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地方高校理学学生创新创业育人体系机制研究 ——以浙江工业大学理学院为例论文

发布时间:2019-12-31 09:08:28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构建理学学生创新创业育人体系,可以提高理学学生在职业竞争上的优势。本文通过分析浙江工业大学理学院的体系,结合该体系在实践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可以得出一个适合地方高校理学学生完善的创新创业体系,可以更好的培养适应社会的人才。

关键词:理学学生;创新创业育人体系;地方高校

本文引用格式:王俊杰等.地方高校理学学生创新创业育人体系机制研究——以浙江工业大学理学院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40):40-43.

        传统的理科类专业学生培养以理论学习为主,学生在智能开发上具有较大优势,但在适应行业职业竞争上优势不明显。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高等教育面向社会和市场办学的重要举措[1][2]。在高校中,创新创业教育建立一套完整的培养体系,是理科学生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本文以浙江工业大学理学院为例,探讨“理学学生创新创业育人体系”的构建,总结实施的效果。

一 地方高校理学学生创新创业育人体系的研究意义

        十大育人体系,明确把实践育人列为其中之一,创新创业教育是实践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了高校的实践教育是具有与课堂教学同等重要性的独立地位。实践育人要求各院校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开发专门课程,健全课程体系,完善创新创业管理制度和支持机制,由此创新创业教育是“三全育人”工作开展的重要推力[2]。

        纯粹基础的物理数学在地方高校中并不多见,数理专业已经完成了应用型转变,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发展,是学科专业自身发展的需要[3][4]。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不仅让学生学习了系统的学科专业知识,而且使学生通过创新创业项目训练,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具体的实践。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通识教育的一种新形式,有利于改善专业教育的单一模式,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更有利于加强对学生创新、创业与创造的思维、意识及精神的培养。从该角度而言,创新创业教育实际上丰富、拓展了专业教育的内容,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是高校深化发展专业教育的必然选择[1]。

        李克强总理曾经指出,加强基础科学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举措[5]。数学物理专业作为基础学科,对于其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6]。因此,研究理学学生创新创业育人体系机制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

 
二 理学学生创新创业育人体系的构建

(一)组织体系的构建


       完善的组织机构和健全的制度是育人工作开展的保障。成立专门的创新创业育人管理机构,形成专门的目标、过程管理机制。在院系管理层面,做到学院领导负责,专任辅导员协调,各学科分工负责各类竞赛的组织架构。在学生社团建设层面,设立数理文化部执行学生创新创业相关的组织、宣传、统筹等工作,另外设立数学建模协会和天文学会作为数理学科创新培养的平台,几个学生组织都设置专门的教师指导活动开展。在科技竞赛层面,做到创新创业教育做到“人人参与、突出重点”。学院建立了基础性学科竞赛、校级学科竞赛、省国家级高水平竞赛同时推动,全面覆盖学生、重点培养高层次项目的育人体系。院系组织基础性学科竞赛、校级竞赛、校级立项、院级科技立项,全面覆盖学生。同时,挑选重点培养项目、重点培养的尖子生参与高水平竞赛,如挑战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等。

(二)训练体系的构建

      为了让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得到能力的提升,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训练体系。

1、打造科普性讲座平台

         在新生阶段,开设“博学堂”讲座,邀请专家前来讲授一些科学知识、科研方法等,激发学生创新兴趣;开设“理科专业学科性竞赛与课题指导”课程,讲解学院各类竞赛、指导学生项目申报书、专利、学术论文的写作,引导学生广泛参与创新创业的活动。

2、开设专门性教学课程

       课程教学过程中,竞赛、科技立项等相关内容会纳入教学计划,同时开设如:“数学建模”等专门的竞赛指导课程,将教学改革和创新教育相结合,做到教学改革、创新教育、学科竞赛三者相互促进。

3、形成实战性操作体系

        学生在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后,鼓励学生申报院级科技立项、校级科技立项,然后省级、国家级立项,层层训练、层层选拔。在科技立项过程中会得到指导教师的指导,开展科研创新活动,并会有部分项目可以孵化出创新成果。组织学生将孵化的创新成果参与校级比赛,如,校运河杯科技作品竞赛、校物理科技创新竞赛、校调查统计大赛等,经过选拔后参与后续的严格训练培养,参加省级、国家级高水平竞赛,形成了多层次培养、训练的实训体系。

(三)指导体系的构建

       以数学、物理教学团队为核心,搭建指导教师团队。物理学科方面,依托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物理实验中心,搭建了由5位教授、12位副教授、30余位优秀教师组成的指导教师团队,主要指导全国物理实验大赛、浙江省物理科技创新竞赛和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等高水平竞赛。

         数学学科方面,形成了数学建模指导团队和调查统计指导团队分别负责数学建模竞赛和调查统计大赛。数学建模团队拥有,拥有2位教授、2位副教授及8位优秀教师。调查统计指导团队跨学院组成,有3位教授,2位副教授,10位优秀教师。

        指导教师根据各自的相关竞赛立项,开展创新育人活动。定期组织人才选拔、人才培养、成果孵化等工作。各指导团队也有相应的经费支持,如数学建模团队、物理竞赛指导团队、调查统计团队分别每年有14万、8到14万、5万的经费拨款。

(四)评价体系的构建

       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中,学生和指导教师都需要有评价激励政策,才能充分调动积极性、发掘潜能。为此,浙江工业大学理学院建立了多层次、全方位的激励政策:

      1、通过,《浙江工业大学理学院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激励办法(本科生)修订版》、《浙江工业大学理学院本科生德、智、体综合测评办法(试行)》、《浙江工业大学理学院奖学金评定和管理办法(试行)》,从奖金、奖学金评定等方面引导学生参与创新活动。

      2、执行《浙江工业大学教师课外育人工作条例》、《浙江工业大学大学生学科竞赛管理办法(文件)》、《浙江工业大学理学院工作量计算办法》,通过工作量、奖金、职称评定等方面,激励教师参与学生创新创业育人工作。

三 理学学生创新创业育人体系的实践效果

(一)促进了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的普及


      以2017-2018学年浙江工业大学理学院创新创业参与情况为例。该学年学院本科生共有848人,参与创新创业活动人次达1890次,人均达到2.23次,基本做到了人人参与。


\

\
\



(二) 提高了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层次和水平

        2015-2016学年至2017-2018学年三学年中,在重要赛事中,创业类比赛“弧途科技”获得得全国金奖1项、银奖1项,“极客湾”获得全国银奖1项、铜奖1项。创新类比赛中,挑战杯科技作品赛获得全国三等奖1项、1项省二等奖、1项省三等奖;数学建模竞赛获得了国际特等奖提名奖1项、一等奖8项、二等奖18项,国家一等奖8项,二等奖10项;另外,省级A类竞赛浙江省物理科技创新竞赛、浙江省数学建模竞赛、浙江省调查统计大赛三学年共计获得63项;数学、物理基础性学科省级以上奖项744项;高水平立项国家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浙江省新苗人才计划共31项获得资助25万,其中创业类3项资助3万。在这些高水平的创新创业活动中的表现,反映了浙江工业大学理学院学生在创新创业育人体系的成果。根据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白皮书(2012-2017),浙江工业大学竞赛总分排全国第21位。据图1(图来源于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白皮书(2012-2017))可知,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在浙江工业大学竞赛排行榜中的作用仅次于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且远超过其余竞赛[7]。数学建模竞赛培训正是浙江工业大学理学院创新创业育人体系中的重要的一部分,从中可以看出其育人体系的成果。


\


(三)培育了优秀创新型人才、创业典型

        教育的对象是人,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成果,最终体现在学生的成就。根据对毕业学生的调研中发现,理学院学生在毕业后的社会成就普遍提高。

\

 
         以上的学生,在校期间均积极参加创新创业活动,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邓建波获得过全国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金奖和中国互联网+大赛银奖;李阿明,获得过国际数学建模竞赛特等奖提名奖;马沛瑶获得过浙江省新苗人才计划立项、国家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以及全国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铜奖、中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银奖。邓建波、马沛瑶创办企业为社会创造价值,提供就业岗位;李阿明从事科学研究,推动科学的进步,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四 结束语

         创新创业育人工作是高校深化改革的重要环节,也是国家经济转型阶段的重要驱动力。完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平台、建立一个科学的创新创业育人工作体系是做好创新创业工作的前提保障。浙江工业大学理学院在建立一个完整的实践育人体系下,取得了成果,培育了一批优秀的人才,并且毕业后为国家的建设做出了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国华,张发明,张荣强.创新创业教育与理科类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J].中外企业家,2017(07):201-202.
[2]中国教育在线[EB/OL]http://kaoyan.eol.cn/nnews/201712/t20171207_1571738.shtml.
[3]刘艳,闫国栋,孟威,权宇彤,逯家辉,滕利荣,孟庆繁.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J].中国大学教学,2014(11):35-37.
[4]陈洪尧.学生成长规律及其遵循对策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04):151-154.
[5]人民网[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0110/c1024-26359692.html.
[6]王际朝.论理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2(05):106-109.
[7]陆国栋等.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白皮书(2012-2017)[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0092.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