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能源动力大类招生下过控专业的发展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19-12-20 10:26:1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前许多高校实行大类招生,本文首先介绍了我校(湘潭大学)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招生情况,并阐述了按能源动力大类招生的具体举措,分析了实行大类招生的优点;最后,提出了加强专业宣传力度、注重专业导论课的学习、加强就业指导等一系列的后续改进措施。

关键词:能源动力;大类招生;过控专业;专业分流

本文引用格式:王志奇,等.能源动力大类招生下过控专业的发展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27):97-101.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ocess Equipment and Control Engineering Special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Large Class Enrollment of Energy and Power

WANG Zhi-qi,XIA Xiao-xia

(Xiangtan University,Xiangtan,Hunan)

Abstract:At present,many universities enroll large categories of students.The enrolment situation of process equipment and control engineering specialty in Xiang Tan University was introduced firstly in this article.Then,the specific measures of the large class enrollment of energy and power was explained and the advantages of large class enrollment were analyzed.Finally,the improvements measures in the future were put forward,such as strengthening publicity,focusing on the introduction of professional introductory courses and strengthening employment guidance.

Key words:Energy and power;Large class enrollment;Process equipment and control engineering specialty;Professional streaming

一 我校过控专业招生情况

      我校(湘潭大学)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以下简称“过控专业”)隶属于机械工程学院过控系,是复校时首次批准的15个专业之一,于1974年开始招生,为湖南省特色专业,至今已为社会输送了2500多名本科毕业生。本专业隶属于“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以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机械工程、化学工程等学科为依托,主要培养过程装备设计、制造和过程节能环保技术方面高级专门人才。

         我校的过控专业自招生起至2004年,一直维持1-2个班的规模,2005-2006年扩招为3个班。2007年,过控系新增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从2013级起已更名为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招生计划调整为过控2个班+能源1个班,2012-2016年招生规模稳定在过控2个班+能源2个班。2017年起,全国高考招生制度进行改革,专业录取规则由原来的分数优先,调整为专业志愿优先。为主动适应生源数量和质量的变化,我校过控系教师通过充分调研和专题讨论,结合过控系的招生现状与兄弟院校的成功经验,提出了统一按同属的一级学科能源动力大类(包括能源和过控两个专业)进行招生的改革方案,共招能源动力类4个班。

\

 
二 大类招生的具体举措

(一)大类招生的总体方案


      所谓按大类招生就是按照学科门类招生,而不是按照专业招生。能源动力大类招生的总体方案是:

       (1)学生入校后前两年不分专业,按大类进行培养,即按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制定教学计划,所有学生学习相同的公共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

         (2)按学科大类培养两年之后,学生再根据本人意愿、专业兴趣、就业去向以及社会需求等因素选择大类中的专业,后续两年学习对应的专业主干课和专业选修课。

         为便于管理,整个大学期间班级编制保持不变,毕业证书上专业名称与学生所选择的专业一致。分专业之后,学年评奖、评优和保研指标按专业人数进行分配。

(二)培养方案的调整

          在实行大类招生的前提下,本着“强基础、宽专业、高素质”的要求,在广泛调研国内高校同类专业开设课程的基础上,结合过控专业校际间的学术交流和专业的发展规划,对培养方案进行了调整,对教学内容与体系进行了完善,体现了过控专业结合能源、机械、过程、控制学科的特色。

        过控专业具体的课程体系如图1-图5所示。公共基础课与大多数工科类专业类似,主要包括思政类、自然科学类、外语类、体育军事类课程。另外,为预防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开设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指导大学生更好地进行职业规划和就业,开设有《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

         过控专业跨多个学科,为了使学生具备宽广和坚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学科基础课主要涵盖了机械类、能源类、力学类、信工类课程,使学生具备多学科相互交叉的综合知识体系。特别指出的是,为了满足专业认证中对于计算方法方面的毕业要求,单开了《计算方法及程序设计》课程。

        专业主干课方面,以工艺-设备-控制为主线,设置对应的课程。由于我校过控专业以设的结构优化见长,所以该模块有所侧重,而工艺和控制模块通过增加相应课程的学时的方法来平衡。

        为了充分整合教学资源,专业选修课既有过控特色课程,又有与能源、机械专业共通的课程,在相同的学科基础课的前提下,力求通过2-3门专业选修课的学习,为以后从事相应领域的工作打下基础。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设置了2个学分的《创新创业训练》课程,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学科竞赛(如节能减排大赛、过程装备实践与创新大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参加创新性实验、发表论文、申请专利、协助教师进行科学研究等多种渠道来实现。

         实践教学环节主旨在于提高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除了实习和设计环节,还增加了两类工程训练(机械制造工艺和电工电子工艺)。

        此外,为了让学生具备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设置了自主发展课程(含文化素质教育课、跨专业选修课)。同时,建议选修《企业管理》、《经济学原理》,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经济、管理类知识。

\

\

\

\


 
(三)分流制度

       第四学期期中,考虑学习成绩、学生意愿、社会需求与学科发展等因素,采取“遵循志愿、分数优先”的原则进行专业分流。

        为充分考虑专业布局,合理利用教学资源,设置了各专业可接受人数占学生总人数的比例范围(如上限为55%、下限为45%)。这样可以避免人数过于集中,有利于后续教学的组织与实施,保持学科专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专业分流坚持公平、公开、公正原则,具体措施如下:

(1)召开专业分流工作动员会,公布分流工作实施方案。

(2)学生填报专业志愿,由学生填报专业志愿,在同一大类内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专业A或专业B)。

(3)调剂

        若选择选择两个专业的人数比例满足上述范围,则按学生志愿进行分流。若不满足此范围,则从人数多的专业(如专业A)向人数不足的专业(如专业B)调剂,直至满足上述比例范围为止。调剂方式为:对选择专业A的学生前3学期必修课的成绩按绩点进行排名,选取绩点排名靠后的学生作为调剂生。

(4)公示分流结果,经公示无异议后不再变更,并报教务处备案。

(5)弟5学期开始,学生按分流后的专业修读后续课程。

三 实行大类招生的优点

        目前,国内很多知名高校,如华中科技大学、东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都进行了能源动力大类招生的探索改革工作,实践结果表明,相比传统招生方式,按能源动力大类招生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1)提供了更多的专业选择空间

         很多考生填报志愿选择专业时往往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而实行大类招生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这种盲目性。按大类招生提供了更多的专业选择空间,通过前两年的学习,对专业设置及研究方向有了基本的认识,再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选择更有兴趣的专业。尊重学生的专业选择,有利于在后续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尊重个性,因材施教,培养更优秀的人才。

(2)使学生专业基础更加扎实

         实行按大类招生后,按照大类招生的培养计划,充分利用学校理工科背景的多学科优势,构建了一种宽口径的基础课程体系,使学生的公共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更加扎实。确定具体专业后,也会促进学生在具体专业上的学习,有利于复合型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3)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进行以竞争为主导的专业选择机制,只有成绩好才能在专业分流中掌握选择专业的主动权,从而能更好地激发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竞争意识,促进学风建设。

四 后续的改进措施

        在能源动力大类招生的背景下,为适应全国高考招生制度改革,还要采取一定改进的措施以推进本专业的发展。我校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和研究。

(一)加强专业宣传力度

        我国现行的高等学校学科和专业设置比较细,事实上很多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并不准确了解各个专业的内涵,学生是否报考和宣传是否到位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必须要通过多种渠道加强专业宣传力度。配合学校及学院级别的招生宣传,我校过控专业今年开展了多种多样的宣传:
 
(1)教授讲专业

         提出“教授讲专业”的宣传模式,本专业的教授定位为专业导游,通过一问一答的模式来加深考生和家长对该专业的了解。设置的问题涵盖:专业的基本情况、师资和人才培养条件、专业的就业及发展前景、主要学习的课程、社会上对这个专业的理解误区、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需要具备的特质等各个方面。

(2)利用网络发布专业招生信息

        制作富有特色的招生宣传信息,通过QQ群、微信公众号的模式进行扩散,以提高招生质量。

(3)进行实地的专业招生宣传

        成立校级、院级招生宣传小组,赴湖南省内各地市和省外的主要生源地中学进行宣传,通过宣讲会、咨询会、答疑会的模式开展招生工作。

(二)注重专业导论课的学习

        为了让学生尽快了解专业内涵,在第1学期就开设了《专业导学》,由本专业教学和科研经验丰富的教师主讲,全方位地对本专业进行介绍,主要内容涵盖以下多个方面:专业的发展历史及现状,专业的研究内容,专业在各行业中的应用等。这样专业在学生脑海中就不再是一个名词代号,而赋予了具体的含义。此外,在课堂上向学生推荐优秀的网络资源,介绍国内外比较著名专业网站和技术论坛,使学生课外能够自主了解专业的最新资讯和最新技术,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和研究的兴趣。

(三)加强就业指导

         学生及家长都比较关注毕业后的就业情况,学生是否选择某个专业与该专业的就业形势密切相关。因此,必须加强就业指导。

(1)开设专门的就业指导课程

        由学校的主管部门(招生与就业指导处)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

(2)介绍就业相关知识

        专业任课教师及班主任还要在日常和学生的交流中向学生介绍就业相关的知识,如专业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领域及工作性质,专业的就业形式及全国各行业就本学科的人才需求,本学科近几年优秀毕业生的案例等。

(3)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要鼓励学生改变就业观念,不要过分计较刚开始的待遇问题,而是要看这个岗位的发展潜力。

(4)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应充分发动专业老师和已毕业学生的关系,联系就业单位与合作单位,建立长久稳定的就业合作关系,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五 总结

           我校过控专业于2017年开始并入能源动力大类进行招生,本文首先介绍了我校过控专业的招生情况。然后,对大类招生的具体举措进行了阐述,包括总体方案、培养方案的调整和具体的分流措施,并分析了实行大类招生的优点。最后,针对大类招生,提出了一系列的后续改进措施。为适应新的高考招生制度,大类招生必将是今后招生的趋势,希望我校过控专业在大类招生中的一些探索,能更好地推动我校过控专业的发展,也能为兄弟院校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袁园.大类招生的利弊分析及改进措施——以商学院为例[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7,(15):247.
[2]王萍,王琳.“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下专业选择与专业认同关系的实证研究[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8(2):176-181.
[3]李晨,何延岩.大类招生模式下学生专业选择的行为分析[J].高教探索,2015,(1):106-111.
[4]周东一,袁文华,石楚平.机械大类招生下制冷与空调学科专业方向的发展研究[A].陈焕新.第六届全国高等院校制冷空调学科发展与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43-45.
[5]严清华.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如何适应机械类专业大类招生机制[J].广西轻工业,2009,(9):201-202.
[6]周东一,石楚平,袁文华,等.机械大类专业热工基础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制冷与空调,2009,(1):87-9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9387.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