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农工院校要紧密围绕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抓住机遇培养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人才。立足地方、紧密结合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努力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重新构建和打造课程体系,实现厚基础、重实践、练创新的人才目标定位。通过多角度合作办专业,建立大学生校内外实践基地,创建大学生创新创建平台和学习机会,邀请业界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实践教学、课程设计以及最终考核方案的制定等途径完成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实践。改革结果表明,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逐渐升高,2018年毕业率达100%,改革效果明显。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工院校;人才培养;改革
本文引用格式:林冲,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工院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9,6(27):7-10.
历经十九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乡村振兴战略作为目前重要的战略部署,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三农”工作的重头戏。实施乡村振兴,关键的突破口就是人才,兴村就要先兴人,引领更多的人才进入乡村振兴的队伍中来,抓强基层党组织的“带头人”,负责乡村建设的“引路人”,服务乡村的“明白人”,激活农民群众动力的“实干人”,这些都是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重要目的。如何培养能够做好“三农问题”的优秀人才是新时代和新征程下的重要任务。中央一号文件周密部署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要扶持培育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和非遗传承人等政策。但是,目前乡村振兴战略要求的实用型人才存在较多的问题,基层干部整体素质不高、专业素质较低,农村人才稳定性不足,人才流失严重。涉农院校要抓住机遇,从提高人力资源素质入手,积极探索与文件目标要求接近的培养方案,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社会需求度高、满意度高的大学生。
一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方式现状
(一)应用型人才特点分析
应用型人才是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4]。可以说,应用型人才培养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技能应用和操作手段,是以培养个人能力为中心,强调知识结构体系和一线操作技能的熟练度[5]。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非常适合传统专业类型的学生培养,如土木工程、市政工程等。围绕社会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需求加以设计和培训,特别强调熟练度和灵活性,相对来说对比较前沿未知领域缺乏关注,相对忽略科技创新和科研开发能力的培养。所以,目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更加注重实践教学环节,更突出与一线生产实践的结合,对未来发展的规划和思考不足。
(二)目前培养方式现状分析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是一所以伟大的爱国主义者、近代民主革命家廖仲恺先生名字命名的本科农业院校,以现代农业科学为特色,农学、工学为优势,按照何香凝先生确定“扶助农工,注重实践”的办学定位,服务广东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学院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成立于2005年,2007年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生。历年来,培养的主要目标是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基础,具备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掌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理论和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并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能在设计、施工、运营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从事本专业的工作。总的来说,培养目标与学校的办学定位还有一定的差别,需要结合地域特色、院校特点和时代背景来重新规划培养目标和定位。
二 乡村振兴战略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 依据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和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特点,科学进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建校91年来,坚持教学质量和特色并重的发展思路,根据学校实际和社会需求导向,科学进行人才目标培养定位,培养基础扎实,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及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立足广东,面向基层,服务“三农”。在此基础上,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深入研究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对市政工程方向、建筑给排水方向人才的迫切需要,以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创业意识与精神以及实践应用能力为出发点,强调“地方性、应用性、实践性”的一线应用型人才模式。
(二)制定乡村振兴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广东省是中国改革开放发展的先行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必须走在前列。广东的高等院校是人才培养的根基。广东省珠三角经济发达地区和广东省粤东西北乡镇地区的发展离不开广东省高等学校人才的培育和输送。如何培养适合新时代发展需求的人才,需要积极探索和实践新的模式,勇于改革,深化调研,立足各地区优势发展项目,结合社会发展需求,确定各专业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的重点要以符合社会对人才知识的复合型需求和社会各界对人才能力发展的综合型需求为原则。广泛征求教育专家、政府及企事业单位多方人士的意见,对人才的满意度和适应度提供了重要保障。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城乡建设学院确定了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办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工作中心,着力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构建基础技能平台、专业技能平台和创新实践平台,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核心教学思想,与校外企业、事业单位、施工单位等工作一线建立紧密联系,采用校内外结合、课内外互通的教学方法。针对性地开设符合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相适应的地方基层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应用在美丽乡村建设领域。例如工程测量、管网工程设计、海绵城市设计等,加强课程教学和学生行业技能的培养。大学生进校以来,逐渐开展实践教学工作,分别包括专业概论基础教育、工程认识实习、工程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创新创业实践训练等,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学习真本领,无缝对接工作岗位。
(三)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比例
以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委员会指导精神为重要依托,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比例,拟设实践教学环节选修课,让学生可根据就业导向选择实践实训,提升学生的社会满意度。另外,对专业课的开设要不断深化改革,将专业课内容进行从新划分,注重应用,避免重复教学。特别的,专业课设置分模块教学,让学生能更清晰的掌握专业知识和行业需求的联系。实践教学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基础要求,突出“厚基础”、“重实践”、“练创新”的重要精神,安排课程实验教学、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5个阶段。课外教学活动的设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课程设置和培养规格,实施导师制教学,进行课外科技和科研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学术讲座、教授论坛、高工讲坛、参观水处理设施、创新创业大赛、科技论文写作、专利申请等大学生课外活动。
在新构建的专业课课程体系中,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实践教学的比例(实践学时占总学时40%以上),结合时代背景、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和高校同行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论证与制定工作,认真研究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要求,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全面修订[6-8]。将专业课设置为专业必修基础和选修模块,市政工程模块,建筑给排水模块,让学生有“给水排水工程应用”和“建筑给排水应用”两个专业方向,并增设海绵城市设计课程,建筑消防工程课程,构建特色显著的课程体系。
(四)产教融合,建立大学生乡村建设培训基地
为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提升服务社会发展的能力,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与地方企事业单位加强沟通和合作,共同论证专业需求,产教融合提升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水平[9]。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城乡建设学院与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电白集团、广州市建筑科学院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单位建立了长期的产学研合作平台,企业委派专家全程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定期到学院指导学生实践实训,并为学生提供实习条件,加强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校外实践基地是人才培养中重要的机构之一,聘请校外专业技术人员联合指导实践教学,注重“订单式”培养模式,提升大学生的社会适应度和满意度。另外,乡村振兴工作在基层单位急需懂技术、懂工程、懂管理的应用型工程人员。与广东省粤西北地区农村建立合作平台,创办乡村振兴培训基地,乡村工匠培训等,将有实践经验的教师、企业专业技术、动手能力强的学生选派到农村大学生实践基地去培训,一是可以教当地基层干部、乡村工匠基本的工程建设知识,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技术保障。二是学生也可以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实际的工程中去,提高自身水平。
(五)优化考核评价体系
考核方式是检验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手段[10]。现阶段课程考核方式主要是论文和调研报告考查、试卷考试和课程设计报告。平时成绩多以课堂点名+平时作业+课堂提问来完成,最后课程论文或调研报告的完成最终考核;试卷考试则理论课授课时点名+平时作业+课堂提问来完成,期末时以试卷的形式完成最终考核。整体来说,现行的考核方式过于僵化,千篇一律,为分数论,欠缺对学生的能力考查,学生只需要考试周突击复习考试重点内容即可,无法将知识和考核内容与实际工程应用建立联系,难以达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另外,考核内容固化,只是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分析,难于把握课程的全局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导致学生基础不牢。再次,考核过程重结果轻过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是追求高分,甚至一些同学只求及格,心中关注的永远是分数,无法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联系到实际工程中去,应用型人才是能够将理论知识和成熟技巧应用到实际的产生中,整个考核过程中,忽视了实际工程是整合各个不同部分或者分工完成的,团队协作是实现工程价值的重要保障。因此,需要优化人才培养的课程考核方式。
首先,考核方式要多种形式相互穿插进行。主干基础课程重理论基础,考核方式要以考试为主,加强课程提问和总结,要增加一些课堂教学方法的设计,如课程演讲、特色工程案例介绍小组讨论方案等开放性的内容,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考试方式也可转变为网络无纸化参与,利用手机APP如超星学习通等,进行交流面试性考试。其次,考核内容多课程联考。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较多专业课之间有联系,如海绵城市设计课程,就是要以工程制图与CAD基础,城市工程系统规划等课程为基础,在考核过程中可以放入一定权重的课程内容,通过课程考核加强基础课程的复习和应用。再次,注重结果考核与过程考核有机结合。在实验课程和课程设计课程中,改变传统的实验报告和课程设计成果等文本考核形式,通过教师同步参与,实时跟进学生实验过程、课程设计过程的方式,最终可以答辩交流的方式确定学生对实践内容的掌握度来评分,既考核学生的成果,又考核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且在过程中讲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分工完成,团队协助完成整个课程设计和论文项目,指导老师根据团队总体表现,个人在团队中的表现进行打分,结合同学之间相互评分,三者结合起来确定学生的最终成绩,强化实践过程在整个项目实施的重要性。通过三年时间的改革实践,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2018届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100%,社会满意度高。
三结论
高等学校主要的任务是人才培养,锻炼学生的能力。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农工院校需要抓住机遇,努力改革和实践,优化人才培养方式。通过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产教结合和校企合作,优化考核方案,提高地方性农工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度。
参考文献
[1]施维,刘振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顶层设计——中央农办主任、中央财办副主任韩俊解读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J].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2018(05):3-5.
[2]叶敬忠,张明皓,豆书龙.乡村振兴:谁在谈,谈什么?[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5(03):5-14.
[3]韩柱.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8(25):233-234.
[4]游春华,刘传辉,匡鹏颖.地方本科院校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改革实践——以湖南工学院为例[J].大学教育,2018(07):135-138.
[5]周明勇.基于行为法统计的我国乡村振兴生态路径研究——兼论乡村振兴的应用型人才的教育供给[J].现代管理科学,2018(10):112-114.
[6]高玉琼.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改革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8(30):79-80.
[7]刘焕君,王晓玲,张小雨.海绵城市工程设计中给排水专业课程优化[J].工业安全与环保,2018(06):103-106.
[8]刘宏远,许四法,杨青青.新工科模式下《泵与泵站》教学体系的设计与思考[J].中国给水排水,2018(12):9-13.
[9]崔孝炜,狄燕清,南宁等.产教融合和校企联合思路下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与成效[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18(07):7-10.
[10]刘文祥,游春华,曾欢艳.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考核改革探索[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8(08):68-7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94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