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转型及专业认证背景下制造课程群实践教学与教材建设改革论文

发布时间:2019-12-18 16:32:3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向应用型本科转型及专业认证是目前各地方普通本科高校所面临的两大挑战,而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强化其工程应用能力是二者成功的关键。本文总结了制造课程群近五年来以校企联合共同促进实践教学及教材建设改革的举措及成果。多方面反馈证明:这种基于校企合作方式,围绕工程应用能力培养,以实践体系建设指导教材建设,教材建设更好服务于理论及实践教学的改革模式,不仅可有效改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促进课程群建设;而且可增强学生解决复杂综合问题的能力,是高校顺利转型及工程专业认证成功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教学改革;教材建设;校企合作;转型;专业认证

本文引用格式:刘璇,等.转型及专业认证背景下制造课程群实践教学与教材建设改革[J].教育现代化,2019,6(24):119-121,140.

       在国家推进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上海计划到2020年,市属高校的60%专业完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转型[1];同时,上海乃至全国各大高校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也正如火如荼的展开,这使得上海海洋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面临严峻的双重挑战。

         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强化其工程应用能力是实现转型及专业认证成功的关键,其成功途径之一就是通过校企联合组织学生参与来自工程实际的实践及课题研究[2]。在结合自身特点探求机制专业本科培养规律的过程中,历经5年多时间,围绕工程应用能力培养,以校企联合共同促进实践教学体系及教材建设改革为突破口,采用工艺与制造课程群为抓手,通过对课程群内实验实践教学的有效梳理,设计了贯穿式实践教学体系。针对体系中的缺失环节校企联合开发新的实践模块,应用于理论课及《方向实训》、《生产实习》、《专业能力综合实践》、
《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中,已使多届机制学生从中受益。尤其在2012、2013、2014机制三个年级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全面的推广应用,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将这些成果应用于指导教材建设、并最终精确落实于教材,完成了《先进制造技术》教材建设、《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教材建设和习题库建设、《数控技术》教材建设,共出版教材多部。其中,《先进制造技术》获得2015年上海市优秀教材奖,另三部教材也获得授课教师及同学们的一致好评。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实现其工程应用能力及考试成绩的大幅度提升。这些阶段性成果获得校2017教学成果奖,在此介绍经验以期提供有益的借鉴与众多培养单位分享。

\

 
一基于能力培养的贯穿式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

         根据最新机制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机制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可细化为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机电测控能力。工艺与制造课程群(简称制造课程群)主要致力于机械制造能力的培养。机械制造能力包含制造基础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除理论及实验教学外,可采用方向实训、生产实习、专业能力综合实践、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进行提升。通过对课程群内理论及实践教学情况的认真梳理,以某具体的企业一线机械产品为导向,按其生产任务分解贯穿至整个生产过程而构建相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具体参见图1。


\



二开发实践模块

        针对实践体系中缺失环节(椭圆线框),校企合作共同开发新的实践模块,全面贯彻落实贯穿式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模块的详细列表见表1。

\
 

         在机床拆装模块中进行刀架部件的拆装;以方刀架为对象,在夹具设计模块中进行加工工艺路线拟定及专用夹具设计;在数控模块中进行数控加工;在逆向模块中进行方刀架的反求。这种将方刀架生产过程分解而构建的实践模块,可贯穿至整个制造课程群实践教学体系当中,详见图2。

\

 
        针对每个新模块,校企联合共同编写了详细的任务书或和实训指导书,既可用于企业培训,又可用于学生培养。结合企业最新现状和要求,还编写了《生产实习手册》。同时,根据合作企业产品更新换代频繁,夹具需求量大的现状,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共同开发机械加工专用夹具。挖掘企业现存技术难题,开展深入合作,采用计算机仿真结合实验的方法研究缝纫机生产中针杆处漏油及送布不平稳等问题。既解决了企业难题,又丰富了我专业毕业设计选题,近三年增加毕业设计题目二十余项。

三将所开发实践案例精确落实于教材

       利用实践体系建设指导教材建设及教学方法改革,出版教材《先进制造技术》[5](主编)、《数控技术及其应用》(参编)、《互换性与技术测量习题解析》(主编)[6]、《互换性与技术测量》(主编)等四部,完成教改项目二项,在研项目一项。

所编教材具有明显的特色:

1.注重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

        三部教材中通过大量结合企业生产实际的代表性实例,将理论与生产实际结合起来,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启发学生完成从产品设计、制造和检验整个流程,增强了教材的实用功能,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基于二维码的立体化教材建设。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教材将一个完整零件的精度设计及检测开发为一个综合型实践项目,并提供相关检测视频。学生通过移动设备扫描教材中的二维码图形,可迅速访问教材电子资源。《数控技术及其应用》也应用了二维码技术,突破传统教材内容平面化的边界,丰富了教材内容。这种动态的知识传播过程,将会改变传统学生被动接收知识的模式,形成以互动为核心的主动学习新模式。将数字技术与传统教材相融合,实现了立体化教材的建设。出版至今,销售和院校使用反馈均取得良好的评价。

3.教师使用教材中实例辅导学生参加大学生竞赛,取得国家级及省市级奖项多项。

        包括3D建模大赛上海赛区特等奖、一等奖,智浦智能车大赛华东赛区一等奖1项,第五届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二等奖,上海市机械工程创新大赛二等奖等。申报发明专利并获得授权多项。

四以实践环节开发及教材建设为抓手,全面提升教师专业实践能力

        通过开发实践环节,可以夯实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开展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通过参与教材建设,教师可全方位掌握课程大纲要求、更好把握每一章节的学习目标和教学要点,理清课程脉络。此外,课程群还通过组织集体听课、向新入职教师分配专业课听课任务、派出多名青年教师赴国内兄弟院校、企事业单位进修学习和短期培训、参加国家海洋局东海计量中心等企业实践,提高教学和专业实践能力。

        课程群负责人将承担的校级教学改革和建设项目,分解并让课程群内教师负责项目的研究和实施,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并从项目实施中进一步得到锻炼和提高。课程群教师多次获奖。如校级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校级微课比赛一等奖,入选校“海鸥”人才计划等,校级教学成果奖等。

五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精确贯彻教材内容于教学实践中,使教材更好的服务于教学

        每个实践模块的教学均采用了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可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由学生自主完成任务的讨论、分析和相关资料的查找和整理,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六全面考核学习效果

         针对理论课及实践课制定了不同的成绩评定标准,详见下图。合实践》和《毕业设计》实践环节进行连续3年调查问卷调研,悉心吸取学生的反馈意见,逐步整改,优化实践模块的内容及设计,完善考核方式。全面贯彻落实贯穿式实践教学体系,使其涵盖制造课程群知识体系中的大部分课程,让学生能够综合应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

\

 
七结语

        在完成实践体系建设的过程中,校企合作开发新的实践模块,并将其最终精确落实于教材建设中,对于提高教学效果、教学质量及促进课程群建设是非常有益的。学生通过参与来自于企业生产一线的实践项目及科学研究类项目如企业技术难题等,可顺利进入工程实境中去,既体验到工程环境的实际,提高了解决复杂综合问题的能力,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工程思维和意识,是高校顺利转型及工程专业认证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http://www.shanghai.gov.cn/nw2/nw2314/nw2315/nw4411/u21aw1214892.html
[2]陈家庆,韩占生,郭亨平.法国的高等工程教育及其发展趋势[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04):27-32.
[3]刘璇,宋秋红,曹守启.融合海洋特色的先进制造技术案例式教学改革实践[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5(03):1-2.
[4]刘璇.互换性与技术测量:第一版[M].上海:上海交大出版社,2016.
[5]刘璇.先进制造技术:第一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6]刘璇.互换性与技术测量习题解析:第一版[M].上海:上海交大出版社,201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930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