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高职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养成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19-12-24 15:00:1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契约精神是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精神动力,高职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的培育对依法治国的推进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基于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的养成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充分考虑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突破思政课堂的范畴,将法制教育、契约理论融入到专业教育中去,多方位挖掘诚信教育的可行路径。

关键词:高职学生;法治观念;契约精神

本文引用格式:荣远兰.高职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养成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30):249-250,256.

         近年来,高职学生违法犯罪的行为屡有发生,高职学生在考试、评奖、求职、还贷等过程中暴露出来的诚信缺失问题也已经引起高职院校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高职学生违法现象和诚信问题日益突出,使得法治和诚信教育成为高职院校法律及思政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多数学者及思政教育工作者是从德育的角度开展诚信教育,事实上,契约精神还有更丰富的内涵,契约精神不仅以宗教和伦理道德作为约束力量,还有现实的法律进行约束,契约精神的养成也应突破德育课堂的局限,与法治观念的培养相促进。

一契约精神的概念及与法治观念的关系

(一)什么是契约精神


        契约精神起源于西方社会,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关于正义的论述即蕴含着丰富的契约精神思想。契约精神是西方文明社会的主流精神,“契约”一词源于拉丁文,在拉丁文中的原义为交易,因此契约最初发生在商品交换领域,之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民主、自由观念的觉醒,逐渐延伸到政治、文化等其他领域。

        契约精神是契约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契约精神实际上就是人们根据契约意识与内容指导自身行为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理念。[1]主要包含以下三方面内容:

       1.契约自由精神,契约自由是契约精神的第一要素,是市场经济的主旋律。契约自由意味着当事人可以自主选择缔约对方、自由决定合同的形式及内容,契约自由受限则市场无法起到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2]

        2.契约公平精神,也即是强调缔约者之间权利义务对等,鼓励公平交易和等价交易,以此促进交易的达成,实现各方当事人互利多赢,确保商事活动健康持久发展。

        3.诚实信用精神,契约各方应当严格遵守契约内容,讲信用,守承诺。契约精神的养成对构建诚信社会,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至关重要,在经济生活中,应当强调合同的有效性及神圣性,对违约失信的当事人,依法追究其法律及违约责任。

\

 
(二)契约精神与法治观念的关系

      法治观念与契约精神是相辅相成,内在统一的,二者关系如下:

      1.法治社会是弘扬契约精神的基础和保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一重大战略的提出为弘扬契约精神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契约精神要为人们普遍认可并遵守,不能仅依靠自身的自觉,还需要外在的强制力,即法治的约束力。

        2.契约精神是法治观念的体现。法治社会强调、尊重规则,而规则就是社会成员之间形成的一种契约,尊重法律本身就包含尊重契约的要求。在契约精神的指引下,人们依照规则行事,因此契约精神本身就体现了一种守法的精神。

二 高职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现状分析

          为掌握高职学生对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的认知状况,课题组设计了调查问卷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对生活中基本法律的了解、对契约精神的认知、学习法律知识的途径、维权意识、对司法机关的态度等等,调查对象为本校及南宁市部分兄弟院校学生,受访人数近800人,涵盖会计、国际商务、市场营销、计算机应用、旅游管理、报关及物流等十多个专业,从调查结果来看:

(一)日常法律知识较为欠缺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高职学生对于基础及与日常联系较密切的法律知识掌握不足,例如在问到是否了解劳动合同法对试用期期限的限制时,63%的学生表示不清楚,75%的学生不知道何种情形下可以要求用人单位支付经济补偿金,这其中有一半以上是毕业班学生,不禁让人对学生毕业后如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担忧。再如虽然超过85%的学生知道消费者权益保护日,但对于消费者享有哪些权益不清楚。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于与日常工作、生活关系密切的法律知识了解不足。

(二)守法、用法的意识较为淡薄

        在问到如果遇到商家侵犯消费者权益、或是用人单位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时如何处理,只有一半的学生表示会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身权益,其余大部分学生出于避免麻烦的顾虑选择容忍,需要注意的是,有近6%的学生选择会通过以牙还牙等报复手段实现“正义”,这一现象表明社会负面文化的影响以及心理成熟程度可能会导致学生选择不理性甚至违法的方法解决问题。在维权途径的了解上,近八成学生对于纠纷的解决途径不了解,大部分学生仅限于知道可以通过打官司的方式解决争议。

(三)对契约精神的认知情况

       在对高职学生对契约精神的了解程度的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契约精神有模糊的认识,部分学生对契约精神的概念、起源有所了解,但对上述了解仅停留在字面,近95%的学生完全不清楚契约所蕴含的自由、平等、诚信等内涵精神。

(四)在契约精神的实践方面

        一方面,虽然大部分学生认为当前社会契约精神缺失并表示担忧,但另一方面未能形成自觉将契约精神用于指导工作、生活中的意识,契约精神未获得学生的信仰和敬畏。在结合实例调查学生们对失信行为的态度时,部分学生表现出了犹豫,存在知行不一的现象,例如在问到“签订了就业协议后,如果拿到了更好的offer,是否会选择毁约?”近60%的学生表示很有可能会违约。

三 培育高职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方略


       法治观念实质上就是法律至上、依法治国的理念、精神和思想。大学生包括高职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也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主体。高职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的提升,能够使其在法治建设中发挥先锋模范的作用,推动形成全民守法、护法的新格局,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战略和中国法治现代化进程发挥重要作用。

(二)有利于实现依法治校

         依法治校是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学校根据教育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校园规章制度,并通过民主程序充分征求师生意见,为规章制度得到遵守获得思想上的认同,为高职学生契约精神的培养创造制度基础。之后通过对校园规章制度的执行和落实,真正做到“依法、依章办事”,将全体师生平等纳入校园规章制度的约束之下,让学生感受到契约的氛围,潜移默化地培育学生遵守规则的自觉性,进而实现契约精神的养成。

(三)有利于提高高职学生综合素质

        在建设法治社会的要求下,契约精神的养成是合格社会人必备的素质之一。大学时期是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强化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及契约精神,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健康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 高职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养成教育的路径

         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不是自发形成的,需要后天多方力量的共同培养,大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同时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的培养又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合力[3]。

\

 
(一)教育空间应由封闭性向外围性转换

        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的养成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法治观念、契约精神的培养不应仅仅通过封闭的课堂教育完成,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配合。学校应当积极探索与家庭、社区等社会力量联动进行法制、诚信教育的机制探索,探索通过学生社团活动、“第二课堂”、学生实习实践环节,培养学生法律意识和契约精神的可为空间,形成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环境的合力。

(二)法制、诚信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具有明确的职业定向性,即具有鲜明的职业价值取向和职业特征。依法治国背景下的法制、诚信教育应突破思政课堂的局限,将高职法制教育、诚信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与学生就业、创业相结合。高职法制、诚信教育应适应高职培养目标,将法治观念、契约精神的培养与行业规范要求紧密结合,使高职学生能够在全面把握法治精神内核的基础上自主地进行价值判断,在职业活动中自觉恪守行业法律要求,重诺守信,塑造值得信任与依靠的职业人格,共同促进法治社会、诚信社会的形成[4]。

(三)探索建立学生诚信评价体系

        诚信教育到底取得了多大的效果,需要一套科学有效的指标和方法进行评价。通过对学生诚信评价体系的内容和指标、评价方法等进行研究,把学生在校期间与信用有关的日常行为建成数据库,进行跟踪记录和动态管理,并做出相应的信用评估,待条件成熟时与社会征信系统对接,促使学生养成珍惜信用纪录,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

参考文献

[1]赵新颖,周明丽.大学生法治观念教育现状的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基于对某大学的问卷分析[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5,(2):56-58.
[2]刘俊海.论新时代的契约精神[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7):23-24.
[3]杨茜,张晓辉,王能晓.大学生安全法制教育浅析[J].教育现代化,2016(36):103-104.
[4]陈晓倩.民办高校大学生法治观念与契约精神[J].教育现代化,2017(11):89-9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971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