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专业方向背景下应用型高校税务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以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为例论文

发布时间:2019-12-18 16:24:33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随着国家税制政策的不断改革和完善,应用型高校越来越重视对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高校大学生实践操作平台却满足不了学生社会实践应用的要求。特别是基于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在财税领域专业方向化的研究还处于初探阶段。本文结合应用型本科高校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教学的特点,对税务人才的培养的路径进行深度研究。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税务方向人才培养

本文引用格式:唐开兰.专业方向背景下应用型高校税务人才培养路径研究——以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23):1-2.

       随着社会对应用型人才专业化的需要越来越高,我校各专业设置的优势使生源也在逐年上升,其中“会计学”本科学生即达到4000余人。由此可见,会计学专业学生如此庞大的群体,我校推出将会计学专业按“财务会计、税务师(CTA)、注册会计师(CPA)、财务管理”四个方向进行专业方向细分,支持会计学“大专业、小方向”的精细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

        基于此背景下,如何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打造会计学专业税务师方向特色,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供给侧”改革,培养具备高水平实践能力的应用型“税务师”方向人才,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正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内容。

\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税务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一)构建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紧密结合的“双师型”


        目前,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学分占比主要以通识教育课+综合教育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课+专业实践课组成,如表1。从课程占比来看,通识教育课和专业基础课占总课程的近60%,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方向课占比仅占15%。对政府公务机构、中介机构、企事业单位等用人单位的调研反映,会计专业人才在就业能力上常常理论知识较强,而实践操作能力较弱。因此,在专业方向细分下,可缩减通识教育课和专业基础课50%,提高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方向课10%的比重,培养方向向实践性偏移,课程设置向实践课程偏移;课外活动向实践性偏移,教师能力向实践性发展。

\


         积极打造一批优秀的税务教学团队,团队成员可选择由“教授+讲师”,“深厚的理论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结合的结构组成,重点培养年轻教师能够做到“学五门、懂四门、会三门、专两门、精一门”的学习模式,避免出现“教师就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的泛滥现象。从而优化师资队伍的学缘结构和知识结构,明确教师的研究方向和培养重点,为培养优秀的税务专业人才提供有力保障。

(二)设置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紧密结合的课程体系

       同时,税务专业方向在教材的选用上,主要实施与职业资格考试接轨的“学训结合、多证教育”的课程目标选用与税务师考试通用的教材,将税务师考试有关的课程设置在专业核心课中,同时设置企业税收筹划、纳税风险评估、国际税收等为专业方向课。根据社会需求开展灵活实用的课程设置和专业规划,培养适应人才市场发展需求的应用型税务人才。

(三)建设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紧密结合的教学实验平台

          在我校大经管生态圈教学平台下,根据会计学专业建设的特点,建设由四大方向联合的财税仿真模拟实验群。财税仿真模拟实验室是以满足社会人才市场需求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平台。传统的财会实验教学重视的是会计手工、会计电算化;财税仿真模拟实验室应借助会计电算化平台下,将企业税务处理、纳税申报、纳税风险评估、纳税筹划、税收征收管理、税务代理业务等紧密衔接起来,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以综合性、职业性的实验教学模式为主体的实验教学体系[1]。

         财税仿真教学实验平台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教学是对理论知识的进一步深化和巩固,在实验教学可分成基础模块验证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基础模块验证性实验可根据教学需要安排在紧随理论教学后,也可安排在实验教学集中周。同时,我校也可以借助大经管生态圈财税仿真实验室的平台,依托学校的资源,承接企业财税代理业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税务实践操作能力。

(四)参与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紧密结合的竞赛教学平台

       为了促进应用型高校对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提升学生学习的能动力,各专业方向可将技能竞赛融入到教育教学中,在竞赛中思考人才培养的新理念、新方法、新要求。因此,也可以说技能大赛便是应用型高校发展的“试金石”。

      1.实现“以赛促学”。通过竞赛成果,推进学习方法的改进和学习目的的创新。通过竞赛平台,实现“做中学,学中做”,提高学生对技术的掌握、运用能力。以竞赛的考核内容、方式为参考调整学生考核方式和方法、提升考评的科学性和整体性;

        2.探索“以赛促教”。通过竞赛过程中的训练、方法、手段、学生考核评价方式,将学生的竞赛成果转化为学风建设,以此促进教学改革方面的研究。以技能竞赛的能力和素养要求为方向调整课程设置,推动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五)合理利用校企政合作平台培养建设“3+1”的教学管理模式

         “3+1”的教学管理模式即指学生在本科四年的学习中,前三年在学校,主要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最后一年根据学生的就业需求进驻校企政合作单位实习的教学管理模式。这种教学计划的实施,使教学实践环节所占比例增加,同时也缩短了学生从学校到社会的适应过程,也使学生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有了正确认识,它是独立学院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的创新。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实施:

       1.确定校企合作单位,签订“订单式”培养协议。随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应用型本科高校可借助学校“批量生产人才”的大平台签订校企合作单位,与其形成长期的人才供需关系网。同时,根据校企合作单位对人才的需求,签订“订单式”培养协议,建立一种专门根据校企合作单位需要培养的“订单式”税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对人才培养实施“双向”管理。由于“订单式”培养的学生最终会流入到校企合作单位,因此,学生在校三年期间,校企合作单位参与人才培养,共同监督高校教学质量,共同制定并滚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岗位技能要求接轨。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配备具有理论深厚的高校教师和校企合作单位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专家共同授课,采用课堂授课和单位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以实现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目标,培养更多优秀的社会满意的税务专业人才。最后一年,校企合作单位可根据学生在校学习情况选择和推荐实习,学生在实习中更加清晰的认识工作岗位专业度,对自己的职业规划作新的认识和规划。

二总结

         在一定意义上,税收工作决定着我国的经济建设。税收体系的不断改革对税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因此,重视税务人才培养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税务人才培养可根据我国对税务人才的需要为学生能力的提升搭建平台,将理论学习、实践能力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形成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税收体系的不断改革,税务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也应不断调整,根据税收工作的需要对税收专业人才的知识技能进行完善[2-3]。

参考文献

[1]谷彦芳,李林,曹佩琪.需求导向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以本科税收专业为例[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38-40.
[2]程建平.需求导向下税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8(4):267-268.
[3]谢枫.基于行动学习的《税务会计》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04):230-232+24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930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