刻提醒着我们忠诚于自己的国家,热爱自己的祖国,更警示着生活在当今和平年代我们不要忘记当年的耻辱。

        因此,《烛影摇红》不管是在创作手法、演奏技巧还是感情精神方面,都将会流传不朽,依然在舞台上保持着无限的生命与活力。

参考文献

[1]王丽美.浅谈刘天华及其二胡艺术[J].学周刊,2011(05):197.
[2]柳静,苏华.论刘天华二胡曲《烛影摇红》的独创性[J].大舞台(双月号),2008(05):40-41.
[3]林阳地.二胡曲《烛影摇红》的文化价值[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30(07):258-262.
[4]周世斌.音乐欣赏[M].西南: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59-160.
[5]赵玲.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激发创新思维[J].教育现代化,2017,4(44):375-37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985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