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在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本文聚焦服务“三农”的农类专业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从“育创新精神,拓创新思维,孕创新能力、行创业之实”的农类专业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内涵入手,围绕农类专业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核心不强,平台不强,支撑不强,内驱力不足”等困境,从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方案、特色课程建设、实践平台建设和创新创业文化发展五个方面提出了农类专业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路径。
关键词:服务“三农”;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本文引用格式:王玲玲,等.服务“三农”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途径[J].教育现代化,2019,6(33):22-24.
聚焦“三农”,激活农村发展新活力,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服务“三农“,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农类技术技能人才,是新时代赋予农类专业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职责和神圣使命。
一 农类专业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内涵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随着产业经济的发展,新旧动能转化,面对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封顶、生产成本“地板”抬升、资源环境“硬约束”等诸多挑战,现代农业已经呈现出集约化、高科技、品牌化、信息化、“互联网+”、“文化+”、“旅游+”等特点。现代化农业的发展,为农类专业高职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创新创业空间,也对农类专业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育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非智力因素,是创新主体主动追求创新的一种精神状态,面对现代化农业井喷式创新发展,失掉了创新精神,就失掉了与参与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机会。农类专业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发展首先要培育学生创新的精神,敢于创新、勇于创新、善于创新。
(二)拓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基础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向复合思维的一系列转化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面对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诸多成果,高职学生要善于传承和发展孕育出这诸多成果的思维和方法,并应用于创新创业活动中。
(三)孕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创新主体对已经掌握知识的获取、改装、整合、运用,研发新思想、新技术、新产品,追求创新的能力,是创业的基础和核心[1]。创新能力的发展基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践,高职学生要善于在专业学习中不断的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升创新能力。
(四)行创业之实
创业是农业创业者对自己拥有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从而创造出更大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过程[2]。创业是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落地之锤和行动体现,在实践中不断夯实创新能力,检验创业水平,提升创业能力。
二 农类专业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困境
(一)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专业教育融合不足,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核心不强
首先,当前农类专业高职教育在能力培养上主要体现在具体操作技能和生产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上,缺乏技术应用向技术开发的延伸和拓展,忽视了将产业、行业发展前沿贯穿于专业教学中[3];其次,在人才培养上未能全面落实“创新创业”意识,表现在未形成成熟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更缺少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一体化的设计。第三,缺少创新创业教学管理办法,学生参与创新实验、创业实践等多利用课余时间,有效时间有限,甚至出现与学校正常教学活动时间相矛盾的情况,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性易受挫[4]。因此,学生很难全面理解创新创业的内涵,形成完善的创新创业思维、具备系统的创业活动能力,很难以发展的眼光、专业的态度、创新的精神扎根在农业行业,创新创业活动核心力量不足。
(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实践体系不完善,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平台不强
近年来,响应国家培养创新创业人才需求,各省市、行业协会、高职院校等推出了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实践平台,如各级创新创业大赛、创新创业孵化项目、高水平的科技创业园和示范基地等,对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效果显著,但多适用于已经具备了创新创业能力甚至已经开展过创业活动的学生,对于普通的大多数学生渗透不足,不利于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普遍培养;第二,还有的学校对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重视不足,只开设了创新创业理论课程,或成立创业者协会、创业沙龙等创业社团,或只单纯举办创新创业方面的讲座和报告等,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活动的形式单一,缺少可持续发展实践平台[5]。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或“高精尖”的实践平台,或“理论化”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导致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支撑不强。
(三)具有创新创业培养能力的教师资源短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支撑不强
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发展处于发展阶段,大部分高职学校面临着创新创业教师缺乏的问题,经随机调研,农类专业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师大多由校内负责招生就业处教师担任,或者由大学生辅导员担任,教师作为学生的领路人,自身不具有创新意识,在创业方面的经验不足,很难让学生对于创业方面予以思维的开创[6];另一方面,由于创新创业教育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性,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创新创业的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实战经验,还能够与专业相结合,掌握先进的现代农业发展知识,具备开阔的行业发展视野,较高的综合素质要求。师资力量薄弱,严重制约着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后盾不强。
(四)农类专业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认识不足,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内驱力不足
首先,创业意识薄弱。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学生缺乏创新思维培养和创业教育,学生的创业兴趣不浓,创业的积极性不高,而农类专业的学生比非农类专业的学生在创业意识上更为薄弱[7];第二,传统农业创业对水土等资源要求高,且投资大、周期长、风险性高,而现代农业创业其技术含量较高,这对高职农类专业学生的创业活动挑战较大;第三,农类专业学生创业资金匮乏。在高职院校中农类专业一般是国家扶持的专业,有些高职学校实行减免学费政策,报考这些专业的学生多来自于农村贫困家庭,家庭的经济基础没有余力支持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活动。
三 农类专业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途径
(一)围绕农业发展,“行校企地”协同培育创新创业人才
农业主管部门、农类行业企业、学校多方联动,共同开展农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依托本地资源优势,集合创业者、企业家、科学家等农业行业优秀人才组成智库,构建“行校企地”协同育人机制,不仅要解决农类专业人才技术技能的培养,更要注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要素,为农类专业学生提供农业企业发展的生产管理、产品开发、产品营销、企业文化等现代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和发展知识和技能,全面解决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动机及能力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拓展行业视角和作为。
(二)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改革农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制定符合现代化农业发展对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培养目标,通过修订农类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融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重要指标,完善课程体系,创新培养方式,促进专业实训(实验)教学、创业训练和创新实践有机融合,并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使学生成为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开拓性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
(三)突出农类专业特色,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构建“多元主导阶梯式”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由校内创新创业教师主导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新创业通识课程”,重在培养包括创新创业意识、知识、心理、精神和技能在内的综合能力;由校内双师导师主导面向有创业意向的学生群体,开发、开设“创新创业进阶选修课”,重点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与专业技术技能综合应用能力;通过遴选,有行校企地合作农业行业人才智库主导面向进阶成功的学生群体,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挑战选修课”,重点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实战能力。通过由创新创业教师-专业导师-专家导师多元主导,由通识-进阶-挑战课程内容不断升级,突出学生自主发展,完善农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特色课程体系建设。同时开发专门的农类专业创新创业课程与教材等资源,鼓励专项培训计划的编制和创业培训项目的开发。
(四)提升技术成果培育和转化意识,搭建农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高职院校是现代农业技术重要的孵化器之一[8],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提升技术成果培育和转化意识,实现创新创业能力与现代农业发展零对接,可通过建立师生农业科研技术成果转化对接平台,入驻现代农业企业,实现科研技术成果的转化对接;也可创建校内农业创新创业实战基地,吸引创业团队入驻;三是通过吸引社会资金或设立创新创业资金资助平台,设立创新创业孵化基金,协助优质创新创业项目与资本对接。
(五)学农爱农发展农业,营造鲜明的新时代农业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一是发挥农业专业特长,以社团活动为载体,激发创业梦想;二是邀请农业行业知名企业家、投资人、行业专家,通过企业家创业论坛、创业总裁说、企业家结对等方式,培育企业家精神;三是通过举办农业行业创新创业大赛或者创投、创业活动等方式,搭建学生与社会创业资源合作桥梁,凝聚创业力量。有梦想,有精神,有力量,营造出鲜明的新时代农业发展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四 结束语
国发〔2018〕32号文《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振兴乡村大业需要一支学农爱农发展农业的强有力队伍,高职农类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从教学模式、人才培养体系、特色课程建设、实践平台建设到创新创业文化发展五个方面落地,为培养高职农类专业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提供了路径。
参考文献
[1]冯丽霞,王若洪.创新与创业能力培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10,11.
[2]李彦军,季卫兵.论当代大学生的创业素养及其培育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4(36):91-92.
[3]李辉,任华,罗敏.“互联网+”视域下农业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路径探索与实践[J].中国农业教育,2017(2):41-45.
[4]王杜春,马海鹍,张伟,等.高等农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以东北农业大学为例[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4(3):84-89.
[5]张毅,石玉,李兴桃,等.农科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山西农业大学本科生寿光创业实践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15(10):43-46.
[6]冷天玖.大学生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的多维度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7]丁广明,张军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高职院校农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J].职教通讯,2018(16):55-58.
[8]金爱国,刘俊栋.高职院校“产教创三位一体”育人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7(20):57-6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96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