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新形势下居住区规划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19-12-20 16:32:3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通过对传统居住区规划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分析了当前城市建设及居住区规划面临的新形式——小街区和开放街区、存量规划与旧区更新、土地使用与功能混合、设施配套市场化等,提出了新形式下居住区规划课程教学改革的对策,即完善教学模式和内容、优化课程设计任务书、创新教学过程和方法。

关键词:居住区规划;教学改革;新形式

本文引用格式:吴威龙.新形势下居住区规划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27):76-78.

        居住区规划是城乡规划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也是学生从建筑单体过渡到城市空间认识的首要课程,一般包括理论和实践(课程设计)两个环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当前城市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观念和方向,比如小街区和开放街区、存量规划与旧区更新、土地使用与功能混合等,而与之相对的却是传统的居住区规划建设方式方法。因此,面对当前城市发展的新形势,探讨与之相适应的居住区规划课程的新教学内容与方法,就是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

一 居住区规划课程传统教学模式

        传统的居住区规划教学模式一般包括理论讲授、布置课程设计任务书、实地调研、课程设计等几个环节,而这样的教学模式却存在诸多问题。首先,理论讲授主要介绍居住区规划的基本原理、规划内容、设计步骤及成果等,由于居住区规划方面的教材比较少,并且内容都比较陈旧,往往与居住区有关的前言理论、标准规范以及国家发展战略等涉及很少或更新不及时,使得讲授的理论知识跟不上居住区实际发展建设的需求。其次,在布置课程设计任务书的时候,备选地块要么面积比较大,要么是模拟地块或者新区“空白”地块,学生选择这样的地块进行课程设计往往效果不佳。第三,学生在进行实地调研的时候往往是走马观花式的,一大群人涌进一个小区“逛公园式”的参观一下,很难起到调研的作用。最后,在课程设计过程中统一按“构思、一草、二草、正草、正图”的模式进行,过于机械化,也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创作与发挥。

二 居住区规划面临的新形势

(一)城市土地由增量扩张向存量发展的转变


        中国城市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增量发展阶段,但是随着城市化的进程,沿海一些发达城市已不再一味地向外扩张,而是提出了存量发展的理念,比如北京、上海、深圳等,并且越来越受到城市政府的重视。究其原因就是:国家严控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的政策刚性约束,中心区位土地价值的重新认识和发掘,建成区功能提升、环境改善的急迫需求,历史街区保护和特色重塑等。[1]因此,今后城市建设和发展由增量扩张向存量发展是城市的必然选择,相应的居住区规划的主要对象应该是城市旧区的更新和改造。

\

 
(二)城市建设由封闭式式大街区向开放式小街区的转变

         建国后,受到我国计划经济单位-大院体制的影响,国家对土地采取划拨使用的方式,将基层管理交由“单位”解决,工作、居住、服务统一由单位提供,从而形成了诸如政府机关、学校、厂区等许多占地面积广的单位大院。[2]改革开放后,虽然逐渐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但地方政府还是施行大块土地整体出让的政策,同时受“邻里单位”等现代主义思潮及苏联的影响,各个城市纷纷兴建了大量封闭式的“自给自足”的大型居住区。这些居住区就像城市中的一座座“孤岛”,分割了城市空间、阻断了城市道路,由此造成了一系列的城市问题,比如交通拥堵、犯罪率升高、城市风貌丧失等。为解决这些城市问题,这些年来许多学者专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同时借鉴国外相关理论经验,提出了小街区模式。相比传统的封闭式大街区,小街区模式强调“密路网、窄马路”,街区不再封闭而是开放式的,有利于市民的出行。开放式小街区模式可完成城市公共资源共享、与城市功能空间有机融合,营建富有活力的城市氛围和完善城市功能的住区。针对这一规划理念和思想,今后的居住区规模应逐渐变小,其设计地块应以十几公顷甚至几公顷的小地块为主。

(三)城市功能由土地性质单一向土地混合利用的转变

      我国现代城市规划实践形成于计划经济时期,政府习惯于勾勒明确的城市蓝图,建成的建筑物性质与规划蓝图的用地性质基本一致,规划图纸基本等同于未来的建成状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土地用途不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内、外部条件的变化,通过土地用途的转变来配置合法收益最大化的土地使用组合。[3]在市场经济背景下,我国原有的规划实践体系逐渐与城市发展不相适应,难以对城市资源起到有效的配置指引作用,表现为规划蓝图的绝对性与城市灵活发展的矛盾,规划蓝图中单一、绝对的土地用途规划难以满足城市灵活、多样的用地需要。[4,5]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混合土地利用是土地资源高效配置的重要方式之一。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对市场变化有良好适应性的混合土地利用成为了集约、高效的用地方式,有着极大的市场需求。同时,混合土地利用并不局限在“商住混合”等传统的用地模式中,而是随着产业特性的改变、新产业空间的兴起和建筑建造水平的提升等,向着多用途用地的多维混合方向发展。[6]

(四)城市配套由政府统一集中配套设施到分散市场配套的转变

         传统的居住区因为规模比较大、居住人口众多,因此在相应设施配套方面就比较全面,样样俱到,比如医院、学校、市场、文体中心等等。而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当前居住区建设规模逐渐减少,由以前的几万人减少到现在几千人,很多配套设施就不需要了或者应该减小规模。市场需求如此,但是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却还是按照传统的要求进行设施配套,这势必与现实不符。

三新形势下居住区规划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

(一)完善教学模式和内容


         与传统的数理化等基础理论课程不同,居住区规划是一门实践应用型很强的课程,其教材往往需要迎合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在居住区规划教材建设还不够丰富、成熟的基础上,我们就不能照着所谓的教材进行照本宣科式的讲解,应该针对当前中国城市发展现状及趋势,结合各自学校实际情况及所处地方特点选择相应的居住区规划理论教学内容。在讲解过程中应加强案例的分析和讲解,比如建筑风格的设计、居住区文化氛围的营造等,都应该结合地方特色进行讲述。在设计内容上应该摒弃以前的单一居住区功能,而应顺应当前的城市混合利用功能趋势,在进行设计的时候考虑居住、商业、文化休闲等功能的综合利用。

(二)优化课程设计任务书

        1.改进设计备选地块的提供方式。由任课老师统一提供设计地块的传统方式向学生开放式“创作”地块转变,即任课老师提出设计地块的基本要求,由学生自己根据相关规划从城市中选择或“设计”地块。这样在保证地块多样性的基础上,既有利于学生做出更多的设计方案,同时学生在“创作”地块的过程中,又能够激发学生对与该地块有关的居住区规划一系列问题的思考。

         2.改进设计备选地块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在鼓励学生在“创作”设计地块的过程中,要注意地块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同时考虑其科学性和合理性。一是设计地块的规模要适应当前城市发展“小街区”的新形式;二是设计地块不能只是针对城市新区,而应该对城市更新和历史街区改造给与更多关注。

         3.改进居住区规划条件。改变以前由老师详细规定居住区设计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化率及相关设施配套等条件的方式,由学生通过对相关上位规划、所选地块的周边条件及其他地方标准规范和市场行为进行分析研究,自行拟定容积率、建筑密度和绿化率等指标以及医疗、教育、文化体育等配套设施,最后由任课老师对其拟定的条件和设计方案进行综合评判。

         4.改进居住区规划成果形式。在制定设计成果的时候应改变传统的总平方案及单一手绘模式要求,充分考虑当前居住区规划设计实际工程项目的成果形式,结合计算机辅助软件丰富设计成果。

\

 
(三)创新教学过程和方法

      1.渐进式教学。渐进式教学方法是有计划、分阶段、逐步有序地进行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的教学模式。主要的原则就是化整为零、循序渐进,适宜应用到较为复杂的问题处理中。渐进式教学方法强调目标的阶段性教学,在保障教学内容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形成由浅至深的教学内容和目标。[7]

     2.联合设计教学。各院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城乡规划与建筑学、风景园林及环境艺术等相关设计类专业进行联合教学,将居住区规划课程设计分为方案篇、建筑篇、景观篇等不同阶段,对应的与建筑学、风景园林及环境艺术专业老师及学生进行互动,可以为学生打开不同学科的窗口,整合设计相关内容,扩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和实践能力。

        3.体验式教学。学生通过对城市特定区域的调研,将场地条件与周围环境、地方文化及人的行为结合起来进行分析研究,在分析过程中同学间相互讨论、共同思考,能够促进体验效果和学习质量。通过体验式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四 结语

         城乡规划教育不仅仅是具体教学内容的传授,更重要的是针对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居住区规划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在新时期探讨居住区规划课程的教学改革以适应新的城市发展与建设形式,更是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注释
 
         湖北民族学院已于2018年12月26日更名为湖北民族大学,对应的湖北民族学院科技学院也更名为湖北民族大学科技学院,本文涉及的基金项目“湖北民族学院科技学院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项目编号:KJY201427)”为更名前立项,在此保持原基金项目名称不变。

参考文献

[1]邹兵.增量规划、存量规划与政策规划[J].城市规划,2013,37(02):35-37+55.
[2]杨保军.关于开放街区的讨论[J].城市规划,2016,40(12):113-117.
[3]刘堃,李贵才,尹小玲.走向多维弹性:深圳市弹性规划演进脉络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2012(1):63-70.
[4]司马晓,邹兵.对建立土地使用相容性管理规范体系的思考[J].城市规划汇刊,2003(4):23-29.
[5]郑正,肩媛.试论我国城市土地使用兼容性规划与管理的完善[J].城市规划汇刊,2001(3):11-14.
[6]张梦竹,周素红.城市混合土地利用新趋势及其规划控制管理研究[J].规划师,2015,31(07):42-48.
[7]孙一歌.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探索[J].现代交际,2016(02):25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9442.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