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先进典型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由于大学生价值观的嬗变,当前大学生典型教育面临着困境。应用激励理论,研究先进典型的激励作用、现状,建立健全大学生典型教育机制,对思政教育起到良好的支持。
关键词:激励理论;典型教育;选树机制
本文引用格式:张荻等.基于激励理论的大学生典型教育机制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28):10-11+1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先进典型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是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新时期先进典型教育推进了选树过程的民主化、拓宽了先进典型宣传的渠道,但是针对“95后”大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性、价值取向多元、团队意识不强等特点[1],先进典型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大学生典型选树机制势在必行。
一 先进典型教育现状分析
选树先进典型单一。在价值标准一元化的环境下,先进典型标准化、模式化,随着价值观的多元化,单一类型的典型教育影响力下降,出现对先进典型的怀疑和解构[2]。先进典型的单一化、趋同化本质上是对单一品质的不断重复,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利。部分高校虽然选树名目繁多的先进典型,但是其选树标准趋同导致先进典型选树范围狭窄、选树过程学生参与度和积极性不高。
选树先进典型缺乏认知度。学校学院作为典型选树的组织方,学生对于典型选树参与度不足,由组织方全程选拔先进典型,学生的参与范围狭窄,导致先进典型在学生中的影响力不足。此外,部分典型选树过程仅仅是一个节点性行为,缺乏常态化机制,后期对于先进典型宣传不足或宣传滞后,典型选树走过场、流于形式。
选树先进典型缺乏认同度。先进典型缺乏认同度原因是多方面的。选树标准的单一,失去了其他价值导向学生的认同。选树的先进典型与大学生共鸣不强,过于粉饰包装先进典型,拉大了与普通学生的距离,难以产生情感认同。先进典型缺乏后期培育,导致部分先进典型不能起到示范作用。此外,部分高校在进行典型宣传过程中注重宣传典型个人成绩,而忽略了对其成长过程的宣传,致使先进典型的可模仿性不强,先进典型缺乏可接受性。
二 先进典型教育激励作用
激励是指调动、激发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社会的需要和个人的内在愿望、需要、动力有机结合为特征的普遍、积极向上的行为导向。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国内外众多的管理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提出很多激励理论,这些激励理论分为内容型、过程型、行为改造型和综合型。内容型激励理论从激励动机出发,研究激励的原因和起激励作用的因素,主要包括艾尔德弗的ERG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着重研究激励产生的心理过程,主要包括弗罗姆的期望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洛克的目的设定理论;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着重研究如何引发和保持积极行为以及改造和转化消极行为,主要包括强化理论、归因理论、挫折理论;综合型激励理论将外在激励与内在激励相结合探寻调动人积极型的有效途径,主要有波特—劳勒激励模型[3]。先进典型教育有利于实现目标激励、成就激励、评价激励、榜样激励。
(一)目标激励
洛克的目标设定理论认为目标本身就是重要的激励,目标的设定有一定的导向性,恰当而具有挑战性的目标,能够产生强烈的激励作用,引导人们去达到特定的结果,从而完成目标—绩效—满足的循环往复过程[4]。当代大学生进入大学缺少监管,很多学生目标感缺失。先进典型选树标准为大学生设定了目标,而且这个目标明确具体、可衡量、有吸引力、可实现,能通过先进典型选树的结果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多维度的选树标准,能激励学生全面发展。
(二)成就激励
成绩需求理论认为成就需求是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成就需求强的人为了获得别人的关注意愿接受富有挑战性的工作,而且更容易成功。选树的先进典型是对个人努力的认可,使得他们认识到自身的价值,激发学生成就意识和进取精神。在目标和成就的双重激励下,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竞争,促进学生积极向上。
(三)评价激励
在以成绩作为重要价值导向的高中,学生需要经历周考、月考、统考,学生能够得到即时反馈。在这种即时反馈的心理下,学生一旦长时间得不到及时、定量的反馈和评价,学生就会陷入目标确实的困境。典型选树结果是对参与先进典型选树所有参与者的评价。
(四)榜样激励
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主要是后天观察学习习得的。大部分人类行为是通过对榜样的观察习得的,注意、保持、复现、动机是观察学习的重要环节。先进典型的优秀品质、模范行为、卓越成就能够在学生中形成关注,引起大学生的注意;大学生将先进典型的行为抽象化,以概念的形势保持再现;通过外部强化、自我强化激发个体的动机,使得个体的行为趋同榜样的示范作用。先进典型兼具先进性和广泛性,使得先进典型在普通大学生中有着深沉的认同度,这种认同激起普通大学生的内在向上动力,激励引导大学生向着先进典型靠拢。
三 构建典型选树机制
基于互联网时代下“95后”大学生的特点以及先进典型选树存在的问题,秉持着“以生为本”的原则,建立健全大学生先进典型机制,引导和启发学生对于符合自身价值追求的先进典型的认同和学习。
(一)建立健全学生综合能力评价机制
先进典型的选树过程不是阶段性或者节点式的个人成果总结汇报,而是全方位、持续性个人评价体现,这就需要建立一个长效的评价机制。现阶段,第一课堂的评价体系在长期的探索中不断完善,但是第二课堂难以准确量化,导致在典型选树过程中常以结果为导向,难以对学生综合能力进行完整的评价。团中央推出的“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能够有效完善第二课堂的评价系统。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效结合,将学生成绩、学生工作情况、社团参加情况、科研学生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志愿服务情况等多元化、多维度评价指标纳入到综合能力评价指标中,为典型选树工作奠定基础。
(二)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动态化的典型发掘选拔体系
选树项目多元化、选树标准多元化。95后大学生作为网络原住民,自我意识强、价值多元,单一的评价标准,会出现片面性解构先进典型[2],打消学生拓展其他能力的积极性,甚至出现破罐子破摔的现象。先进典型的目标激励源于人们对于目标的心理预期,即目标激励力量等于期望与效价的乘积,效价是人对于目标价值的判断[4]。如果以成绩作为典型选树的先决条件,成绩平庸的学生对获得先进典型的效价是较小,其参与其他活动的积极性消减。在制定选拔标准时,既要注意选拔单一型拔尖人才,又要注意选拔综合素质较强的复合型人才。
在典型发掘过程中,依托完善的评价机制,广泛动员,在学校、学院、班级等多层次挖掘,形成班级推荐和学员提名多级典型发掘办法。在典型选拔过程中,评选人员广泛化,评选人员可以由任课老师、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组成。多层次的选拔筛选机制,既保证了普通学生对于先进典型的认知度、参与度,而且确保了选树过程的公平性。
先进典型教育常态化、动态化。部分高校将先进典型集中在学期期初,减弱了先进典型教育时效性。先进典型选树的组织者应合理安排典型选树的时间,做到“月月有典型,周周有榜样”。南通大学设立“每周之星”在先进典型教育常态化做出有益探索[5]。此外,选树的先进典型也会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要加强对先进典型的动态跟踪管理,加强典型培育,保证典型人物的先进性。
(三)建立立体化典型宣传渠道
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形成了全媒体联动、对象化传播、多渠道展示、长时段链条宣传的立体化宣传成为典型宣传的优秀范例[6]。在典型选树过程中,不仅要考虑评选小组,更要积极利用微博、微信、短视频等新媒体,开展转发、点赞、投票等活动,形成全媒体联动的局面。在普通学生投票过程中,先进典型与普通学生之间充分体现平等性,两者之间的交往产生情感共鸣,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激励同学学生向先进典型学习。
在对典型宣传时,要注意宣传的内容和宣传的方式。在典型宣传时,注重对先进典型成长过程进行宣传,过多对先进典型的成就宣传,反而会与普通学生产生距离感。要体现出先进典型的可接受性、可模仿性。在宣传方式上,不宜硬性灌输,将典型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党团活动、学生日常事务等学生工作中,以丰富的活动作为载体开展先进典型引领师范活动。
四 典型选树展望
随着时代发展,典型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不断丰富和拓展。在典型教育的方式上,积极与朋辈教育[6]、校友育人融合,借助大学生身边的人和校友的力量,增强先进典型的认同度;在典型教育的内容上,积极与资助育人、实践育人相结合,丰富典型教育,增强吸引力。
参考文献
[1]陈向凡.基于“95后”大学生特点对的辅导员工作思路探析[J].文教资料,2014(12):97-98.
[2]常建军.论先进典型的解构与重建[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4,16(1):6-10.
[3]董璇.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本科学生学业激励策略研究—以上海S大学为例[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0:12-22.
[4]赵爽.激励理论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15:29-37.
[5]徐明宇,张厚军.大学生先进典型的可接受性研究[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4,6(5):8-11.
[6]曹宣明.大学生朋辈榜样教育的典型做法及思考[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2018,20(4):30-3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93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