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最重要培养基地,高等教育的设立、发展和改革必然要符合经济基础的需要。因此随着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政府购买将成为必然。
关键词:经济基础;高等教育;政府购买
本文引用格式:孙黎阳.由经济发展看高等教育政府购买的必要性[J].教育现代化,2019,6(20):151-152.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等的总和。而意识形态,则是指在经济基础上所形成的系统思想,它代表该阶级及国家的利益,并规范该阶级或集团政策方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作为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最重要的培养基地,高等教育的设立、发展和改革必然要符合经济基础的需要。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势必将高等教育推上政府购买的改革轨道。下面,将详细论述高等教育政府购买的必要性:
一 建国初期经济基础的特性,决定了高等教育是公有计划经济体制重要参与者
建国初期,百废待兴,长期的战乱已经使国民经济完全崩溃,物价飞速上涨,社会公共供给能力匮乏,人民生活困顿。新生的政府需要依靠集权控制力,将国民经济最急需的产业迅速国有化公有化。
1950年,教育部长马叙伦提出:“我们的高等教育,必须密切地配合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国防建设的需要,而且先要为经济建设服务”。而此时的高等教育体系在供给数量和专业设置上,并不能满足新建国家经济建设的需求。尤其是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即将开始执行,国家的重工业发展项目急需大量的高级科研和技术人才需要。
1951年,教育部召开的全国工学院院长会议上,也提出了“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和专科学校,整顿和加强综合大学”整合全国高等教育资源的会议精神,为1952年开始的全国高等教育院系大调整定下目的明确的专业调整指导方针。
1952年开始的全国院系大调整,建立、重组了单科性或多科性的工科院校。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北京八个专业理工院校:北京农机学院、北京林业学院、北京矿业学院、北京石油学院、北京钢铁学院、北京地质学院、北京航空学院、北京医学院,史称北京“八大学院”。调整后的高等院校为新组的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输送了大量的管理和技术骨干,并为1956年展开的经济体制全面公有化培养和储备了必需的企业管理和技术骨干。
二 经济改革的发展和深入,促使高等教育方针的根本转变
我国的改革和开放,先是从公有经济体制开始进行的,作为公有制重要组成部分的公办高等教育体系也伴随公有制经济的改革,开始了一系列的高等教育改革。
第一阶段经济改革促使高等教育无偿教育模式的改变: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把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经济定义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是改革政策中质的跃进。1987年,执行了30多年的人民助学金制度被人民贷学金和人民奖学金替代,在校生生活费用不再由国家无偿提供。1988年,大学学费收取在部分高校开始试行。1993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大纲》确立了公办大学收费制度。到了1997年,公办高等院校收费制度在全国高校(除师范)全面实施,也预示着高等教育的办学方针将有重大改变。
第二阶段经济改革引领高等教育方针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1992年,党的十四大上历史性的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随后国家开始了医疗、财税体制、住房改革及外贸体制系列改革。伴随着国家经济的改革步伐,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大纲》确立了公办大学收费制度,国家包生活、包学费、包分配的高等教育办学政策得到了彻底改变。1999年5月,教育部大幅度扩大了当年年度的高等教育招生规模,在随后的几年中,高等院校招生人数持续扩大。这也标志着,我国的高等教育方针由精英教育完全转向大众教育,高等教育规模进入了一个超高速扩张的时期。仅1999-2002年4年间,全国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年均增长率42.4%,而1978-1998年20年间总递增率仅为5.1%。
正是这次的高等教育模式和指导方针的巨大转变,再次证明了,经济基础的改革和发展,是规范高等教育发展方向的主要因素,也是决定因素。
三 单一公有制计划体制的改革,使得高等教育独有的公有制格局被打破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和开放,单一公有制的计划经济体制格局已经大大改变,非完全公有经济体制的规模不断壮大起来,很多大型国有企业经过改制成为国有制为主导、多种经济混合共存的经济实体。
随着国家经济格局的转变,高等教育办学政策格局也发生了很大改变,民办高等教育开始伴随着非公经济体制的出现,进入到公办高校一统天下的高等教育领域。这些新兴的民办高等教育实体,或者独立办学,或者借助公办高等院校教学、师资和设施的优势,成立了各类型的独立学院。而这些独立学院通过与公办高等院校合作办学,在借鉴和学习中逐步成长、壮大、完善,开始自成体系,最终脱离公办高校成为新的民办高校。这些由独立民办学院演变的高等院校,借鉴了公办高校的教学和管理模式,又保留了民办高校的自身带有的竞争欲望和能力,逐渐成为了公办高校潜在的竞争对手。
由此可以看出,高等教育非公高等教育实体的出现、发展并壮大,是与国民经济体制中非公经济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这同时印证了,经济基础完全决定了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未来。
四 从国家经济发展的轨迹,可以总结出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
从国家经济发展和改革的历程看,在建国初期,经济基础薄弱,国家利用自身的集权优势,大力改造各类经济实体,最终建立起高度集中的公有制计划经济体系。这个公有制经济体系的优势在于,可以合理使用和分配匮乏的资源和物资,用有限的生产能力,应对战后严重不足的供给需求。
此时的高等教育同样也是高度集中,完全计划的经济体制管理模式,教育的目的和目标就是服务国民经济需要的。
经过多年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的深入,国民经济的发展已经有了深厚的经济基础,各种经济的发展已经和谐的共存。国民经济对高等教育有了更高更大的需求。为了满足国民经济的需求,高等教育开始向大众教育方向发展。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的高等教育模式逐步被改变,高等教育开始向市场化管理模式转变,办学效益进入高等教育考量范围。
五 实施政府购买高等教育的必要性有如下几点
(一)政府购买高等教育是为了发挥政府在教育资源配置中主导作用
政府购买高等教育是政府购买的一种形式。所谓政府购买,是指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把政府直接提供的一部分公共服务事项以及政府履职所需服务事项,按照一定的方式和程序,交由具备条件的社会力量和事业单位承担,并由政府根据合同约定向其支付费用。而政府购买高等教育就是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需要,向专业高校提供指定专业用途、标明研究方向的政府拨款,以发挥政府在教育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
由于现行的公办高等教育体制是由国家全权管理并提供资金支持,拨款是按招生人头费形式拨付的。与国家经济建设紧密相关的行业和基础专业的优先性和重要性并没得到体现,这类行业和基础专业不仅需要大量专业教师、资金和实验设施及设备来维持,并且很难通过提高学费和增加招生数量来提高学校的收益。
根据现行的拨款依据,只要取得专业设置权,争到招生指标,国家就会增加拨款。为争更多的专业设置指标,高校不再根据学术研究和教学发展的需要,盲目增加专业类别成为增加高额收入的捷径。因此,那些不需大量设备、高收益的热门“速食”专业就成为公办高校追捧的目标,这些专业只要需要准备足够教师,就可以收到较高的学费。于是理工科院校也开始大量设立和招收艺术、表演等能够高额收费的专业。而这些专业招生虽增加了高校的学费收入,但也大大挤占了学校本身有限的师资、教学设施和生活资源,造成主干专业本来就紧张的教学设施和研究资源被挤占,同时也影响了主干专业的进步和提高。
而政府的教育购买目的就是,要让国民经济所需的行业和基础专业的教学资源得到有效的使用,不受挤占。让国家提供的教学资金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保障公办高等教育的国民经济基础技术和研究供给能力不受损害。
(二)实行政府购买高等教育是对高等教育资源的最大优化
2018年,高校开始实行的政府会计制度就是为政府教育购买构建起完善财务核算的基础,为政府教育购买做好准备。实行政府购买高等教育后,国家的拨款有了明确的使用用途,非指定用途的支出和费用将被排除,这将使得国家的高等教育资源得到有效的使用。因此,政府购买高等教育是势在必行的大趋势。
参考文献
[1] 闫伟.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J].继续教育研究,2008(09):45-47.
[2]杨天平,刘召鑫.中国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分析比较[J].高校教育管理,2014(03):13-2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92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