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中国高等教育正不断地在适应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中,逐步迈向自身发展的新常态。基于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大逻辑,中国高等教育新常态内涵深刻,应该是以创新为驱动力,保持中高速的规模增长速度,遵循市场导向、需求推动、内涵集约的发展方式,促进高等教育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进一步优化的高等教育发展状态,并呈现出八个方面的主要特征。独立学院应该在教育教学质量若干主要方面取得突破,以更好地适应中国高等教育新常态。
关键词:高等教育;新常态;内涵;特征
本文引用格式:赵宇等.中国高等教育新常态内涵与特征的再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9,6(28):184-
188.
“新常态”是现阶段对党中央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判断,也应该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背景。从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角度看,高等教育为国家源源不断地提供规模可观和质量优良的人力资本。高等教育是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力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也是社会发展的智力基础[1]。同时,刘延东副总理提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也是教育工作的大逻辑[1]。高等教育必须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中,完成自身的演化,迈向自身发展的新常态。
在这个新阶段、新常态中,高等教育正在发生若干阶段性变化。高等教育消费发生阶段性变化,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需求大致饱和,开始追求高质量、多样化乃至个性化的高等教育消费。高等教育供给发生阶段性变化,高等教育短缺现象基本消失,优质高等教育供给尚显不足。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规模发生阶段性变化,规模扩张速度减缓,效益提升正在酝酿。高等教育竞争状况发生阶段性变化,由国内高等学校之间的竞争,转变为国内外高等学校的全球化竞争。因此,把握好高等教育新常态的内涵和特征,是适应和引领高等教育新常态的前提,也是高等教育领域理论研究和管理实践中亟待回答的关键问题。
一 高等教育新常态的内涵
高等教育新常态以中国经济新常态为大背景和大逻辑,其内涵同样应该从速度换挡、方式转变、结构调整、动力转换等四个维度进行探索。我们认为,高等教育新常态是指以创新为驱动力,保持适度的规模增长速度,遵循市场导向、需求推动、内涵集约的发展方式,促进高等教育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进一步优化的高等教育发展状态。
高等教育在新常态下要以创新为驱动力。改革开放以来的高等教育发展主要是要素投入驱动带来的规模扩张。但是进入发展新常态以后,大规模的要素投入,建房子、扩数量的路子再难以为继了,也难以满足高素质人力资本的培养要求。只能依靠创新驱动高等教育发展,为其提供强大动力。高等教育体制机制创新[3]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牛鼻子,也是“双一流建设”题中应有之意[4]。高等教育法律制度的创新[5]为高等教育创新奠定了法理基础,高等教育管理创新[6]则是体制机制创新的具体表现形式。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必须创新教育理念[7],它是高等教育管理创新的前提。分权治理、学术自由、协同式发展、多元能动、引领文化[8]以及趣在求是,学以致用[8]都是具有创新性的高等教育理念。而高等教育发展理论创新则为高等教育创新提供认识论和方法论指引[9]。高等教育功能创新是高等教育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体现为文化传承功能[10,11,12]。就高等教育运行过程而言,其运行机制的创新对发挥教育资源生产力、提高高等教育效率起到重要作用[13]。就高等教育的微观层面而言,高等教育模式创新[14]、人才培养模式创新[15]、高等教育教学方法创新[16]、教育技术创新[17]、教育质量文化创新[18],乃至学术组织创新[19]应该协同起来,使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集,实现各微观主体的深度合作。
高等教育在新常态下仍应保持中高速的增长速度。一方面,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足与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多样化的教育需求日益增长,这都要求在新常态下继续保持高等教育中高速的增长速度。从教育的投入来看,2012年我国教育投入刚达到占GDP4%的水平,还要继续还过去对教育的欠账。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供给也还有赖于持续的高速的投入,这样才能最终解决地区之间、高等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不平衡,促进高等教育公平,弥合因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而带来的城乡、代际差距。从高等教育入学情况来看,高等教育入学率还有增长的必要和空间。1999年是中国高等教育扩招的元年,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为10.5%[20],2014年,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为37.5%[21],而到了2015年,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40%[22]。这是中国高等教育高速发展的体现。但是,根据世界银行数据显示,2014年美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7%,俄罗斯达到79%,法国达到64%,英国达到56%[23],可见,在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中,我国的毛入学率依然较低。即使按照《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24]提出到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我国的毛入学率也仅接近英国2014年的水平。只有继续保持中高速的规模增长速度才能加快追赶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差距提供条件和空间,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人力资源,也为高等教育的结构性调整提供基础。
高等教育在新常态下要遵循市场导向、需求推动、内涵集约的发展方式。长期以来,由于高等教育供给予人民群众对其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高等教育短缺问题只能慢慢按照教育规律慢慢解决。随着改革开放以后近四十年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家有了足够的财力投向高等教育,使短缺问题得以解决,甚至在典型区域出现了供给相对过剩的情况。这为高等教育以市场为导向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下一步,高等教育应该以市场供给予需求平衡为基础,以市场竞争为手段,从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出发,把高等教育的出发点转移到为国家培养满足各层次实际需要的人才上来,把高等教育的落脚点转变到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所需的高质量人力资本上来。与此同时,要充分调动教师、学生等高等教育主体的积极性,更合理地运用先进的高等教育管理技术,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效益,使高等教育系统内人力资本的效能不断释放,高等教育全要素生产率不断提高,适当减少物质资源的消耗强度,使高等教育投入更加协调,资源配置更加优化,提质增效效果更加明显。最终实现中国高等教育从外延式增长、粗放式经营、重点式分配向内涵式增长、集约式经营、均衡式分配的内涵集约发展方式转变[25]。
高等教育在新常态下要促进高等教育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进一步优化。高等教育的宏观结构大致包括层次结构、形式结构、科类结构、地区结构等[26]。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形成了大学专科教育、大学本科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和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层次结构。这样的结构满足了人民群众长期以来对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也逐渐显现出难以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市场人才能力需求的新变化,应该考虑在大学本科教育以后设置与研究生教育相并行的、面向人力资本可持续发展的终身教育层次和高级技术型教育层次,满足接受了大学专科教育的人力资本的后续发展。从形式结构来看,应在强化高等教育质量监管的基础上更加支持社会力量发展高等教育,同时通过合作举办教育机构的方式积极引进优质的国外高等教育资源,以形成更加多元化的办学形式。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增加对应用学科、交叉学科、新兴学科的发展支持,形成学科进一步融合的科类结构。注重高等教育地区结构的均衡性,加大对中西部地方高等学校建设的投入,扩大其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高等教育的微观结构主要包括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教材结构、队伍结构等。建设一流学科是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的必然要求,同时还要注重补齐弱势学科的短板,通过推动若干重大建设项目来促进弱势学科发展水平。课程结构以促进优质的人力资本生成和学生个性发展为目标,发挥“互联网+课程”的溢出效应,通过选修课程校际学分互认来实现高等学校之间的课程资源共享,并实现高等教育课程的结构性优化。加大对教学型教师的支持力度,通过对教学型教师职务晋升和激励方式的制度创新来实现教学、科研队伍协同发展,保证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尤其是本专科阶段教育教学质量。
二 高等教育新常态的特征
高等教育领域的领导、专家、学者对高等教育新常态的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创新性的理解。有专家指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常态最重要的几个特征分别是:人才市场的供需关系由高等学校主导的供给驱动变为行业企业主导的需求驱动,高等教育正在走向社会的中心,角色定位从支持服务转向服务和引领同步,以规模扩张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转向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通过深化体制机制综合改革理顺内部关系、释放发展活力、调动各方面积极性[1]。有的专家认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新常态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成为新常态,在改革创新中释放办学活力成为新常态,在改革创新中释放办学活力成为新常态,政府宏观管学与社会参与办学成为新常态,大学深度开放与教育科技引领成为新常态[27]。还有专家认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内在发展所呈现出的新常态特征:一方面,高等教育的规模增幅、发展速度都在变缓,推动高等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型已势在必行;另一方面,传统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已经难以为高等教育的纵深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对高等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和治理方式的转型提出了迫切要求[28]。有专家则认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进入了以规模增速放缓、提升质量为特征的新常态阶段[29]。还有专家指出,高等教育新常态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从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向质量提升的内涵式发展转型、从高等学校主导的供给驱动向市场主导的需求驱动转换以及从高教领域的独立发展向社会领域的融合发展转变[30]。以上分析加深了对高等教育新常态特征的认识,为进一步理解高等教育新常态的特诊奠定了基础。我们认为,还有进一步深化的空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其特征。
就消费需求而言,我国高等教育消费具有明显的大众化特征,近几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供给不断增加,个性化、多样化的高等教育消费趋势逐步显现。人民群众对优质高等教育的需求依然旺盛,通过高考进入一流高等学校和一流学科的竞争依然激烈。因此,应该继续通过创新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供给来满足消费需求,是消费需求在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发挥推动力作用。
就资源投入而言,近40年的高等教育投入,尤其是1999年以来的高强度大规模扩张,使我国的高等教育在某些典型地区相对饱和,但存在区域间矛盾,中西部高等教育投入尚显不足。发挥科学技术与教育手段融合的协同机制,创新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实现高等教育资源投入更高效的配置效率以解决区域间矛盾。从而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投资,使新增的高等教育资源投入流向“双一流”建设。
就成本约束而言,过去那种依靠资金成本低、土地价格便宜、人力资源廉价的高等教育低成本发展的可能性越来越小,高等学校依靠政府信用举债发展的空间已被压缩到极限,大搞校园建设的条件越来越不具备,必须面对高等教育资源价格高成本的运行现状,推动形成办学成本紧平衡状态下的运行体制机制,以保证办学的可持续发展。
就发展的优势而言,传统的靠教学用房、实验设备等投入就能带来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引进新教师和管理人员就能迅速变成高等教育生产力的模式在新常态下将难以为继,要素的规模驱动效应将难以与过去相比。高等教育的发展优势将更多表现为依靠优秀教师的投入和学生潜力的挖掘,必须让人才生成机制创新成为驱动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引擎。就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模式和管理方式而言,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过于微观的管理体制机制与市场导向的发展方式存在一定的不协调,对高等教育资源配置造成了局部的扭曲。实施总量管理,有必要加大高等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的力度,及时化解高等教育领域地区间产能矛盾,通过发挥市场机制探索未来高等教育发展方向,全面创新管理方式,科学进行高等教育宏观管理。
就产出能力而言,高等教育供给不足曾长期,因而高等教育人才产出能力也就比较低。1999以来增加供给和入学人数扩招带来的人才培养数量红利迅速释放,但也出现了结构面临优化升级的局面。随着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凸显,高等教育应加大这一类人才的产出数量和培养质量。
就教育作为对外服务贸易而言,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水平的提升,能越来越多的参与国际高等教育市场的交易,高等教育出口将逐步成为拉动其发展的重要动能,我国高等教育国际贸易竞争优势更加明显,在学生大规模走出去的同时,我们应该加大规模化引进来的步伐,加快培育新的国际高等教育竞争比较优势,使高等教育作为服务贸易出口的重要门类。
就市场竞争而言,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改变了单纯的国内高等学校之间的竞争格局。过去,国内优秀人才大多靠各级政府的留学基金前往海外接受高等教育。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财富效应的显现,国外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对高收入乃至中高收入人群子女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优秀生源外流趋势明显。与此同时,国内高等学校对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也在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海外优秀人才更愿意到中国来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因此,发挥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竞争激励作用,促进国内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提升,加快形成核心竞争力是新常态下中国高等教育持续健康房展的关键。
高等教育新常态下的特征表明,我国高等教育将向发展水平更高、教育质量更好、科研能力更强、服务社会作用更显著、文化传承效果更明显的阶段演化。进入新常态以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潜力更足、发展韧性更好、回旋空间更大。同时,一些趋势性变化也给其带来不少困难和挑战,但我们认为,基础和关键仍然是提质增效,首当其冲的应该是教育教学质量。
三 高等教育新常态与独立学院教育教学质量
经过十多年发展,独立学院已逐渐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独立学院要在高等教育新常态中取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必须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发展的核心,作为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机制和制度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保证。大部分的独立学院已建立了各具特色、实用可靠的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与监督的体制机制。比照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的目标和要求,我们认为,独立学院的教育教学质量需要在若干方面进行突破,才能更好地适应中国高等教育新常态。
(一)独立学院提高教学质量的突破口之一:质量文化先行
系统化、规范化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和监督制度是高等学校保障其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但是,还需要从质量保障走向问梁文华,克服单纯的技术性和程序异化,回归高等教育的人文本性[31]。毕竟来说,制度约束具有极强的刚性,仍然是一种外部约束。在独立学院内部倡导高等教育质量文化,使校内各教育活动参与主体在相互信任和支持的基础上主动参与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具体来说,参与高等教育质量活动的主体包括教师、学生、各级管理人员,还包括学校的举办者和全体高层管理人员。从目前的实际来看,后两者是高等学校发展的战略制定者和实施者,更应该通过其在发展战略制定过程中的深刻影响来促进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文化的内在演化,并最终促成独立学院内部各参与主体形成共同的对质量文化的共识乃至信仰。
(二)独立学院提高教学质量、完善监督体系的突破口之二:互联网数据驱动
当今世界已经处于数据驱动之中,传统的质量保障与监督模式已经跟不上大数据变化的发展步伐,运用互联网对教学质量进行保障和监督必将大幅度提高数据收集与分析速度,也更高效反映保障和监督效果。因此,以互联网数据作为驱动力是高等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完善监督体系效率最高的手段,可从“院-系二级”管理机制入手,构建基于互联网的“院-系二级”互联网质量保障与管理系统,利用学生、教师、管理人员在互联网系统中留下的数据特征,实现智能化保障与监督。
(三)独立学院提高教学质量、完善监督体系的突破口之三:全面质量管理为支撑
高等学校的全面质量管理是以学生培养质量为核心而建立起的一套科学、严密、高效的质量体系,以满足新常态下人民群众对优质高等教育的需求。对于独立学院而言,引入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有利于加快建设速度,形成更加稳定、标准、规范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和监督能力。强化对独立学院教育教学发生过程的全面控制;强调人才培养质量不仅仅局限于教务管理、教学单位,要求全院各单位、各部门都要参与质量管理部门,并共同对学生培养质量负责;明确把学生培养质量控制工作落实到每一位教职员工身上,每一名教职员工都要关心学生培养质量。
(四)独立学院提高教学质量、完善监督体系的突破口之四:校外与社会评价为突破
市场导向和需求推动的发展方式促使高等学校不可忽视校外与社会对教育教学质量的看法与评价。我们培养的学生最终以人力资本流向社会,在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发挥作用。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高等学校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校内教学质量评价与监督体系,但是,尚没有建立起反映校外与社会对教学质量进行反馈的评价体系。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对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的要求应该有合适的机制和渠道反馈回来。因此,当前独立学院不仅要把社会评价机制作为市场的补位[32],应更加重视在既有的校内评价机制之外,重点构建校外与社会评价的参与机制,使市场信息成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第二回路。
(五)独立学院提高教学质量、完善监督体系的突破口之五:师生激励机制为依托
相较于国外学生申请进入大学和在校学习的机制(宽进严出),中国大学生更多是被动选择,这样的选拔机制影响了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既有的很多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障和监督机制呈现出监督有余而保障不足的情况,难以对大学教师进行有效的激励。对独立学院的教师来说,应形成以稳定和持续增长的职业收入为主的短期激励、以进修培训与科研引领相结合为主的中期激励、以青年教师职业发展和学科带头人队伍建设为主的长期激励的机制。对独立学院的学生来说,应形成以奖助学金为辅的物质激励、以创新创业实践为主的事实激励、以自我价值实现为期待的精神激励。
综上所述,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转入发展新常态,将以创新为驱动,在保持适度的规模增长速度条件下,遵循市场导向、需求推动、内涵集约的发展方式,高等教育结构实现进一步优化。以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为核心任务的发展趋势要求独立学院应该在教育教学质量上取得若干突破,以更好地适应高等教育新常态。
参考文献
[1]杜玉波.把握新常态下的高教发展[N].光明日报,2015-03-02.
[2]杨德广,谢安邦.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杜玉波.先行先试大胆探索推进高等教育体制机制创新[N].中国教育报,2013-04-13.
[4]郑波.围绕“双一流”建设创新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机制[J].北京教育(高教),2016,(3):8-11.
[5]巫志刚.契约精神与高等教育法律制度创新[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2,28(1):9-14.
[6]潘敏,宋蕾放.社会资本视角下的中国高等教育管理的创新路径探析[J].湖北社会科学,2012,(2):167-169.
[7]刘献军.适应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要求的国家教育理念创新[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2):57-62.
[8]周进.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国家高等教育理念的转变与创新[J].江苏高教,2013,(4):8-11.
[9]卢晓中.社会变革视野下高等教育发展理论创新[J].高等教育研究,2011,32(10):20-25.
[10]赵峰.论高等教育第四职能:文化传承创新[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9(4):57-61.
[11]李梁.高等学校文化传承创新与高等教育功能的耦合及其进路[J].思想理论教育,2013,(6):44-47.
[12]李建华.文化传承: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功能创新[J].现代大学教育,2012,(6):10-15.[13]占志勇.系统论视域下高等教育运行机制之创新[J].学术交流,2012,(8):202-205.
[14]胡霞.大数据时代高等教育模式转型与创新路径探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7,(1):36-38.
[15]赵忠,刘彬让,王少莉.准确把握现代高等教育质量内涵大力推进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中国大学教学,2013,(1):23-26.
[16]蔡生力,唐文乔,刘红.当今高等教育改革的关键是教学方法创新[J].大学教育,2014,(5):7-9+12.
[17]金慧,胡盈滢,宋蕾.技术促进教育创新—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17高等教育版)解读[J].远程教育杂志,2017,(2):3-8.
[18]张应强.高等教育质量建设:创新体制机制与培育质量文化[J].江苏高教,2017,(1):1-6.
[19]朱家德.学术组织创新与高等教育强国的形成—基于结构功能主义的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1,(8):23-27.
[2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199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00-05-30.http://www.stats.edu.cn/tjdt/1999.htm.
[2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5-0730.http://www.moe.edu.cn/srcsite/A03/s180/moe_633/201508/t20150811_199589.html.
[2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6-07-06.http://www.moe.edu.cn/srcsite/A03/s180/moe_633/201607/t20160706_270976.html.
[23]世界银行.高等院校入学率数据库[DB/MT].2017-01-01.http://data.worldbank.org.cn/indicator/SE.TER.ENRR?locations=US.
[24]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DB/MT].2017-01-19.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1/19/content_5161341.htm.
[25]陈先哲.从“超常规”到“新常态”: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式转型[J].高等教育研究,2016,37(4):1-8.
[26]杜作润,廖文武.高等教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108-111.
[27]赵德武.高等教育新常态与教育改革创新[N].光明日报,2015-01-06.
[28]陈先哲.新常态下我国高等教育面临双重转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03-11.
[29]马廷奇.高等教育如何适应新常态[J].高等教育研究,2016,36(3):6-10.
[30]邵进.高等教育新常态下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路径探析[J].江苏高教,2015,(6):91-93.
[31]刘振天.为何要提“高等教育质量文化”[N].光明日报,2016-06-07.
[32]蔡正涛.高等教育质量社会评价体系重构[J].中国成人教育,2015,(8):42-4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94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