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本文根据材料专业培养人才的定位,将课外竞赛纳入学生课程设计环节,如将每年度铸造专业举行的中国大学生铸造工艺设计大赛,纳入到学生铸造工艺设计课程体系中,将课内教育和课外竞赛结合起来,既不冲击正常的教学环节,有力的支持了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同时在有效的时间内,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设计能力,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起到了以赛推动教学、以学奠基竞赛的作用。
关键词:课外竞赛;课程设计;材料;实践
本文引用格式:赵浩峰,张椿英,柴阜桐,等.将课外竞赛纳入课程设计环节的教学模式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9,6(29):41-42.
高等院校各专业在进行教学改革中,都十分注重大学生的课外竞赛[1-2]。材料专业也不例外。材料专业教学所研究的内容涉及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等方面。材料专业培养从事材料领域的各种材料研究和开发、材料制备、材料表征分析、材料改性及材料的绿色应用等方面的创新型的工程技术人才。对学生的培养,要满足社会的需求,满足国民经济建设要求,满足未来社会的发展,满足世界格局经济的变化[3-4]。根据创新型实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材料专业需要不断改革,探索新模式,以培养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适应这种需求、要求及变化。本文拟就课外竞赛纳入学生课程设计的模式进行探讨。
一 新教学模式产生的背景
全国大学生铸造工艺设计大赛由教育部高等学校机械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铸造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等联合主办。该项赛事在全国每年一次,至今已经连续举办多届。由于是对学生所学的一种历练,学校投入相当的人力物力为学生的竞赛铺垫道路,取得了满意的社会效果。有材料加工专业的高校积极参与,深受参赛学生欢迎,特别是获奖学生还深受用人单位好评。但是,带来的问题是,参赛学生在竞赛准备、竞赛参与中,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而大多参赛学生正处于专业学习的关节环节,正常的课程学习压力也很大,即课程体系的学习也不能偏废。为了解决这样的矛盾,需要对课程体系及教学方式进行再设计。新型模式的内容之一是,将材料专业二年级的学生划分在专业教师身上,施行导师带教制度,学生形成的学习小组归老师指导。指导的内容涉及课程体系内的工艺课程设计、生产实训以及毕业论文,此外还包括学生的各种课外竞赛。新型模式的内容之二是,将相关的大学生课外大赛,纳入到正常的课程体系建设中(即竞赛进课堂),如全国大学生铸造工艺设计大赛与铸造课程设计统一起来。
二 新教学模式内容
具体做法是,铸造课程设计在教学计划中是安排在大学的第6学期,而竞赛是在第5学期。当全国大学生铸造工艺设计大赛的组委会发布题目后,各老师所带的学习小组就开始选择题目,准备竞赛内容,此时也同时启动了课程体系中的铸造课程设计工作。当第5学期完成了竞赛工作后,课程体系中的铸造课程设计的主体工作结束。在第6学期铸造课程设计的时段,学生一方面总结铸造设计大赛的内容,同时对某些设计的细节进行补充,为其后的实训做准备。学生课程设计的成绩在第6学期提交。这样,把全国竞赛的题目就设定为学校课程设计的题目;全国竞赛的工作就设定为课程设计的工作;教师对竞赛的指导,就变成有工作量的课程体系内的指导。
三 新教学模式的意义
(一)学生的学习从被动走向主动
自主学习是初级教育向高等教育过渡的一个难题。在传统教育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侧重于学生对老师的依赖。甚至进入大学以后,不少学生还是习惯于“教师讲,学生记,学生的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模式,学生缺乏独立学习和自主创新的意识[5]。具体表现在,在设计开始学生接到与生产实际联系的真实任务后,不少学生处于无从下手的朦胧状态。在老师的启示指导下,不少学生主动捡起了过去学过的《热处理原理与工艺》、《金属学原理》、《材料结构》、《铸造工艺学》以及《金属质量检测》等课本,通过重新学习和钻研,找出设计的下手点。设计过程中,感觉手边资料有限,就主动到学校图馆和网络文库查阅最新的文献资料。在设计中,当意识到个人能力的局限性时,主动通过网络上查找各方面资料,并通过网络与其他大学相同专业的同学和老师进行交流,主动请教问题和学习经验。学生在竞赛的设计中,把被动的学习变成自主学习。通过竞赛入课堂,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增强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生的学习从个体走向团队合作学习
传统的学习中,学生习惯于个体的奋斗。如在竞赛设计开始,学生们都忙于自己铸造工艺的工作,伏案进行着铸件的图纸和浇注方案的设计。通过查阅资料对对铸造原理及设备的课程知识有了更深的了解及掌握。但是,仅局限于自己的设计往往思路不够开阔。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当遇到问题时,同学们之间相互讨论,相互学习,相互监督,加强了同学之间的友谊,也让同学们学会了合作。通过学习小组的共同设计,学生们学会了宽容,学会了理解,学会了做人与处世。正如学生在总结竞赛时所言:刚拿到课题,同学把它简单地认为只要作品说明书就可以了。这种轻视和盲目自信的心态使同学寸步难行。经过挫折,同学开始思考问题所在。将竞赛纳入课程是一个尝试,而铸造大赛对同学来说也是一个新领域同时也是一个表现自己能力的机会。这不仅需要同学对后面的很多专业课要有提前学习的能力,还需要有团队相互配合的能力。所以,通过竞赛进课堂的模式,能够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力,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问题。
(三)学生的学习从分离的知识走综合的分析
大学生课外竞赛是锻炼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科竞赛纳入课程教学计划,有助于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让学生在学业中的知识得到了升华,专业中有一定建树。学科竞赛是对专业基础知识的一次全面梳理,帮助学生形成相对成熟的科学思想,具备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夯实专业基础有显著的作用,因为学生在竞赛过程中不断地学习与思考,逐步提升工程能力,提升创新能力和思维模式,通过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对专业基础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知[6-7]。通过竞赛准备、竞赛参与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各方面能力,并且能够根据自己的判断,给设计赋予自己的意志,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透过课程设计竞赛,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对浇注系统的计算及结构图的设计,加强了对铸造知识的宏观了解及掌握。学生通过竞赛这个平台拓宽了眼界,熟悉与了解当下铸造行业的发展与变化,并且能与国内其他高校的老师学生进行广泛的交流。这样可极大的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及竞争意识,使学生在将来的社会发展中能够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四)学生的学习从理论走向实践
将铸造竞赛纳入材料成形及控制工程专业的课程设计,这是一次对学生学识知识的实践。它可以充分的发挥学生学习到的知识在生产中的应用,摆脱了传统教学的纸上谈兵模式。同时在比赛中与不同专业同学的组队,可以更好的发挥出同学们自己的特长,对自己的设计也更加的精确。在与其他同学的合作中,把自己专业知识将与他人分享互换,带动了良好的学习与比赛的氛围,加深了自己的知识掌握和知识。同时比赛加深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使学生与老师之间不再有隔阂,有的只有朋友之间的沟通交流。这样使得后面教学模式可以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四 结语
将大学生铸造工艺设计大赛纳入到学生铸造工艺设计课程体系,并配备导师制保证其顺利运行。通过实践表明,这种新模式,不仅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教师对课程教学的安排、组织、管理与控制,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同时,展开个别化教学,有利于因材施教。学生在竞赛中,互助互动,培养协作式学习,也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信息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宝营,祁建广,王裕如等.以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项目为驱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J].教育现代化,2016,30:9-11.
[2]薛永兵.大学生学科竞赛引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6,37:3-6.
[3]李桂霞.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理论研究,2005(20):4-6.
[4]庄华洁,周金其.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2004(11):108-109.
[5]李雷鹏,王立峰,倪志英.谈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策略[J].教育探索,2013(12):96-97
[6]夏春雨.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高教,2004(6):106-108.
[7]庄明珠.学科竞赛驱动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8,1:56-5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98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