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精准扶贫背景下高校精准资助与育人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论文

发布时间:2019-12-25 16:53:0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为了实现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高校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力度,许多寒门学子因此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然而,高校“精准资助”与育人始终是两张皮,缺乏一个系统的统一机制。如何实现高校资助与育人的有机结合是一项亟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精准资助;育人;资助育人

本文引用格式:张晨曦.精准扶贫背景下高校精准资助与育人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现代化,2019,6(32):116-117,120.

一高校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程序不够规范


          近年来,随着国家扶贫政策不断完善,扶贫力度不断加强,精准扶贫已初见成效。但高校关于贫困生认定的工作仍存在些许漏洞,贫困生认定的精准性还有待提高。每学年初的贫困生认定工作,虽然要求贫困学生提供“三级证明”,但是在具体认定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学生提供的“证明”有效性有待查证。因部分乡镇所在地有关部门盖章程序过于简单,导致一些家庭并不贫困的学生也能拿到贫困证,加大了高校贫困认定工作的难度。其次,班级评定更加注重学生书面材料描述而非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投票,这就造成了投票不客观,甚至会出现“圈文化”效应,一些同学会把票投给自己关系较好的同学,而非真正有需要的同学。最后,学院审核不严谨,因对新生的了解还较片面,因此新学期开学的贫困生认定多以班级评定为准。以上三个因素的综合影响使得高校的贫困生认定工作出现了一些问题,不能实现高校精准扶贫。

(二)贫困生资助管理系统的半智能化限制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很多高校都引进了贫困生资助管理系统,但经研究发现,该系统目前仍处于半智能化状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覆盖面小。贫困学生的信息都是通过评定后录入系统的,这就使得进入贫困生库的学生都是通过班级评定和学院审核后录入的,部分家庭情况困难的同学仍难入库。第二,贫困层次不清晰。贫困生资助管理系统中仅保留学生的贫困信息,并未对学生的贫困程度进行分级,这就使得高校在扶贫工作中达不到“精准”。

\

 
(三)高校资助工作育人效果不明显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这就对学生资助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1]。虽说近年来国家强调高校资助体系要形成“摆脱贫困、教育学生、培养成才、回馈社会”的良性循环,但高校资助育人过程中却还是常出现“诚信缺失”“学生形成等、靠、要思想,丧失斗志”“盲目哭穷”“花钱大手大脚”以及“缺乏回馈社会之心”等不良现象。这些现象都是由于目前资助育人工作的不完善造成的,并时刻提醒着我们要更加看重资助的育人功能,高校资助工作应以“扶贫先扶志,育人先育心”为目标,从而加强资助的育人效果。

二 对高校精准资助育人的几点建议

        高校精准资助育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会直接影响到高校教育水平的高低,因此针对以上问题可以从“五个一”入手。

(一)搭建一种完善的贫困生认定体系

        1.问责制。由于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多根据地方政府开具的“三级证明”为准,但由于省份不同以及地市级差异,一些地方政府在贫困审核中不严谨,出现“来一个开一个现象”,因此为了保证其证明的真实性,建议对随意开具贫困证明的地方政府进行问责处理。这样就能从根本上保证学生提供证明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2.匿名投票制。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的开展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精准扶贫”,为广大寒门学子提供可以支撑其完成学业的经济基础。因此,为了使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更加“公平、公正、公开”,在“三级证明”的基础上实行班级投票匿名制。将贫困生认定工作在开学初提前进行,也就是新生开学来第一件事就是进行贫困生认定,届时同学之间还处于认识的基础阶段,对其家庭情况的了解也不全面,此时的投票最具公正性,能够有效地避免“圈文化”的出现。

         3.成立一只专门进行实地调研的贫困生调研小组。为了实现高校资助的“精准”化,成立一只专门的贫困生调研小组已迫在眉睫。贫困生认定工作的最后一环是学院终审,为了使终审效果更精准有效的直接方法就是实地调研,对班级初选的贫困生家庭进行走访工作,这样能更直观更直接地了解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更好地实现“精准扶贫”。

(二)建立一个一站式互通的资助管理系统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互联网进入了千家万户,贫困生资助管理系统也应运而生,但就目前的资助系统来讲从义务教育到高等教育是分开进行的,且系统中并未显示学生的贫困程度,这就在一定层面上使得高校的资助管理出现一定程度上的断层,不能更直观地了解到学生一直以来的家庭状况。因此,建立一个一站式互通的资助管理系统,将学生的贫困等级证明按年份排序直接上传网络终端,能够更直观地了解到学生的家庭情况。对于一些家庭突遭变故的学生可在一站式资助管理系统中加入“特殊困难”一栏,将这一部分学生的信息纳入其中,这样在对贫困生管理时就能够很快查询到不同贫困层次学生的信息,使贫困生的资助管理更加精准。

(三)设置一个畅所欲言的空间

         为了使贫困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以针对其进行一场特殊的谈话,也就是让一些因贫困而产生自卑或者消极情绪的同学在一个封闭轻松的空间中吐露心声,将自己不愿意示于人前的想法在这个空间中说出来,也可称之为“黑暗疗法”。同祷告室的原理相同,“黑暗疗法”就是在一个空间里设立倾诉区和倾听区,让学生能在一个不受打扰私密的空间放松地倾诉,再由辅导员老师或专业的心理老师在倾听区对其进行引导,这种方法能够在不见面的情况下很好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在保护学生的隐私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帮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四)开展一系列教育

         资助工作的最终目的是“立德树人”,目标是“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根本任务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2]。因此在实现学生精准资助的同时必须加强学生的感恩教育和诚信教育,扭转一些人不劳而获的错误价值观。第一,积极开展素质教育。国民素质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对外形象,而高校又是为国家输送人才的基地,因此高校应本着“成才先成人”的教育目标,实现提升学生学习能力与素质培养的有效结合。第二,加强感恩教育。目前国家对贫困生的优待力度的不断加大,许多寒门学子都能抱着感恩和回馈社会的心去努力完成学业,这与学校的教育、家庭的培养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其中仍有许多寒门学子对国家的优待政策觉得理所应当,甚至产生“仇富”的心理,形成我穷你就该资助我的扭曲心态。针对这部分学生,学校应加强感恩教育,通过新媒体、班会或研讨会等多种形式,让贫困生参与话题讨论,了解其心理动态,再以合适的方式对其进行感恩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帮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第三,加强诚信教育。“人无信则不立,业无信则不兴。”诚信是中华民族流传千年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民族价值体系的核心,而诚信教育作为学校教育之一,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其教育成效也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发展。学校在开展资助工作的同时,要不断加强诚信教育,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传播性增强贷款学生的还款意识,将诚信与责任心内化,针对择业困难的贫困生建立帮扶小组,以便其能顺利就业,积极主动还款。

\

 
(五)实现一种转变——从“授人以鱼”转为“授人以渔”

         资助工作的开展是为了实现“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3]。而现阶段的高校资助工作多以“奖、贷、助、补、减”等几种形式对贫困生进行资助,使学生整体靠“等、靠、拿”的方式得到资助,这就使部分同学形成了不劳而获的思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学校针对贫困生增加了勤工俭学的岗位,但总体上的收效并不大,由于学校提供的岗位限制等原因,只有部分同学能受益,这就增加了学生校外打工出现问题的风险。因此为了实现从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良性转变,同时确保学生在校期间的人身安全,首先,应在校园内增加勤工助学岗位,提高岗位补贴,使更多贫困学生受益。其次,对于奖助学金的发放除必须满足在贫困生管理系统内、学习成绩优异等条件外,必须要求学生完成一定时长的义务劳动,不满足条件的不参加奖助学金的评选。再次,学院针对家庭经济条件特别困难的同学增设助理岗位,让其在享受国家优惠政策的前提下,以劳动换取相应的学习生活补贴,只有成为真正的“渔夫”才能钓到更大的“鱼”,而不是坐吃山空。

三 总结

         为了使高校精准资助与育人教育进行有机结合,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必须做到“认定精、对口清、发放准”。认定精,贫困生认定工作开展精细;对口清,高校资助工作对准的范围清楚;发放准,奖助学金发放精准,只有做到“精、清、准”才能使高校资助工作更加有力地推进,只有资助的前期工作到位,才能使资助育人工作进一步开展,而“五个一”实施则能更好、更快地实现“精准资助”“精准育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学生资助更加精准有效http://www.xszz.cee.edu.cn/jianbao/gongzuoxinxi/2018-03-28/3249.html
[2]魏文君.关于提升高校资助育人质量的思考[J].河南教育(高教),2018(08):34-36.
[3]戴小兵.论勤工助学在实践育人和资助育人中的作用[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6(07):138-14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9826.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