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采用文本分析、课堂调查等方法,考察浙江万里学院课程思政的现状,归纳概括各个科目课程思政教育的内容、实施方式,探究高校课程德育教育的时代内涵,并据此探寻高校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理想;课程思政;高校教育;实践育人
本文引用格式:朱秀丽.高校课程思政教育的时代内涵及其实践路径[J].教育现代化,2019,6(34):220-221.
一 引言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课程思政区别于思政课程,其以专业技能知识为载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有助于将课堂主渠道功能发挥最大化,扭转专业课程教学重智轻德现象,具有其他教育方式不可替代的优势[1]。
那么高校课程思政大潮下的课程思政现状如何?本文采用文本分析、课堂调查等方法,考察某高校课程思政的现状。归纳概括各个课程思政教育的内容、实施方式,试图从现状来探究高校课程德育教育的时代内涵,探寻高校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
二 浙江万里学院课程思政之现状
为深入学习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使各类课程形成协同效应,实现思政工作贯彻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浙江万里学院于2018年1月开始推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总体目标是坚持“立德树人”,通过“一个学院一个培养模式,一个专业一个课程体系,一位教授一门示范课程”的“六个一”特色课程思政项目,把思政教育融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探索构建全员、全课程、全过程的大思政教育体系。2018年,学校确定校级课程思政“六个一”示范建设学院1个,示范建设专业11个,示范建设课程51门,示范思政课程3门。我们对51门示范建设课程的分布和建设方案进行了统计分析。
(一)课程思政分布情况
商学院2门,物流和电子商务学院8门,法学院6门,文化与传播学院7门,设计艺术与建筑学院3门,外语学院12门,生物与环境学院4门,电子与计算机学院3门,基础学院5门,学生事务与发展中心1门。文科课程为43门,占84.3%,理科4门,占7.8%,工科3门,占5.9%,实践课程1门,占1.9%。可见文科课程远高于理工科课程。
(二)课程思政的基本向度
51门示范课程均提出了课程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素养、能力,而德育目标大多体现在培养学生的理性思考和批判意识,建立符合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识和判断力,培养诚实、公平、公正、民主、自由等优秀品质等方面。
笔者通过对51门课程思政的建设方案有效关键词和语句进行编码、整理、归类,大体勾勒出课程思政的基本向度。统计数据显示,课程思政建设方案基本展现了课程的育人优势,具体包括教师对教学的自主学习引导;培养思辨、反省、共情、探究的能力;教学资源的开放性、广泛性。课程思政实施多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三方面展开。我们还对51门课程思政的建设方案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关键词进行了统计,出现频率位于前10位的关键词分别是:价值观、人生观、道德、文化、梦想、公平、积极、爱国、自信、诚信。
三 高校课程思政内涵之多样性
对51门示范建设课程的建设方案进行文本分析和课堂调查,对课程思政的主要内涵进行归纳提炼,高校课程思政的时代内涵体现为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塑造爱国主义情怀、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淬炼社会责任感。
(一)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人的精神内核,是实现目标和价值的不竭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国家、社会、个人层面的价值相融合。
道德品质决定着人的思维、认知、价值、观念、伦理等主观世界。高尚的道德品质,是主体不断提升责任认知、激发责任行为的动能。锤炼品德、涵育情操是大学生的成长之“道”、成才之“法”[2]。因而通过教育引导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是高校课程思政的时代内涵之一,居于首要位置,具有引领功能。
(二)塑造爱国主义情怀
习近平指出高校教育应紧紧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这一根本问题,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为谁培养人”指的就是高校培养的人才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中国的发展建设服务。高校教育必须以“爱国”为指引方向,方可成就担当之“业”。当代大学生潜心求真学问,练真本领,孜孜不倦探求真知,扎实掌握知识本领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塑造学生的爱国情怀,是对公民教育的基本要求,是高校思政教育的应有之义,也是“解决为谁培养”的关键所在。《国际金融》《新闻采访与写作》《商务综合英语》等课程,通过不同的方式培养学生真挚的爱国情怀。
(三)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华传统文化,对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丰富的哲学思想、教化思想、道德观念等,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可以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外语类课程如《跨文化交际》《交替传译与视译》等,尤其注重以中华文化“走出去”“走进去”为目标。
(四)淬炼社会责任感
在51门课程思政建设方案中,“责任”共出现了62次,并在具体课堂教学中用具体的责任行为加以体现。大学生是未来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民族复兴生动实践的后继力量,只有将敢于担当内化为许国许民的精神品格,才能切实肩负和践履社会责任。培养社会责任感是高校课程思政的时代内涵之一。
四 高校“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
(一)梳理德育元素
我们根据课程的教学内容,梳理挖掘各课程专业知识中蕴含的思政育人教育资源。教材是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是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如《英美报刊选读》课程,挖掘时事政治的德育元素,培养文化自信。《英美文学史及作品选读》通过美国梦分析当代的中国梦。
(二)互联网、微课等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
通过互联网平台、微信等,补充图片、音视频等融合德育元素的教学资源,设置讨论贴、问卷调查、投票等环节,激发学生思考、自由表达思想、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营造出师生平等参与、互动开放的氛围,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特别是通过一些社会现实事件,启发学生思考展开讨论,最终引导其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梦想”知识点的思政教育为例,课前在思想文化小火花模块发布“实现梦想的方法”,日本足球运动员本田圭佑的“梦想笔记”,关于梦想的名言等日语听力资源等讨论贴。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平台交流的平等、开放、自由的特点,经过学生充分讨论和思考,让其畅所欲言,因势利导,更有效地开展德育教育。
(三)行为实践
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让其在实践中感悟,身体力行,从而实现学、知、行合一的德育教育。具体有通过评价方式中学生互评,培养学生公平、诚信的品质;通过课堂讨论,营造自由、平等、公正的氛围;通过小组活动,自主学习,学生助教等活动,学生在制作PPT、课堂讲授、与教师的沟通交流的实践行为中,使其认识到组员间合作的重要性,站在对方角度理解思考问题,学习需要持之以恒等等道理。教师也可以在指导学生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亲密接触学生,言传身教地展开德育教育,如每次见面的守时、礼节、认真的态度等等,从而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式的隐形德育教育。
参考文献
[1]高德毅.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思想理论教育导刊[J].2017(01):31-34.
[2]艾楚君.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时代内涵及其培育路径.思想理论教育[J].2018(08):102-107.
[3]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01:43-46.
[4]黎晓莉.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改进路径[J].教育现代化,2018,5(13):91-92.
[5]夏梦颖,周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优化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4(47):287-28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96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