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直观性教学法联合 PBL 教学法在中医骨伤科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发布时间:2019-12-21 11:35:0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讨直观教学方法联合PBL教学法在中医骨伤科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滨州医学院2016年9月到2017年9月中医专业本科班学生6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组与B组。A组为实验组,采取直观教学法+PBL教学模式,B组为对照组,采取传统的老师讲授教学模式,对A、B两组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及临床技能考核成绩进行评价,并通过调查问卷让学生对教学模式进行打分。结果A、B两组学生考试成绩无统计学差异,临床技能考核成绩A组优B组。对教学满意程度方面,A组优于B组。结论直观教学方法联合PBL教学法在中医骨伤学中的应用效果良好,能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值得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直观教学法;PBL教学法;中医骨伤学;教学改革

本文引用格式:公茂亮,等.直观性教学法联合PBL教学法在中医骨伤科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现代化,2019,6(27):242-243.

        自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形成“以学生为中心”教育共识以来。我国各大高等院校的教育理念逐渐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学方法不断完善。中医骨伤科学的教学方法也在逐渐走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其中作为医学院校欢迎的PBL教学方法逐渐应用到中医骨伤科教学当中。虽然PBL教学模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为学生营造了轻松的学习氛围,但是由于PBL教学法具有课程容量小的特点,同时该教学方法取消了教师在课堂上系统讲授理论知识,导致基础理论欠扎实的学生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而忽略学习目标本身,使这部分学生很难掌握完整的医学知识。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中医骨伤科学具有实践性和操作性的特点,将直观性教学法应用于PBL教学法中,该教学法通过采用人体模型、多媒体等教具作为教学手段,通过教具将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部分转变为形象的、客观的实物,从而帮助学生加强理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

 
一实验对象与方法

(一)实验对象


         本研究以滨州医学院2016年9月到2017年9月中医专业本科班学生6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组与B组。A组为实验组,采取直观教学法+PBL教学模式,B组为对照组,采取传统的老师讲授教学模式,两组学生的成绩、性别、年龄、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成绩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P<0.05),具有可比性,符合研究要求。

(二)实验方法

1.使用教材及任课教师


        A、B二组学生均采用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王和鸣主编的《中医骨伤科学》教材,并统一由中医骨伤教研室老师授课,总课时为48课时,其中理论课36课时,临床见习12课时。

2.教学方法

        A组采取直观教学法+PBL教学模式。①要求同学们自己预习,提出问题,同时任课老师补充性提出相关问题;②收集相关资料,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直观教学法贯穿当中,将解剖模型、图片、X光片及相关治疗工具等实物教具向学生演示;③直观教学法贯穿于课堂讨论,通过老师和同学们的讨论,分享各种思考的途径和方法;④总结,每一次讨论后均有一次总结,每一个同学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及相关教具,得出的结论,对比其他同学的结论,再结合老师的点评,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⑤直观教学法贯穿于实验见习和临床操作中,结合自己的总结对模型或病人完成相关的操作。B组采取传统老师讲授模式。

3.评价方法

(1)学生期末考试成绩评价


        二组学生的理论期末考试,由学校组织专家统一命题,考试内容与考试形式完全相同。试题从题库中随机抽取,密封试卷,教研室随机安排多名老师流水阅卷,以百分制记分,90分及以上为优秀,60分及以上为及格。

(2)技能考核评价

        二组学生在完成理论课时后,期末考试之前,需由中医骨伤教研室组织实践技能考试,考试内容为大纲要求的基本骨科临床技能操作。每一站设立难度相当的10组题目,每一个同学随机抽取题目,完成后进行下一站考核。

(3)学生对教学效果评价课程结束后,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所有学生进行调查,并对中医骨伤学教学效果进行客观评价,并对两种教学模式满意程度打分。

(三)统计学处理方法

      采取SPSS系统软件进行统计相关数据,使用均数、平均差进行分析。

二实验结果

         A、B两组在期末考试成绩上A组高于B组,无统计学差异(P>0.5),而在期末临床技能考核中A组成绩高于B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教学满意程度方面,A组优于B组。

\


三 讨论

         中医骨伤科学是培养骨伤科学基本技能和训练的一门临床学科,它是骨伤方向本科学生的必选课和专业临床课程之一。其特点是基础理论内容丰富,包含解剖、病因病机等基础知识,同时又呈现出如影像诊断、治疗方法、骨折手法复位、固定及练功康复等直观性和操作实践性为主的知识点[2]。

         传统的理论授课以老师集中讲解为主,其存在的缺点是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师生互动性差,教师在课堂上无法判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理论与实践相互脱节,动手能力较差[3]。自1986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和原西安医科大学率先将PBL教学方法引入我国后,国内大部分医学院校相继引进PBL教学法,近些年各大院校逐渐把PBL教学模式应用到中医伤科教学中。PBL教学模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提高了学生自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针对学生提供支持与指导[4];该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及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种终生受益的学习习惯[5],符合现代医学教育理念。同时PBL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加强合作的能力,促进医学生向医生角色的转换,为医学生进入临床阶段实习打下了良好基础。参加实验的学生即将进入临床实习阶段,该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主动收集医学资料,参与集体讨论的能力,为临床实习工作做了铺垫,充分发挥了学生自助学习主动性。对于教师则要求他们引导学生对重点案例及学习方法进行评价分析,介绍学习资源,改造拓宽案例,案例制作及实现。

          任何教学方法都不是完美无缺的,PBL也不例外。虽然PBL教学模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为学生营造了轻松的学习氛围,但是由于PBL教学法取消了教师在课堂上系统讲授理论知识,导致基础理论欠扎实的学生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而忽略学习目标本身,使这部分学生很难掌握完整的医学知识。同时该教学法具有课程容量小的特点,它要求学生自己去探索课堂知识,由于目前大四学生课业压力繁重,从而加重了学生负担,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中医骨伤科学具有实践性和操作性的特点,将直观性教学法应用于PBL教学法中。直观教学方法的特点是通过人体模型或是形象动画等教具作为感官传递物,在讲授抽象的理论知识时,将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转变为客观的,形象的实体或动作,从而加深学生对教师讲授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虽然直观教学方法包括多媒体教学方法,但是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多媒体教学存在师生互动差,知识量偏大的缺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实物直观教学法,通过客观的实物或是力学演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将直观教学法融入PBL教学法中,培养了学生团队意识,加强合作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动手实践操作能力,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符合中医骨伤科学实践性和操作性的特点。

         本次试验的不足:①参加试验的同学人数太少,A、B两组同学一共才60人,样本量小,考核结果的统计学检验数据准确性有待提高;②本次实验时间为一学期,学生和老师在观念的转变上都有一定的适应期,在直观教学联合PBL教学经验方面尚显不足。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加以注意和改善。

         综上所述,直观教学法联合PBL教学模式不仅克服了部分基础理论较差学生的学习消极性,同时提高了医学生临床思维及临床动手能力,为大三学生踏入临床实习做好了铺垫,该教学方法对教师而言,拓宽了教师的教学手段,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水平,符合现代教学理念,值得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黄小平,邓常清.PBL与案例教学相结合在基础医学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2016,18(7):537-539
[2]公茂亮,徐艳春,何勇.口诀归纳法和直观法在中医骨伤科教学中的应用[J].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5(35):383-385
[3]陈兆军,王庆甫,刘丽芬.案例教学法在中医骨伤科中的应用[J].中医教育,2012,3(31):75-77.
[4]曾勇.在PBL课程中指导自导学习、终身学习技能发展的理论框架[J].国外医学:医学教育分册,2001,22(2):41-44.
[5]吴升华.论PBL医学教育模式[J].医学与哲学,2000,21(12):48-4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9465.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