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如何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职营销策划人才是该专业改革与实践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论文在阐述高职营销策划专业人才校企一体化育人背景及原因后,分析了目前高职营销策划专业人才校企一体化育人体系改革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以此提出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校企一体化育人体系改革与实践的三点建议,即校企一体化育人形式要多样化、校企一体化育人要形成长效机制、行业、企业与学校要深度融合。
关键词:高职;校企一体化;育人体系;改革与实践
本文引用格式:侯逸婕.高职营销策划专业人才校企一体化育人体系改革与实践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9,6(30):29-31.
一 校企一体化育人背景及原因
(一)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需要
我国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今的高职教育中,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被公认为职业教育有效的培养途径。在国家的“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建成适应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终生教育理念、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现代协调发展职业教育体系,以满足广大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经济和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在十九大中又重点关注了职业教育,并给职业教育的定位为,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中,职业教育承担着培养大国工匠的责任并且在这个进程中,需要学校和社会两个层面共同努力。因此,探索合适的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定位进而提高就业率成为高职教育一个长远的发展目标。
企业是人才,特别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之方,而学校则是高技能人才培养之地,所以要在充分了解企业的生产、建设、技术进步和人才需求的情况下才能培养出符合企业生产发展、符合社会进步需求的人才。因此,高职教育办学脱离企业势必会导致学校在培育人才的多个方面与企业的实际需求脱节。进行校企合作是使学校了解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数量与质量的要求的有效途径,从而确立人才培养的目标、服务企业的办学理念,进一步去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高职院校为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营销策划人才的需要
虽然校企一体化的培养模式已经实施多年,然而在现今的培养模式下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导致人才的培养并没有能完全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特别是营销策划人才的培养和供应,存在与企业发展、社会发展脱节的地方。我国的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承担着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的、面向服务和管理的营销人才的培养使命,然而脱离了企业的实际情况的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则让毕业生难以满足企业对于营销人才的现实需求;另一方面,企业日渐增长的、对于策划技能方面的需求,特别是营销策划这个更专业的技能需求的出现,加剧了营销人才培养的供求结构性的矛盾。对于培养技能人才的高职院校而言,如何将人才培养成适应企业和社会需求的“精准型”人才,逐渐成为其生存发展的关键。
二 校企一体化育人体系改革与实践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已经获得了各高职院校的普遍认同,基本上,所有的高职院校营销专业与企业都有了一定程度上的合作,但总体合作的形式仍比较松散、单一、流于形式。特别是对于营销策划方面,目前国内仍然没有专门的、成熟的人才培养体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企业与高职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合作的形式比较多样化。主要表现为学校聘请营销专家到学校兼职授课、请企业专家给学生进行专业讲座、学校请企业专家参与制定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校安排学生到企业参观或者实习、顶岗实习和就业等。这些形式都具有偶尔性、即时性、随意性、不规范性和不可持续性。
第二,校企合作的形式大于内容。主要表现为开展实质性合作的学校比较少,多数学校只是与企业签订了办学合同。主要原因是为应付上级检查,通过人际关系签订的校企合作协议却不关注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实际操作的问题。
第三,学校主动、企业被动。学校为了提升学生就业率和人才培养的质量而更需要企业的支持与合作,表现得更主动,但企业从自身的经济利益出发,表现相对不主动,因此学校通常需要通过人情关系获得短期的、暂时的合作。
第四,策划专业人才的理论基础簿弱,对市场营销等基础概念的理解不到位导致无法从整体方向上把握策划的方向。
第五,创意创新方面存在困难,创意创新方面人才奇缺,影响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第六,人才职业愿景与职业精神不佳,行业出现疲惫状态。
第七,师徒制文化气氛不浓,师徒间缺少尊重、影响学习效率。但是,市场和企业对于营销策划方面的人才的需求量与日俱增,特别是房地产、婚庆等以策划为核心主导的产业对于专业的策划人才的渴求,促使着高职教育对营销与策划专业人才校企一体化育人体系进行不断地改革,以适应变化的市场和社会需求。
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营销与策划专业为例,此专业办学成果显著并极具自身特点特色,然而在实践过程中,仍然不可避免地出现上述问题。营销与策划专业的自身特色之一为实践活动多,既体现在形式多样也体现在内容多样化上,能让学生多方面的实践能力得到提升,专业与企业的合作形式也比较丰富,比如与本地广播电视台下属频道联合举办各类比赛活动,与当地企业合作策划产品案子由学生进行策划和提案,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参观、学习和实习等等,但是这些活动没有形成一个系统性的、持续性的、完整性的流程,让校企一体化育人多呈现在形式上,没有深入到教学的内核中去;在每学期的与企业合作的策划提案中,企业方多只选择其中一份最优方案采纳征用,其他优秀的学生策划方案则放弃,而专业方面并没有很好地收纳归档措施将这些优秀的学生策划案集结起来,形成营销与策划专业的教学成果资源库并多加使用,不利于整个校企一体化育人体系的进一步实施与发展。再者,高职院校的学生本身发展的方向重心是往职业培养、技能培养上发展,而营销策划却是一个需要专业知识、大量理论基础的专业,学生本身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就比较薄弱、理解上困难比较大。在实操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于营销策划方向上的把握会有偏差,对于各种营销与策划理论工具的使用会出现问题,导致在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的策划方案中也出现错误。不仅如此,由于营销与策划专业是一个比较年轻、在国内尚未成熟的专业,专业学生们对于自己的未来职业前景感到迷茫,职业道路也比较坎坷,在市场营销与策划的行业中,目前较多的岗位侧重于营销方面的招聘,而针对策划方向的岗位比较少却供不应求。有市场和企业的刚需,但是由于策划人才的培养需要的时间比较长、需要学习的知识和技能比较多、岗位的方向划分比较精细,导致行业出现了断层和疲惫,即学生在学校中所学习知识并不能够很好地对接于企业所提供的岗位,同时,企业需求的高精准策划人才却难以获得,上岗的学生会基本的策划实操内容却无法在某一企业想要的方面上有专长,比如大型的会展策划、风格婚礼策划等方面的策划,但策划市场的细化已经成为行业趋势,学校和企业正共同面临着即将或已经到来的市场营销与策划方向人才培养的难题。
三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校企一体化育人体系改革与实践的建议
(一)校企一体化育人形式要多样化
对校企一体化内涵的论述,从国内的职业教育学者研究中已获得了许多的学术成果。校(University)一般指大专院校,包括院校里从事教育活动的教师、研究人员及其学生;企(Industry)一般为企业。而对于一体化的阐述,其包括三层含义:第一层是组织一体化,政产学研已紧密相捆,利益相连、存亡共生;第二层则为功能一体化,政产学研联合体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产生经济效益;第三层是利益一体化,政产学研一体化实质为其主体之间的利益一体化。而从更深层次的理解上,校企一体化实为历史性的范畴,是经由校企合作发展而来。
目前,海内外学者普遍认同,校企合作按照成熟程度可被划分为三个阶段:校企合作起始阶段或校企分离阶段、校企合作的发展阶段(当前国内校企合作基本上为该阶段)、校企合作的高级和完善阶段——校企一体化阶段,是校企合作的发展、完善和成熟的阶段,也是校企合作高级阶段。国务院2005年曾出台《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了“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校企合作办学思路,但有学者在大量案例研究的基础上给出的结论为:目前,企业主体在发展高职教育中的作用还没有充分显现。所以,现在国内的校企合作研究和实践大体上仍处于第二阶段。只有完善到第三阶段即校企一体化的校企合作体系,才能够培养出合格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校企一体化育人形式的多样化,应表现在各个方面:在教学方面,教授的形式、主体、方法、内容、载体、教学成果的验收方法等都应生动且多样化,不局限于课堂教学,还可以将学生直接带入企业中感受实际情景进行教学,亦可请企业管理人员进行辅助教学,开展讲座、各类与教学有关的活动让学生们积极参与进来;也可以借助新媒体为载体进行教育教学,比如云课堂、抖音、微博等线上工具,不仅要将这类载体作为教授知识的工具,而且要让学生学会运用这类工具进行营销策划,实现课堂的翻转亦借助此类载体进行教学成果的验收,例如让学生在抖音上发布命题的策划小视频作品,通过对作品内容、浏览量、点赞数等数据的观察记录进行教学成果的评价。企业方面则应在自身企业发展需求人才的要求上,结合学校的教学育人要求与学校共同制定培养计划并且积极参与其中,除了培养培训人才的技术、职业规范、上岗要求等等之外,还应该着重将企业的文化渗透到教学中,让学生能够理解企业文化并且培养一定的行业忠诚度。企业还应该调整自己在育人体系中的角色,不局限于参与或者教辅,而是作为双向主导角色中的一个,积极地发挥自身的力量帮助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体系的向上成长,做到与学校“求同存异”即主流育人思想一致,但有自己的具体要求和可以满足学校无法提供人才培养需要的条件,去和学校一起建设好育人体系。从社会角度来说,校企一体化育人已经成为大趋势,那么相关的政府部门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从相应的方面支持鼓励体系的成长,于此同时,校企双方应积极地回应政府的相关政策把握机会和福利,利用好可以使用的条件建设这一大的育人体系。
(二)校企一体化育人要形成长效机制和深度融合
校企一体化育人长效机制,是指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相互渗透深度融合,共同搭建一个高职教育育人平台,以契约形式明确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主体责任,行业企业全方位介入高职院校整个“招生一培养一就业”过程,使行业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互相融合。校企一体化育人长效机制具有以下特点:(1)人才培养目标和标准的一致性;(2)文化层面的合作长效性;(3)教学资源建设的共享性。目前,更重要的是将企业和学校的优秀育人准则和企业文化共同融入到育人体系中去,体现出企业在育人体系中重要的一面。
我国高等教育校企一体化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有三个:(1)内驱动力不足(2)利益结合点薄弱(3)合作程度尚浅。但是,也有相应的有效措施:(1)提高内部驱动力(2)扩大合作的利益面(3)深化校企合作程度。与此同时,多层次培养校企一体化人才的培养策略则有:(1)实行校企联动。同时结合学校和企业的需求,按照共同目标来育人;(2)联通岗位。实现教育与岗位挂钩,将岗位要求与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要求联通,培养适岗人才;(3)重构课堂。注重教学的创新和实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4)双师共育。学校教师不仅专业教学水平达标还要走进企业了解企业需求,从根本上实现校企共育人。校企一体化进程在目前中国的发展还较为滞后,然而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已具雏形,如美国的硅谷,硅谷拥有着全世界最高级的生产中心和营销中心,以硅谷的各大高校科研中心为依托,加利福尼亚大学拥有着全世界最先进的电子芯片研发中心。根据《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发展与高水平建设思考》的内容指导,先如今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缺乏对产教融合与提高教学质量的整体把握的问题,而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大局观中提出,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即提高行业企业教学参与度,健全多元化办学体制,推行校企协同育人,完善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国家教育对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中又提出,加快培养大批具有专业技能与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人才。因此,我国的校企一体化育人体系的发展进程仍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洪俊国.基于企业需求的高职营销专业人才销售能力培养研究.[J]高教学刊,2018(09):175-177.
[2]王芳,张丹.产教深度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学生能力培养途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05):250-252.
[3]方颖,王伟麟.产教融合背景下基于校企“双主体”育人机制的创新与实践.[J]经济研究导刊,2018(07):165-167.
[4]马树超.校企合作: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主线.[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23):28-33.
[5]马树超.职业教育也需要提高质量[J].职业技术教育,2010,31(15):22.
[6]何灶贵.市场营销策划人才培养如何提高实效性[J].现代经济信息,2015(11):45+4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97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