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互动式教学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19-12-25 09:40:4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为充分发挥互动式教学对高校英语教学中的作用,笔者以《互动式教学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为课题,从互动式教学的相关概念解析入手,对互动式教学在高校英语教学工作上的优势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究了互动式教学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关键字:互动式教学;高校;英语教学;优势;策略

本文引用格式:王宁.互动式教学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32):161-162.

一 互动式教学的相关概念解析

         互动式教学主要指的是在教学双方(师生)平等交流探讨的过程中,通过打造多边互动的教学环境,从而达到不同的观点相互碰撞与交融,进而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与探索性,从而达成提升教学实效性的一种教学方式[1]。互动式教学作为重要的教学手段,其方法运用到学科教学中不仅可以明确教学主题,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除此之外,对提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二 互动式教学在高校英语教学工作上的优势

         高校英语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教学和学习气氛都很沉闷,整个教学过程基本上都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而产生这种情况的最根本原因就是师生之间缺乏互动,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实际需要,只是盲目地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给学生授课。这种“霸道总裁”式的教学方式不仅很难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不会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能够充分尊重学生课堂主体的身份,并且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能够养成“活到老学到老”的习惯[2]。但是,由于实际的英语教学工作缺乏必要的课堂互动,导致英语课堂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通过对互动式教学的研究结果我们可以发现,互动式教学模式在高校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工作一直在不断进行,而互动式教学的特点就是师生之间对话式互动,并且采用课堂内容预测、情景交融式的表演等方式,与素质教育的要求非常吻合,能够体现出学生主体的地位,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多关注对英语的学习,并且时刻把探究性学习思路置于首位,有效带动了高校英语教学的发展。把互动式教学理念融入到高校英语教学过程,不仅可以把英语课程教学改革“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体现得淋漓尽致,而且也可以让学生在互动的过程中体味到学习英语的乐趣,为今后熟练应用英语创造条件。素质教育更符合时代和学生未来发展的需求,同时也能有效减轻学生学习负担,让他们在汲取营养的过程中还能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推动力。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仅对学生当前的学习有很大的影响,而且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也是必不可少的。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互动式教学更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而不单单是把知识教授给学生,所以更有助于提高学生在未来发展过程中的竞争力,让他们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

 
(二)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采用互动式教学有助于促进学生综合发展,不仅让学生掌握足够的英语基础知识,同时还能够让学生具备一定的英语交流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增加筹码。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过去,高校英语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式非常笼统、老套,主要的作用就是提高学生英语成绩,并没有为提高学生听力、口语等应用层面上的能力做出很多努力,导致很多学生虽然考试成绩非常高,但基本上都是“哑巴英语”,并不能合理地发挥出英语这个语言交流工具的作用。开展大学英语教学工作的核心任务就是让学生能够应用,而不是让学生取得高分。成绩只能从侧面反应出学生做英语试题的能力,而不能全面地体现出学生应用英语的综合素质。互动式教学能够有效打破传统的“哑巴式”教学,让学生可以用英语在课堂上与其他学生或者教师进行交流,消除他们内心产生的畏惧心理,让每个学生都敢说、会说。学习英语并不能靠死记硬背,虽然从表面上来讲,掌握的词汇量越大,对英语句型理解得越透彻,那么对英语的应用能力则越高。其实不然,英语是一个语言交流工具,它的这种性质就决定了单纯地学习理论知识并不能有效发挥出它的作用,甚至会使学生走进一个学习的误区,不利于学生对英语的学习。而互动式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掌握正确学习英语的方法,而且也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保证学习英语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三)拉进师生之间的距离

        “距离产生美”,这句话在高校英语教学工作上似乎并不适用。单纯地依靠学生自己的力量来学习英语,不仅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学习压力,而且学习效果也不见得理想。很多时候,一直使学生困惑的地方,只需要教师的一句话或者一个提醒就能解决。所以,拉进师生之间的距离,发挥出教师在学生学习英语过程中的作用非常重要。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让学生对教师产生距离感,而教师那种“独裁式”的教学方式更是让学生产生畏惧心理。而互动式教学能够消除学生对教师的误解,并且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舒适的学习环境。采用交流互动或者情景模式的教学方式以后,能够显著活跃英语课堂教学氛围,从而使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让每个学生都体会到自己在课上的作用。互动式教学还能让教师更全面地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知识基础和性格特点,从而让教学工作更具针对性。对于很多大学生而言,有时候即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时,他们也不愿意去寻求教师的帮助。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教师有一种先天性的距离感,害怕老师,对教师有一种畏惧心理。所以,如果教师能够采用互动式教学,积极主动地与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友好的态度,那么必然可以让学生产生亲切感,让教师和学生之间搭建起良好的交流互动桥梁,让师生关系变得更加融洽。

三 互动式教学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虽然互动式教学在高校英语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优势,对推动高校英语教学发展有非常显著的作用。但是,如果不能采取有效措施来实现其特点,表现出其优势,不仅不会发挥出互动式教学的作用,甚至会产生负面影响,让教师变得畏手畏脚,不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所以,在将互动式教学应用到高校英语教学工作过程中时,必须讲究策略、方法。

(一)做好教学准备工作

          互动式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在某种程度上要更复杂,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努力、做更多的课前准备工作。在准备课程内容时,教师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严格的筛选,并且做好整理归纳工作,在满足基本教学要求的情况下,尽量选择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抓住学生的眼球。除此以外,教师还应该掌握讲课的技巧,研究采用什么样的顺序才能让教学内容的价值得到最大化的利用。在安排教学内容的同时,教师还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把一些动画、小视频等内容添加到课件当中,作为学生互动讨论的话题,让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当中。在互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发挥出引导者的作用,给学生创造更多互动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份子,提高教学的整体质量[3]。

(二)创造互动的教学氛围

          不同的英语教学氛围给学生带来的影响是不同的,沉闷的教学氛围会使打击学生听课兴趣;而良好的课堂互动氛围有助于把学生都吸引到课堂教学活动当中,让他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得到成就感。对于那些英语基础比较差的学生而言,他们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很可能会产生自卑的心理,如果教师不能创造出良好的互动教学氛围,那么这些学生在课堂上将坐立不安,害怕自己成为教师互动的对象。而轻松愉快的互动氛围不仅可以让这些学生放松身心,而且也可以让他们主动参与到互动过程,增强他们学习英语的自信心[4]。互动是学生和教师两个群体的事情,良好互动氛围的形成能够让每个学生都因为受到环境的影响而避免使互动交流流于形式,保证互动教学作用的发挥。

\

 
(三)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传统的英语教学课堂都是教师一个人说了算,而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而互动式教学能够有效体现出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当中,并且充当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互动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向学生更好地传授知识,同时还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为教师优化教学工作奠定基础。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是威严的,这也是学生不愿意与教师进行交流的原因之一,在应用互动式教学时,就要改变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让教师和学生形成亦师亦友的关系,保证师生之间能够用平等的身份进行沟通。

参考文献

[1]叶月英.互动性教学模式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分析[J].学周刊,2018(34):18-19..
[2]陈藜.西语课堂互动式教学模式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7,4(22):53-54.
[3]刘艳艳.互动式教学模式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现代教育,2018(01):45.
[4]张艳璐.互动教学模式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研究[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7,25(06):149-15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9752.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