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应用型本科院校 AutoCAD 教学改革探究论文

发布时间:2019-12-21 09:53:2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本文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根据AutoCAD课程的特点,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以学生提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主体,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解决办法,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同时对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实践;教学效果

本文引用格式:韩二帅,等.应用型本科院校AutoCAD教学改革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9,6(27):74-75.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各专业之间的协同工作变得愈发普遍。AutoCAD作为一款出色的工程设计绘图软件,由于它具有设计图纸速度快,精度高,修改方便,能与多种其它专业软件协同工作等优点,已成为当今工程设计人员必须要熟练掌握的设计软件之一。目前,我国工程类高校基本上都开设AutoCAD这门主干课程,但是,传统AutoCAD教学只讲授基本绘图命令的使用,不符合我国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培养目标的需要,也导致学生毕业后无法在工作岗位上将软件运用的游刃有余。以笔者所在学校的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暖通方向)为例,通过大量的调研和深入的思考,提出一系列有效的解决办法,即以学生感兴趣的工程实践项目为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传授给学生一些工程实践的技巧,真正做到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做”一体化课堂教学模式。

一 高校传统AutoCAD教学现状

(一)AutoCAD课堂缺乏趣味性,学生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


        现在的AutoCAD教学中,授课老师普遍采用的一种方式就是讲解后演示,再让学生操作的模式。这样的方法,对于会的学生会觉得前面的讲解太过于啰嗦,对于不会的学生而言,前边的讲解太过于乏味,后边的演示虽然能看懂,但是碰到不同的情境又会产生迷惑,不能深刻理解这个命令的真正作用与含义,更不用说在工作中熟练的应用了。俗话说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所以,在日常教学中需要一种有效的方法充分调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课后练习不会做

         根据对本院近260名学生的调研,学生对于在课后完成老师布置的AutoCAD作业,普遍存在一个共性问题,即课后练习不会做。究其原因,一是学生在课堂仅仅依靠听,观看老师的操作,进而完成老师在课堂上布置的随堂练习,但时间一长,学生遗忘较快,加之不记笔记,课程巩固效果较差;二是学生不看教材,没有理解教材的真正意义,对于软件类课程,教材是很好的操作教程,但是学生往往忽略教材的重要性,反而自己去琢磨如何绘制图形,导致时间严重浪费,学习也不系统。因此,当学生对于AutoCAD的学习与练习不能起到相互促进,共同提升的作用,很快就会失去对AutoCAD兴趣[1]。

\

 
(三)AutoCAD教学过程中实践机会较少

        对于AutoCAD软件来说想要熟练的掌握,除了勤加练习之外别无它径,这样就使学生们对AutoCAD更加陌生,使得学生在参加工作后想要绘制一份专业的AutoCAD图纸需要二次学习,而且绘制时间也会比较长。所以,在学校较少的实践机会不但浪费了学生首次的学习时间,更影响学生毕业后的工作效率。

(四)AutoCAD考察方式太少

         现在许多高校都普遍将AutoCAD课程定性为考查课。采用试卷考试基础知识的方式或者是上机考试。这两种考察方式均有弊端,其一,试卷考试所考察的基本操作对学生参加工作后的实践帮助效果不明显,AutoCAD作为一款应用型软件,对理论要求不高,所以,采用试卷的考察方式会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压力,甚至会产生强烈的抵触心理。其二,通过上机考试,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但对于自觉性较差的学生,不可避免会出现抄袭现象。

(五)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且与制图标准结合不足[2]

         以笔者所在学院为例,使用的AutoCAD教材中基本命令介绍多使用机械专业相关的断面图、零件图以及装配图,但对于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暖通方向)的学生来讲,学生更多的关注供暖管道、冷管道和风管等各种管道的绘制以及各种供热供冷设备的布置而非机械零件图。另外,在课堂练习及课后作业甚少涉及建环专业暖通方向相关的图纸,在教学内容上,也未涉及建环专业暖通方向制图的相关标准,致使学生不能提前熟悉专业国家制图规范,对大三和大四的专业课程设计,尤其是毕业设计时亦不能理解规范的重要性,绘制的图纸专业错误较多。

二 AutoCAD教学内容改革

(一)任务驱动型下的AutoCAD高效课堂


         本课程将教学环境由传统的多媒体教室改为计算机房。以学生感兴趣的“任务驱动”模式进行授课,其根本特征是将以往“教师主动讲,学生被动听”的教学模式改为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此种方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引导作用,形成学生主动参与、团结协作和不断探索创新的新型学习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及与他人团结协作的能力[3]。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保证课堂的趣味性,可以设置一些情景任务,或绘制一些可爱的卡通人物,采用小组竞赛的方式充分调集同学们的动手积极性。

(二)微课在AutoCAD课程中的应用

        针对课程课时少,课后学生练习不会做,收交作业不方便等问题,可以利用制作微课的方式轻松解决,利用微课具有以下几点优势:(1)可以有效提高教学的效率;(2)可以更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3)可以使教师轻松查看课堂以及课后学生任务完成情况;(4)可以使学生自主化学习,激发学生创造能力。课前学生可以通过账号登录教学平台,进入授课老师的微课堂观看视频并做预习反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授课时,老师重点讲解遇到实际问题的解决办法。课后做作业时,由于学生对课堂知识理解的偏差和吸收能力的差异化,可以反复观看微课,加深对操作命令的理解。学生借助于微课,对课堂上疏忽或是忘记的知识点及时进行查漏补缺和巩固学习效果,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4]。

(三)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教师授课时需将授课内容与工作过程紧密结合起来,在教学中应采用应用型理论知识,使学生了解如何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相结合,教师边讲边做,形成“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将知识点与技能点有机结合[5]。同时,可以请一些企业或设计院优秀的工程师来给学生进行现场交流,传授经验,既增强了学生们对本专业的就业意识,又可以使学生对AutoCAD有更深一步的认识,有利于提高学生对AutoCAD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也可以让学生在开始工作时,很快获得主管领导的认可与好感。

(四)阶段性学习互评的考察方式

         对于一学期的观察,学生对阶段性互评的考察方式反映良好,此种方式主要增加了学生的竞争意识。考核依据学生阶段性完成任务的质量和成果的汇报,综合考虑学生平时学习状态、课堂提问发言、小组之间相互讨论、项目训练完成进度和项目完成的最终成果,形成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的双重评价机制,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课程改革,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将被动变主动,提高学生技术技能水平[6]。

(五)重视实践教学,提高动手能力

       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重在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必须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在实践教学环节严格要求学生。AutoCAD这门课程对学生动手能力要求较高,每次课应将2/3的时间留给学生动手练习,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并加以实践应用,通过自主的绘图操作练习,直接获得相关技能。另外,授课教师在设计课程教学时,应将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绘图能力放在第一位,在实践活动课程当中,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以期满足企业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需要和要求。

\

 
三 结语

         应用型本科院校是以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其主要培养目标,在教学模式上,更适宜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并重,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重点突出工程实践的教学模式。因此,本文针对高校,尤其是笔者所在学校AutoCAD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解决办法。不过,AutoCAD课程的改革不会一蹴而就,相反它需要经过一个更为系统、科学、完善的过程。只有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联系一线工程实例,与时俱进,通过不断探索和应用新的、更高效的教学方式,AutoCAD课程的教学一定能够越来越受学生的欢迎和行业的认可[7]。

参考文献

[1]张晓琪.《Auto CAD》课程教学微课案例法的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8,24(14):147-148.
[2]郝敏.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模式下的《建筑CAD》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17(19):187-188.
[3]王军红,史卫华.“机械制图与CAD”课程标准开发与研究[J].科教导刊(下旬),2018,24:111-112.
[4]王蓓蓓.微课在AutoCAD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视界,2018(22):88-89.
[5]李睿.暖通CAD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7,19(4):65-68.
[6]焦丽丽.项目驱动教学在《AutoCAD制图》课程中的应用[J].教育现代化,2017,4(44):207-208.
[7]胡翔宇.创新模式下建筑教学改革初探—以建筑CAD课堂为例[J].广东蚕业,2018,52(10):45-4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946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