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型学科,健康保险专业在特色人才培养模式上存在诸多问题,困境重重。文章从多方面深入分析该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的困难所在,从培养目标、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四个方面来探讨破解困境的方法和思路。
关键词:健康保险;专业特色;培养模式
本文引用格式:丁俊凌.健康保险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9,6(28):16-17.
一 健康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随着新医改的不断深化和商业健康保险的迅猛发展,健康保险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越来越旺盛。然而很多健康保险专业学生毕业找工作时才发现,自己所学的知识满足不了用人单位的要求。一方面是巨大的社会需求缺口,另一方面是学生培养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缺乏基本的操作技能,需求和供给不匹配,就业矛盾突出。这种状况表明我国健康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缺陷,人才培养形势不容乐观。健康保险专业大多由医学院校开办,医学院校自然是以医药类专业为主,学校领导层对健康保险缺乏了解和认识,政策支持不到位,绝大部分资源向医药类专业倾斜,导致健康保险边缘化严重,处境尴尬。如何摆脱被边缘化困境,发挥医学学科的优势,探索具有特色的健康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和理性思考。
二 健康保险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的困境
(一)专业定位不明确,个性化特色不足
健康保险专业的研究范畴既包括保险学的内容,也包括医学的内容,具有很强的跨学科性和复合性。因此对于该专业到底应归属于金融保险类还是公共事业管理类,很多院校难以把握,我国教育部门对此也没有做出明确规定。这就导致相关办学院校在健康保险专业的定位上模糊不清,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也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1]。又因为健康保险专业是新兴专业,成立时间尚短,办学经验不足,各院校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对于这种复合型专业的课程是应该以保险学类为主,还是以医学类为主没有形成统一的思想,结果导致课程设置过于宽泛,专业特色体现不足,如此这般培养出来的学生毕业之后,既没有医学方面的优势,也没有保险方面的优势,就业选择尴尬。
(二)师资力量薄弱,缺乏跨学科合作交流
健康保险专业作为一门复合交叉型学科,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保险方面的知识,还要求学生具有较扎实的医学基础。而医学本身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需要投入的办学成本较高,比如大量的基础实验设备和专业的实习基地,在这方面医学院校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这也是健康保险专业大多是由医学院校开办的主要原因所在。然而医学院校虽然在医学教育方面存在优势,但在经济学、金融保险学、法学、高等数学等社会科学专业方面的师资又存在短板。受传统单一学科培养模式的束缚,既懂保险学又懂医学的复合型教师少之又少,医学和保险学科的教师之间缺乏可操作平台进行跨学科的合作交流。往往是医学教师按照给医学专业学生的授课模式上课,保险教师按照给金融保险专业学生的授课模式进行教学,双方缺乏必要的沟通联系,对健康保险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医学知识和保险学知识没有进行有效地整合和有针对性、特色性的教学。
(三)保险课程重复设置,医学课程重视不够
健康保险专业的主干课程分为医学类和保险类。以河南中医药大学为例,保险类的课程设置重复现象较为突出,专业课程包括人身保险、财产保险、健康保险、医疗保险学等,其中人身保险的内容涵盖有健康保险,健康保险又包括医疗保险,而这几门课程又都涵盖在保险学原理中,课程内容互有重叠交叉。若不同课程的任课教师授课前没有事先沟通,很容易造成同样的内容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复讲授,既挤占了有限的教学学时,又影响学生的听课体验。与之相对的是医学类课程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一方面体现在医学课时分配不足,教师只能压缩减少授课内容,某些重要的医学类课程如中西医临床基础、病案学以考查代替考试进行期末考核,导致学生学习态度不积极,掌握程度不高;另一方面医学教师隶属于其他院系,增加了管理难度,对健康保险专业学生不够重视,认为非医学专业学生不需要进行系统深入的医学学习,稍加了解即可,因此在授课中自觉降低难度,没有考虑健康保险专业的实际需要[2]。
(四)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医学实习缺位
健康保险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实践教学环节是健康保险专业课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作为新兴专业,实践教学的具体实施和推进还存在很多问题。以河南中医药大学为例,专业课程设置大多以理论课程为主,特别是应用性强、操作性高的医学课程因为总学时的限制,基本都是课堂讲授,缺乏实践教学指导,没有充分利用医学院校的丰富医学资源。保险类别的课程实践学时也不多,社会实践形式单一,一般是下乡义诊,实践内容与健康保险相关性不大,专业性不强,流于形式。此外,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滞后,毕业实习缺乏统筹管理,大多由学生自主联系,实习岗位与所学专业很难匹配。
三 健康保险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思路
(一)明确培养目标,适应新形势社会需求
健康保险专业要适应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首先必须明确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最近几年,新医改不断加速,商业健康险也是发展迅猛,炙手可热,社会对健康保险专业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由于社会医疗保险机构一般是行政事业单位,招考岗位少,进入限制多,健康保险专业的毕业生近几年更多地流向了商业保险公司。因此,需要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适时调整培养目标,使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对接。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整合现有教师资源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要“走出去”,鼓励年轻教师通过进修、培训或深造的方式提高专业素养和学历层次,建立相应制度搭建桥梁推动教师主动去往保险企业参与实际工作,提高实践操作水平,使理论和实践有机融合;一方面要“引进来”,通过聘请业内专家来校开办讲座或兼职授课,招聘实践经验丰富的行业内人士充实教师队伍,打造“双师型”的教师团队。
整合现有教师资源,加强院系合作,构建可操作性平台促进医学学科和保险学科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使两者相互融合,突出健康保险专业的办学特色。比如由学校管理部门牵头,健康保险专业所在院系负责具体组织,每月召开一次健康保险特色专业建设例会,为不同学科的教师创造面对面的交流讨论机会,加深对彼此的了解,加强对健康保险专业学生授课的针对性和特色性[3]。
(三)优化课程体系设置,组建专业“课程群”
优化课程体系设置,需要处理好医学课程和保险学课程的占比问题。加强对医学课程的重视程度,根据健康保险专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构建系统的医学课程体系,使学生能学有所成,学以致用。增加医学课程学时,重要课程以出卷考试的考核方式引起学生重视,加强对医学课程教师的培训和引导,使其深刻认识医学课程在健康保险专业中的重要性。
组建保险专业“课程群”,对多门课程的知识体系进行重组,注重课程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对课程群内不同课程之间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融合和动态更新,及时地去旧存新,突出专业特色,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竞争力[4]。
(四)加强实践内容创新,改革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相结合,医学实习和保险实习相补充的实践教学体系。首先,课内实践要适当增加医学课程的实验学时,提高学生的临床医学技能;保险课程的实践可通过案例分组讨论、保险专业软件模拟实训、社会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进行,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其次,丰富课外实践内容,可由专业教师带领学生组建团队,做保险的宣传大使,与学校的下乡义诊活动相结合,实现“送保险下乡”,去广大农村普及保险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专业性;在学院设立保险知识宣传窗,由健康保险专业学生负责定期更新内容,既宣扬了保险文化,又锻炼了学生能力。第三,调整实习周期与实习单位,既要安排在保险公司实习,也要安排在医院实习。健康保险专业的特色就在于医学背景,医学实习必不可少。医学院校的医院实习基地相对比较成熟,可安排健康保险专业学生在医院的各科室轮岗学习,使其掌握基本的临床医学知识和技能,为今后从事核保、理赔等工作打下基础[5]。
参考文献
[1]吴海波,王利红,万晓文.健康保险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论[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9,2(8):5-8.
[2]曾理斌,刘海兰.新医改背景下医学院校医疗保险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16(2):7-10.
[3]李军山,李旭东.探析医疗保险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企业导报,2012(1):208-209.
[4]刘树枫,杨馥.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与保险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16(10):84-87.
[5]丁俊凌.健康保险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6(8):58-5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93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