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当前社会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是中国近两年来最热门的议题和政策,其不仅可以缓解当前社会的大学生就业压力,还能给当前的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活力和动力。本文从“创新”、“创业”的理论含义出发,结合该政策提出的背景和发展的过程,深刻剖析了“双创”政策推进高校改革;最后基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际,以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为指导,从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个层面构建创新创业教学实施的质量监控体系,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素养和能力的提升方法。
关键词:创新;创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全面质量管理
本文引用格式:李展儒“.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大学生创业的全面质量管理[J].教育现代化,2019,6(26):35-37.
一 引言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示“市场要活、创新要实、政策要宽,营造有利大众创业、市场主体创新的新制度环境”之后,截止2017年10月中国国务院及其组成部门先后围绕“双创”出台22个文件,涉及创新创业的体制机制、财税政策、金融政策、就业政策及教育政策等多个领域。在“双创”政策的刺激下,创新创业热潮迅速兴起,其质量和效能相比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两次创业潮显著提升,2017年近50万留学归国人员中有18%左右选择自主创业。有的学者甚至将创新创业政策的影响与当年的“改革开放”相提并论。本文对“创新创业”定义的概括及其政策在中国提出的过程,结合中国实际背景下分析“创新创业”的意义;基于十二五期间教育部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及当前的大学生在“双创”过程中大多缺乏创新理念,怎样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背景下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实现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全面质量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是今后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应该探讨的主要问题。
二 创新创业的概念
“创新”、“创业”这两个词是由同一系列的政策引入到当代中国的视野中,也经常一同出现,但是,值得指出的是,二者从根本上是两个相互区别又有着紧密联系的概念。了解二者的定义及关系有助于理解当代中国的创新创业政策。
创新包括五种情况:采用一种新的产品、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掠取或控制原材料或半产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实现一种工业的新组织。在熊彼特提出“创新”概念之后,众多学者对之进行了深入的学习,不断对“创新”赋予新含义,概括起来说,创新是对原有事物进行改变、优化的过程或者新事物的发现以及引入的过程。创新是组织不断适应内外部环境的过程,是组织保持活力、不断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是新时代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创业(Entrepreneurship),是从法语单词“Entrepreneur”发展而来,意指“成为创业家的过程”。各国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给“创业”下过多种定义,学者们大多引用的是科尔(Cole)(1965)提出的一种概念:创业是发起、维持和发展以利润为导向的企业有目的性的行为。传统意义上的“创业”多指创业者根据自己的想法及能力,开创新事业,主要体现为创立新公司或公司内部新部门的创设。而今,创业被赋予更多的社会和政治因素,主要体现为广义的创业精神,它代表一种“发掘机会并组织资源建立新公司,进而提供市场新的价值”的过程。当今中国政府鼓励的创业各种模式,创业带来的经济利益是不言而喻的,它不但可以创造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更能推动创新或发明成果的变现,促进其经济利益的实现;通过新产品或新服务的提供,创业能通过提供新的市场价值来创造新的社会财富。
三 创新创业推进高校改革
创新创业无疑将给当代中国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但同时,该政策对当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例如,创新创业促进了政府转型、推进了高校的改革、为构建良好的社会风气提供了可能、激发了大众对社会的关爱。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世纪,要实现创新创业就不能缺少肩负有创新创业意识的人才。根据“世界经济论坛”的统计,2014年中国的“国家创新能力”在全球排名第40位,与中国的经济实力还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为了提供更符合创新创业政策之需、国情之需的人才,中国政府牵头,进行了高校教育的改革。创新创业给高校带来的改变主要体现在高校教学方式以及高校制度等方面。
四 大学生在创业创新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创业导师基础薄弱,创业成果不足
目前大多数高校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的了解不全面,这一方面体现在对学生创业指导及教学投入低,在创新创业的指导老师来自于专业课老师,缺少企业工作经验,往往只能应付政策及工作任务,起不到很好的指导效果;另一方面,由于创新创业教育很难在短期之内收到很好的成效,因此很多高校都没有在创新创业教育投入高质量师资,而是更加注重一些能够快速带来经济效益的项目。有的高校采用特聘有创业经历的企业家或企业优秀管理人员担任创业老师,为高校学生分享创投经验,指导学生创业,但这种方式,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创业教学体系,对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没有由始而终的指导。
(二)缺乏配套的创新创业体系
创新创业的实践过程十分重要,但是理论学习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创新创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创新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指导创业实践的理论依据,从而架起创新理论与创业实践之间的桥梁。由于目前高校对于创新创业教育尚未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上课内容主要注重于课本知识,以及教材的出版也是近期短时间内形成的,上课形式单一。因此学生在参与“大创计划”的过程中还没有充分完整的理论知识对创业项目进行支撑。
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是存在着各种风险,遇到各种问题的,由于在校大学生不但缺乏相应的创业资金而且对应对创业风险的经验也是非常缺乏的。虽然高校相随国家政策鼓励学生自主创业,比如创业资金支持、给予留住学籍,万一创业失败还可以回到学校继续学习等等。此外,学生更需要的是创业过程中技术支持和经验指导,而在目前的高校创业的计划中几乎没有;部分高校成立了相关创业技术支持部门,但是发挥的作用有限。
(三)高校鼓励创新创业“盲目化、运动化”
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在校期间都希望自己能够参与一些创业项目,积累相关经验,锻炼各方面的能力。但事实上的当代大学生他们一没有社会资源,二没有相关人脉,三没有足够的创业资金,他们的创业会有多大的成功可能性呢?然而,在上述提到的创新创业推进高校改革,现在每个大学都要搞创新创业学院,开设创新创业课程,鼓励学生们去创新创业。但在这个过程中如何预测、提高以及评估创新创业的质量,而不是为了立项目、结项目而去申请项目,把质量问题忽视了。这是所提到的质量问题并不单指的是项目本身的质量问题,而更重要是项目之外的科技创新问题。如果我们全部的学生都仅仅是从项目本身出发,竭尽全力的去鼓吹项目,吸引融资,为了项目能够在市场上生存下来,那么谁来去做科技创新?谁来关注科技人才培养、工程师培养和技术人才培养?因此必须把握一个度,也就是能够用质量来衡量及评价。
五“大创计划”三全管理
在“大创计划”的执行过程中,国家确定了“兴趣驱动、自主实验、重在过程”实施原则。要求实施“大创计划”的学校把握研究过程,加强项目的过程管理以及项目实施整个程序的全面管理。
大创计划是所有在校学生都可以参与,在老师的指导下申报项目,在项目的研究过程中对项目质量进行自控,并接受来自学校的监督管理,即项目参与各方都负有质量管理的责任。其次,是学校本身,在“大创计划”工作中建立“企业-学校”、“学校-院系”校内、外的管理机制;“教务处-学生工作处-科研处”多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第三,创新创业导师团队的建立,指导老师除了有扎实的理论教学水平外,还必须具备丰富企业创业经验,导师团队与学生团队相互融合一起,各司其责。全面质量管理要求创新创业项目中全员参与的局面,而不是项目之外的全体教职员工、全体学生等所谓的全员参与中来;明确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各部门、各环节,甚至每一个人身上,建立各种规范的管理规章和岗位职责责任制,提高全员的工作质量。
全面的把控高校学生创新创业的过程。“大创计划”是尤其重视过程管理,但从学生入学前到进入学生创业园实践或到企业岗位实习阶段等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是全程质量管理的要素,这些质量要素都会直接影响到创新创业项目实施质量的提高。“大创计划”项目答题分为三个阶段:项目申请、项目实施、项目验收。项目运行过程中,要求研究过程能够体现训练的目的,研究过程材料完备、齐全,通过对项目全过程的策划、控制和改进来实现项目的全面质量。以上任何一个环节都是有人来执行,全过程的管理也是人才的全过程培养与管理。
全方位是指我们创业人才的培养生态系统,按照SIE(Strategy、Innovation、Entrepreneurship)的思路去培养懂得战略、懂得创业、懂得创新的年轻人才。从创新创业教学,创新创业项目实施,我们都要教会学生的是战略、创业与创新,把三者结合起来去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实践,我们要以创新驱动创业进行人才培养。因此在创新创业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到创新创业管理组织建设和创新创业管理制度建设,是创新创业质量全员管理、全程管理的内在要求。
六 结语
创新创业政策的提出和实施为社会大众注入了一股“勇于创新,敢于创业,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我价值”的精神动力。在这一动力的引领下,人们必将用更积极主动的态度去面对生活和工作。随着个人主动性、积极性的提高,各种社会组织的能动性也必然有所提高。各种社会组织,如企业、政府以及高等院校等,将会更有动力和能力去进行组织层面上的或科研层面上的创新。可见,创新创业政策在无形中会给整个社会带来一股更积极的新风气。同时,要实现创新创业还需要一个更为公平的社会环境。因此,在实施“双创”政策的过程中必然要进行社会改革,只有扫清了不合理、不公平的市场障碍,人们才能进行创新和创业。而这一系列的改革也会对人们的精神层面以及社会的风气带来积极的影响。人们将感受到一个更公平的社会氛围,而这一氛围又能促进人们创新创业,推动不同阶层、不同地域的人之间的互动和融合,促成一个更和谐的,充满良性互动的社会氛围。达到社会文明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双赢效益。
参考文献
[1]Druc ke r,P.F.,Inno v a t i o n a nd E nt re pre ne urshi p.NewYok:Harper&Row,1986
[2]Andras,N.,New Entrepreneurship-A Guide for the 21st Century.
[3]刘宁杰.《管理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219-220.
[4]邢以群.《管理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381.
[5]唐平.《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6]李肖鸣,朱建新.《大学生创业基础》[M]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7]王仁伟.《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133.
[8]郭莉,王涵,王栩楠.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管理模式[J].现代教育技术,2012,22(6):118-121.
[9]“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评估[J].科技导报,2016,34(10):61-68.
[10]周文泳.论支持改进的科研质量评价[J].科研管理,2012,33(1):96-102.
[11]刘财勇,刘柏森,吕德刚.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质量管理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34(5):12-13.
[12]杜刚,李亚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高校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时代金融,2015(14):174-175.
[13]周志春.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在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中的应用[J].黑河学刊,2012(11):22-23+8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92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