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数学教师双导师制在能动“卓越计划”毕业设计与实践中的探索与思考论文

发布时间:2019-12-20 14:19:3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以兰州理工大学能动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为例,探讨了“双导师制”在能动专业“卓越计划”毕业设计与实践教学环节的培养模式。论述了“双导师制”在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中的意义、实施方案和显著优势。为其他工科类相近专业“卓越计划”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卓越计划;双导师制;培养模式;毕业设计与实践

本文引用格式:王晓晖,等.双导师制在能动“卓越计划”毕业设计与实践中的探索与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9,6(26):68-70,73.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于2010年6月提出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1]。“卓越计划”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优势,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2-3]。它要求本科生在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的基础上,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4-6]。

        兰州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以下简称“能动专业”)前身是我国高校设立的第一个水力机械专业,是教育部批准的第二批“卓越计划”试点专业。截止目前,本专业已为我国水力机械领域培养了约1/3的人才,为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才培养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行业发展对人才质量越来越高的期望与要求,兰州理工大学能动专业“卓越计划”在本科生培养模式方面实施了多项改革举措,以毕业设计与实践环节为例,与全国20余家水力机械企业建立了工程实践基地,根据培养计划派遣学生前往进行毕业设计与实践。同时聘请具有高级工程师职称的企业技术人员作为企业导师,联合校内指导教师,形成“双导师制”,对学生实现了“二对一”的创新培养模式。“双导师制”旨在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促进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

 
一 毕业设计与实践培养模式

(一)培养目标


        以高工程素质、强实践能力、学科知识交叉的新工科人才培养需求为导向[7,8],针对能动专业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毕业设计与实践教学环节校企合作的创新与改革迫在眉睫。秉承“卓越计划”中“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理念,以“夯实基础,突出特色、注重创新”为原则[9],通过对学生在企业工程实践基地的培养与锻炼,以企业技术需求或技术壁垒为切入点选题,结合校企双导师制“二对一”的专业指导与考核。培养掌握能源与动力工程流体机械及系统领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能够从事流体机械及系统设计、制造、运行、管理、营销、教学和研究开发等方面工作、具有较强的工程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高级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二)培养模式

        能动专业“卓越计划”的毕业设计与实践包含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两部分内容,是本专业教学培养的最后一个环节。主要训练学生对能动专业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的掌握及应用能力,培养学生针对流体机械领域中的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能够提出解决方案,设计满足要求的流体机械及系统,并能够体现创新意识。为实现这一课程目标,兰州理工大学能动专业“卓越计划”的毕业设计与实践环节全部在校企合作平台——卓越工程师培养基地实施,课程总课时量为15周,课程内容设置如所有环节都是在双导师合作指导下完成,培养基地为学生提供完成毕业设计与实践的保证条件,企业导师全程参与学生设计与实践过程,校内导师定期通过远程视频与学生交流,并定期与企业导师联系,了解设计进度及存在的问题。学生毕业设计题目涉及国民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基本都是企业最新产品或急需攻克的技术难题,例如管线输油泵、舱底泵、液体余压能量回收透平、高速泵等。该教学条件为实现“提出解决方案,设计满足要求的流体机械及系统,并能够体现创新意识。”这一课程目标提供了基本保障和良好环境。

        答辩与考核是毕业设计与实践非常重要的环节。能动专业“卓越计划”的毕业设计与实践实施聘请优秀企业导师参与课程答辩的创新模式,答辩小组成员由校内指导教师、企业指导教师、相近专业的校内专家组成。一方面,遴选的校外企业导师熟悉该课程的培养模式及学生学习情况,另一方面,具有很强的工程实践背景,能针对学生毕业设计内容提出客观、有价值的意见。

         考核注重设计工作量、独立工作和设计能力、图纸及说明书质量、计算机应用能力及专业外语水平、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学生该课程总成绩由答辩成绩和平时成绩组成,答辩成绩约占60%,平时成绩约占40%。学生该课程所有答辩与考核资料均需双导师共同签字方属有效,且每位学生的平时成绩由双导师共同认定。这种严出口考核模式,一方面加强了学生对毕业设计中间环节的投入,保障按培养要求完成该课程的学习任务,另一方面有效避免了单个导师在成绩评定中主观意向的影响,形成了客观公正的评价制度。

二 卓越计划校企平台

(一)培养基地在“双导师制”中发挥的作用


        “双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离不开校企合作平台—卓越工程师培养基地的外部保障。培养基地的建立为毕业设计与实践教学环节的成效提供保障的同时,成功搭建了校企合作的桥梁,以毕业设计与实践教学培养为契机,促进高校与企业就产品研发、技术推广等方面进行深入合作,加大双方对产学研的重视与投入,促进行业发展与进步。此外,“双导师制”的实施及培养基地的建立为学生就业提供了更多机会,学生在培养过程中既能感受到“学有用武之地”,提升专业自信,又能在与校内外导师的交流中培养职业规划技能,更有成效的是,很多培养基地所属企业往往成为学生潜在的就业目标。

(二)培养基地建设情况

       截至目前,兰州理工大学能动专业在教育部“卓越计划”的资助下,已与全国20余家水力机械相关企业签署协议,建立了“兰州理工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基地”。如上海凯泉水泵有限责任公司、湖南湘电集团有限公司、南方泵业有限责任公司、重庆水泵有限公司、沈阳鼓风机集团、襄樊五二五泵业有限公司、东方电气集团东方电机厂等。培养基地遍布我国中东部大多城市,如上海、重庆、沈阳、襄樊、长沙、德阳等。

         此外,我校定期根据学生培养质量评价已签订的培养基地,根据其是否能按要求高质量提供学生企业工程实践的条件,进行沟通与协调,按情况决定派遣学生数量。从目前来看,已签订的培养基地非常支持我校能动专业“卓越计划”的工程实践环节,以极高的热情参与“双导师制”模式的合作与探讨,毕业设计与实践教学环节也在近几年取得的卓有成效的结果。

三 双导师制下的教学成效

        近年来“双导师制”在兰州理工大学能动专业“卓越计划”学生培养中已体现出显著的优越性。与该专业普通本科生校内实施毕业设计相比,“双导师制”模式下的“卓越计划”在学生毕业设计与实践的过程管理、创新环境和质量监控等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过程管理方面

        实行“双导师制”模式下的卓越工程师校企联合培养,充分发挥了高校和企业在教学过程管理中的双重优势,实现了资源的良性互补与高效利用,为工程实践教学环节,尤其是长学时的毕业设计与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教学质量的巩固与提升创造了有力保障条件。

         本科教学从学校到企业、教室到工厂的角色转变,也为学生毕业设计与实践产生了丰富的新鲜感和好奇心,促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以前的“苦闷烦”转变为现在的“学争优”,从学习的主观意识上发生根本性转变。同时,企业严格的管理模式和紧张的工作氛围也能感染学生形成自律自强自立的良好行为习惯。从学生到企业技术人员身份的转变,也为高质量完成毕业设计与实践激发了一定动力。“双导师制”为学生提供的学习指导既全面又有针对性,能及时有效解决设计中出现的问题,增强了学生学习动力。学校和企业双重管理,为学生完成设计各环节起到了有效的安全保障。以上几点是“双导师制”模式下的卓越工程师校企联合培养过程管理的优势所在。

\

 
(二)创新环境方面

        为大力培养“卓越计划”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我校能动专业在“卓越计划”企业导师遴选中侧重于有国际化背景、研发能力强、参与国家级或省部级项目等方面的高级工程师级别的优秀人才。同时,注重加强校内指导教师在参与学生毕业设计选题、方案设计、结构改进等方面大胆改革与创新,鼓励校内指导教师多吸引学生加入所承担的研究课题中。这一举措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此外,毕业设计与实践教学环节规定了企业要为学生开流体机械及系统方面的专题讲座。通过讲座,学生能及时了解该企业的发展现状、产品特点及研究水平,获取相关产品的国内外发展现状,掌握产品的市场需求及国家的发展战略。同时,学校馆藏资源便捷快速的获取方式帮助学生获取大量有价值的相关文献资料。这为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创新思维培养和创新能力的锻炼打下了一定基础。

         近年来,在“双导师制”模式下,兰州理工大学能动专业“卓越计划”毕业设计与实践教学取得良好成绩(图2)。学生在毕业设计与实践过程中与企业及校内导师合作完成的科技作品与成果也屡见不鲜。能动专业“卓越计划”毕业学生也受到国内有影响力的流体机械企业及高校的高度认可。

(三)质量监控方面

        “双导师制”模式给学生配备了理论功底深厚、工程经验丰富的双导师,发挥了高校指导教师理论基础扎实、教学方法先进的优势,同时弥补了工程背景较弱、行业信息与动态掌握不及时的短板,充分发挥了优势互补、各尽其长的作用,为高质量完成毕业设计与实践、理论联系实际设计出合格产品起到了关键作用。

         校内及企业导师联合评价学生毕业设计与实践的过程表现,一方面评价方式客观公正,另一方面,须经学校与企业双方同意的请假制度,有效避免了学生在学校不知情的情况下私自外出,影响设计进展及完成质量,更能降低意外事件发生的概率。企业完成毕业设计与实践任务后,由该企业人力资源部、企业导师等组成的评审小组还要对学生该课程的综合表现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作为该课程最终答辩成绩评定的参考,同时评价文件与设计资料一同入库留档。

        校内指导教师、企业指导教师、相近专业的校内专家组成的答辩小组进行最终答辩评审,答辩规程组织有序,答辩氛围专业严肃,为学生树立“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专业信念,对学生理解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感受庄重得体的“仪式感”创造了良好氛围。

四 结语

         本文主要探讨“双导师制”在能动专业“卓越计划”实践教学的培养模式,尤其是在毕业设计与实践教学环节的探索及实践。论述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背景下,“双导师制”在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中的意义、实施方案和显著优势。
从培养目标与模式着手,分析了“双导师制”在毕业设计与实践教学环节的各阶段所起的作用和重要意义,探索了“双导师制”的具体实施方式。以外部保障条件为切入点,论述了“双导师制”实施过程对校企培养基地的要求,分析了“双导师制”与校企培养基地相辅相成的关系,并阐述了兰州理工大学能动专业“卓越计划”培养基地的现状。以教学成效为衡量标准,分析了“双导师制”在毕业设计与实践教学过程管理、创新环境及质量监控方面取得的成效。本研究可对其他工科类相近专业“卓越计划”培养模式创新与改革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林健.谈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引发的若干变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0(17):30-32.
[2]王孙禺,赵自强,雷环.国家创新之路与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新进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1:14-22.
[3]叶四桥,陈洪凯,唐红梅.面向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工程地质实习教学改革探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4):104-106.
[4]李涛,宗世增,徐建成等.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实践平台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3.7:79-81.
[5]王浩程,冯志友,王文涛.基于工程创新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1):182-185.
[6]刘波,廖华丽,丁坤等.卓越机械工程人才培养的五点举措[J].教育现代化,2018,9(39):10-12.
[7]夏建国,赵军.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工程教育改革发展刍议[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15-19+65.
[8]陆国栋,李拓宇.新工科建设与发展的路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20-26.
[9]程效锐,张舒研,张翼飞.能动专业卓越工程师工程实践教育培养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8,11(301):102-10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9417.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