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模具材料及热处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论文

发布时间:2019-12-20 10:22:3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针对模具材料及热处理课程专业术语多而抽象、学生相关专业知识储备不足等特点,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经验,提出从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完善评价体系等方面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有效提升了课程教学质量。

关键词:模具材料;热处理;教学改革

本文引用格式:时来鑫,等.模具材料及热处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9,6(26):57-58.

一 引言

        《模具材料及热处理》课程是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方向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能够获得模具常用金属材料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热处理工艺相关知识,初步具备合理选用模具材料、正确制定材料热处理工艺、合理安排工艺路线等方面的能力[1-5]。这对于从事模具设计与制造工作的专业人员来说至关重要。模具材料及热处理课程涉及了金属学、材料学、冶金学、工艺学以及力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内容覆盖面广,专业术语较多且抽象[6-8];另一方面,该课程面对的学生大多缺乏模具材料及热处理方面的相关专业知识储备,更是匮乏生产实践经验。因此,学生普遍感到对该课程的理解和掌握比较困难。针对上述问题,为提高模具材料及热处理课程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研究与实践经验,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评价体系等方面对此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

二 课程教学改革思索与建议

(一)优化教学内容


        如前所述,模具材料及热处理课程涉及的知识内容繁杂。因此,课程教学时应注重围绕专业培养目标,遵循实用和够用为宜的原则,合理选取教学内容,利用有效的教学时间让学生掌握更多专业必备的模具材料及热处理知识。笔者将该课程内容按知识结构进行整合,建立模块化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基础知识模块、冷作模具材料模块、热作模具材料模块、塑料模具材料模块。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基础知识模块是学习后续三个模块内容的基础与前提。后续三个模块内容主要根据不同工况的模具分类进行设计,使学生重点学习掌握冷作、热作和塑料三类模具中常用材料的牌号、成分、组织、性能、热处理工艺特点、应用、以及模具材料与热处理工艺的合理选择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此外,建议根据学生特点以及专业需要,合理补充与生产实践结合紧密的教学内容。例如,可结合生产中某些零部件的选材及热处理实例来讲解钢的热处理知识,方便学生理解和吸收。

\

 
(二)改进教学方法

        传统模具材料及热处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大多以教师垄断课堂为主;课堂上教师不停地向学生灌输专业知识,进行填鸭式教学,很少考虑学生是否有兴趣、是否愿意听;学生则不停地在书本上记笔记,被动地接受专业知识,课堂的气氛也比较沉闷。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大程度上也会打击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从而降低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

          为解决上述问题,笔者积极转变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知识灌输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双向互动教学模式转变。改进后的模具材料及热处理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作为课堂活动的设计者和方向调控者,引导学生自己完成主要的课程教学目标,并注重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采用角色互换的方式,将部分授课内容让几名学生组成的学习小组进行讲解,让学生们当一回老师。采用这样的方式,学生务必会提前熟悉课程知识,将讲授内容制作成课件。课堂上学习小组成员轮流上讲台讲解五分钟左右,并以小组形式接受大家的提问,最后老师进行点评和总结。教学方法的改进,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们学习的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而且还能够培养学生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增强其综合素质。

        另外,模具材料及热处理课程专业术语较多且抽象,教学理论与实践容易脱节,增加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的难度。实践教学作为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本课程内容,培养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至关重要。然而事实上,长期以来本课程教学中更偏重理论教学而忽视了实践教学。因而模具材料及热处理课程教学中有必要强化实践教学。为此,笔者一方面充分利用课件、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技术,另一方面重视学生参观实验室和企业的机会,注重案例式和情景式教学,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专业理论知识。热处理工艺照片或视频等教学资料不仅可以在互联网上进行搜集挑选,也可以在平时的科研活动中或指导学生在工厂进行生产或认识实习时获取。此外,笔者利用自身的科研条件,带领学生参观实验室中的热处理工艺相关设备及操作流程,达到以科研促教学的目的。

(三)完善评价体系

       传统课程评价体系主要由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组成,其中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平时成绩的评定大多以学生的出勤率和课后作业为依据。这种评价方式对学生的约束力有限,加上部分学生学习主动性较差,容易产生学生对课程学习不重视、抄袭作业、应付考试等问题。

        为提高课程教学改革成效,更好地培养出能满足模具设计与制造行业快速发展所需要的专业性人才,笔者进一步完善了课程评价体系。在传统课程考试评价的基础上,不仅提高平时作业中实际生产零件的选材及热处理工艺方案设计、当前模具材料及热处理行业调研报告等内容的权重,而且增加诸如学习小组表现、学习态度、课堂提问表现、实际动手能力等方面作为评定学生平时成绩的依据,多方面考察学生的素质。评价体系的完善使得学生更加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和实践,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结语

        模具材料及热处理课程知识覆盖面广、专业术语较多且抽象、面对的学生普遍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储备与生产实践,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难度较大,因而课程教学的要求较高。基于该课程教学特点,结合多年的教学研究与实践经验,尝试了从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完善评价体系等方面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与实践,有效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与能力,提高了课程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

\

 
参考文献

[1]刘运平.《模具材料与热处理》教学心得[J].师道·教研,2014(5).
[2]黄全新.模具材料与热处理教学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20):235-235.
[3]滕琦.《模具材料与热处理》课程改革探索[J].亚太教育,2015(22):143-143.
[4]陆宝山.高职《模具材料与热处理》课程教学质量提升方法与途径[J].成功:教育,2013(10):140-142.
[5]李克杰.高职《模具材料与热处理》课程项目化教学探索[J].科技资讯,2014(27):144-144.
[6]苗景国,龚正朋,李兴俊.长三角地区高职院校《模具材料与热处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模具工业,2012,38(10):71-73.
[7]沈志钢.高职《模具材料与热处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科技风,2011(7):171-171.
[8]杨素萍.高职《模具材料与热处理》教学现状的研究[J].今日科苑,2009(22):252-25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9386.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