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在地理教学改革的进程中,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涌现出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而导学案的应用是其关键一环。教学实践证明,导学案形式的不同,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基于不同的地理知识类型选择适宜的导学案形式,可以使导学案的作用最优化,能够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果,实现高效课堂。
关键词:地理;知识类型;导学案
本文引用格式:王美玲,等.基于地理知识类型的导学案应用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9,6(33):204-205.
Application and Practice of Guided Learning Plan Based on Geographic Knowledge Type
WANG Mei-ling,GUO Zhi-lian,HU Xiao-li,WANG Jian
(Hebei Normal University,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Shijiazhuang,Hebei)
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 geography teaching reform,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ect of classroom teaching,producing a variety of effective teaching mode,and guide case application is the key link of teaching practice has proved that learning guidance in the form of case is different,a direct impact on students’learning efficiency and teaching results based on different geographical knowledge types to choose suitable learning form,can make learning case,the effect of optimization can improve the effect of geography classroom teaching,implement efficient classroom
Key words:Geographical;Knowledge type;Guided learning plan
一 文字记忆性知识
文字记忆性知识主要包括地理概念、地理数据、地理名称等知识,在地理教学任务中是要求学生熟练记忆的内容,如城市化的概念,地球上海洋与陆地的面积比值、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名称等。针对文字记忆性知识,在导学案的设计上适宜采用填空形式来强化知识点。例如:1、光年:天文学中的_单位,即光在“真空”中一年传播的距离。填空设计不是对课本上的某一段叙述性文字知识的随意设空,设空要体现出对关键词的回答,强调学生对文字性内容的记忆。
二 形象记忆性知识
形象记忆性知识主要包括地理分布等空间性比较强的知识,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根据新授课的内容将地理知识与地图紧密结合起来,不仅要让学生记住文字名称,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记忆它的分布位置。例如气候类型的分布位置,主要自然带的分布位置等[2]对形象记忆性知识的导学案适宜采用填图形式,能够把课本上空间性比较强的知识使用地理简图展现出来。地理简图是教师根据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所绘制形成的,简洁明确,方便学生形象的记忆地理位置[3]。例如:结合课本,根据地理简图中(图1)洋流的位置,确定其名称。
三 地理差异性知识
地理差异性知识主要是指相关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异同点及规律,反映地理事物或现象的特征。在地理教学任务中要让学生明确地理事物之间的差异,能够为学生区别地理事物或现象提供依据[4]。向斜与背斜的判别依据,冷锋与暖锋在过境前、中、后分别在气压、气温等方面有什么不同,气旋与反气旋分别在方向、气温、气压等方面的特征,地形对聚落以及交通线路分布上有什么影响等。地理事物在某些方面具有相似性或者是容易混淆的内容,在导学案设计上适宜采用表格对比的形式。例如:在学习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时,导学案可采取表1的设计。
通过鲜明的对比,揭示地理事物的差异,条理清晰明确,引导学生类比学习,使学生带着任务学习,更加明确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
四 地理规律性知识
地理规律性知识主要包括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等知识,揭示地理事物或现象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对原理性或规律性的知识要综合分析,全面把握。在教学中要使学生明白形成某一地理现象的原因或存在的规律。在导学案的设计上适宜采用探讨的形式,主要有读图引导和案例探讨两种形式,读图引导要体现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和能力水平,精心设计问题,问题由表及里,由浅及深,循序渐进的过程。引导学生从已知到未知,从现象到原因进行思考。案例探讨的形式,对案例进行自然、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综合思考,它能够使琐碎的地理知识有机整合,教师引导学生对典型的案例进行观察、分析、比较等[5]。由学生对案例进行归纳总结,得出一般规律,从而纳入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去,形成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学生在探讨问题寻找答案的同时发现知识、学习知识,利于激发学生地理创造性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地理创新能力。
例如:洋流对气候的影响。釆用“北大西洋暖流与西北欧气候”案例。根据已学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异规律,卑尔根与拉布拉多半岛大致位于同一纬度,两个地方所获得的热量应该是相差不大的。但在北纬55°至70°之间大西洋东岸最冷月平均气温比西岸高出18°左右。结合图2,引导学生读图:①找出卑尔根与拉布拉多半岛的位置,确定两者之间隔着什么大洋?②这里是否存在大洋环流?如果有,大洋的东岸和西岸分别是什么洋流?它们的冷暖性质如何?③东、西岸洋流会对沿岸气候产生怎样的影响?通过读图,引导学生从已知的地理现象,由浅及深探讨产生原因,最后归纳总结整个案例,掌握洋流影响气候的一般规律。
五 结语
在实际教学中,导学案的形式不应千篇一律,应该根据授课的内容选择适宜的导学案形式,有时还需要结合使用多种导学案形式,如表1中结合使用了表格对比与填空形式,不仅可以让学生明确地区分容易混淆的知识点,也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读图与案例探讨相结合,能够锻炼学生从图上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以及根据案例处理信息的能力,从具体到抽象归纳总结的能力等。根据授课内容合理使用导学案的形式,可以使导学案的作用达到最优化,提高地理课堂的教学效果。以上是笔者在地理教学中的一些粗浅的经验体会,希望可以为教学一线的地理教师提供参考和帮助。
参考文献
[1]刘振泉,姚智君.地理“导学案”追求课堂的感悟为先、思维为本[J].地理教育,2012(Z1):105-106.
[2]程志华,陈军.地理课堂“学、研、展、馈”合作学习模式的理论构建和实践检验[J].地理教学,2011(24):9-12.
[3]赖会会.高中地理教学导学案与有效课堂构建整合的实践研究[A]..《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十六卷)[C].:《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总课题组,2018:4.
[4]鄂傲君.高中地理学案编制的常见问题与实施方法探析[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0(06):20-23.
[5]仲小敏,于洁.关于中学地理探究教学教师专业素养的调查[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0(04):13-1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97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