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建设成世界一流大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需要,关键是要处理好学科与专业的关系,推进学科与专业的融合。为此,需要通过学科与专业的相互嵌入,借助于学科与专业的核心要素的相互支撑,以行动来创新其融合模式,在课堂内外搭建融合平台。“四百工程”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比较好地践行了学科与专业的融合,为学科和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学科;专业;融合机制;“四百工程”
本文引用格式:尹利民.学科与专业融合的机制及模式探究——以“四百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25):4-6.
学科与专业如何融合?这历来是教育学界探讨的焦点问题,但大多数学者的研究只停留在理论层面,集中在学科与专业的内涵[1]及二者的关系上[2]。比如,有学者探讨过学科与专业的关系,认为它们是“源”和“流”的关系[3]。当然,也有学者认为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关键在于如何来推进学科、专业和课程的一体化[4]。其实,这些问题不难理解,关键是如何做到因地制宜,结合各个学校的实际和学科特点,使学科、专业和课程的一体化建设能够落地。本文试图结合笔者主持的一个公共管理类学科与专业的教学改革的实践项目——“四百工程”,来探讨如何在实践中做到学科与专业的融合,抛砖引玉,进一步把问题引向深入。
一 融合机制:嵌入于学科与专业中的各要素及逻辑关系
知识源于经验,而经验又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活动的积累。当人们对日积月累的经验进行归纳、概括、系统化后则变成了知识体系,对知识体系进一步地归类则形成学科。因此,学科是一类相对独立的、系统化的、具有一定共同特征的知识体系。而专业则指一门专门的学业或职业,是一种专门的学问[5]。学科与专业的建设,涵括几个核心要素,包括:师资队伍与支撑平台、培养过程、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换言之,学科与专业的建设是通过师资队伍与支撑平台建设、培养过程质量的提升、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水平的提高来实现。而二者的融合,也是通过这四个要素的相互嵌入,在动态中实现。
师资队伍与支撑平台是学科与专业融合的基础,也是学科与专业建设的前提。因为,无论学科还是专业,最后还是要通过教师来转化、传承和服务,教师的水平如何?背后的支撑平台是否过硬,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进而言之,学科是一个相对的独立的知识体系,而专业是一门专门的学问,它们都需要通过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有可能更好地向学生传播知识。因此,实现学科与专业的融合,需要有一支过硬的师资队伍和支撑平台。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教育部的学科评估把师资队伍和支撑平台作为首要的评估指标了。培养过程是学科与专业融合的核心,培养过程包括课程教学、指导学生以及学生交流等环节,也就是说,学科与专业的发展,是要通过日常的课程教学和教师指导学生的质量等不断提升来推进。培养过程是否科学,是否符合学科的发展规律,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学科与专业的建设常常通过优化培养过程来实现。当然,学科需要通过专业来展示,而专业又需要通过课程来体现,课程建设既需要在学科的指导下展开,同时又需要与专业相匹配。课程建设与教学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学科与专业融合的过程[6]。可见,学科与专业的融合,需要借助于师资队伍与支撑平台、培养过程、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四要素的互动来实现,而这四个要素之间又存在内在的关联,从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逻辑体系。
二 融合模式:“四百工程”的实施过程与方式
学科与专业的融合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也是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重要方向。然而,在当前的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实践中,理论与实践脱节是常出现的现象,因而,学科与专业的融合问题一直是困扰高等教育改革的难题。本研究结合我们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践,来具体谈谈如何实现学科与专业的融合[7]。
(一)“四百工程”及其基本理念
如前所述,学科与专业的融合,不能停留在理论层面,需要通过具体的要素,借助于可操作的平台来实施,而这个平台就是所谓的“四百工程”。它是指在人才培养中,贯彻四个方面的教学内容,即“百部经典”“百佳讲谈”“百村调查”和“百生创业”,使得学科与专业的融合具有可操作性。
“百部经典”就是指师生通过共同阅读经典著作来提高理论素养的过程。我们知道,学科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而这些知识体系是通过许许多多的经典著作来阐释的。只有熟悉经典著作,才有可能搞清楚知识的来龙去脉,才有可能系统地掌握知识体系。而专业是一门专门的学问,其特征是通过课程来展示的,专业知识的传播除了教材之外,就是经典著作。教材与经典著作的区别是:前者是知识要点的介绍,后者则是阐释知识的来源。因此,通过阅读经典著作,可以加深对学科的理解,也可提升专业的能力。因而,通过阅读经典,可以比较好地把学科与专业融入其中。“百佳讲谈”是指邀请实务精英进课堂,通过分享、座谈、讲座等多种方式,使学生了解书本上的知识与社会上知识的关联性和差异性,从而更好地实现对学科与专业的理解。比如,理论上的政策过程与实际操作中的政策过程是不同的,我们在课堂上学习的是在理想环境下,应该怎么样的问题,但在现实环境中却可能有很大的差异。由于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大多数教师的讲授难以跳出“纸上谈兵”的圈子。因此,通过实务精英的经验分享与现身说法,更能使学生加深对这一知识的理解。“百村调查”则是由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走出课堂,以村庄作为调查对象,通过访谈、问卷、观察、文献等常用的调查方法,围绕中国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环境、土地、宗教、传媒、治理等内容展开调查的全过程。调查以不断提问来贯彻过程的始终,以问题为导向,使学生在动态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技艺和能力。同样,“百村调查”贯穿了学科与专业融合的基本理念,希望学生在实践中、在亲身体验中理解学科的知识体系,理解专业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百生创业”是指在国家万众创业大众创新的背景下,制定政策,鼓励学生创新创业,把所学的知识用到创新创业的实践中去,在创新创业的实践中,加深对所学专业的理解。
总之,“四百工程”是一个整体,四个要素相互联系,互为支撑。“四百工程”的一个总的指导思想就是通过分类实施,促进师资队伍建设、培养过程、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融为一体,进而推动学科建设和专业的发展,并以此为平台,通过四要素的深度嵌入,来实现学科与专业的融合。
(二)“四百工程”的实施过程与具体方式
1.“百部经典”实施过程
“百部经典”主要是通过读书小组的方式进行,采取教师+研究生+本科生的方式。教师推荐经典著作,制定读书计划,并对学生的读书活动全程管理和监控,答疑解惑,全程参与点评;研究生参与读书,并具体组织实施负责,做好读书的过程记录,本科生全程参与。
读书活动是一个比较枯燥的工作,对学生和教师来说都是如此。为了督促教师、学生参与读书的积极性,学院制定了激励措施,提供制度保障。一是学院划拨一笔专门经费,用于购买经典著作,并对老师给予专项补贴,读书过程中发生的一些费用,比如,读书笔记的制作,读书报的编制等给予经费上的支持;二是把学生纳入评优评奖中,对在读书会中表现优异的同学给予奖励,年终进行总结,颁发奖状;三是本科生一年读书不少于4本,并作为对学生的刚性要求。
实践证明:“百部经典”启动以来,参与的学生和教师不断增多,学生的学习风气大为改观,保研、考研成功的学生,100%都参与了“百部经典”活动,并从中获益。教师参与此项活动,科学研究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也有明显提高,教学的水平也大大提高,对学科和专业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百村调查”实施过程
根据公共管理学专业的特点以及核心专业能力的要求,需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调查研究能力以及活动的组织协调能力等等,这些能力需要在实践中训练,而在课堂上是难以有所作为的。同时,为了增加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和对公共部门的了解,我们启动了“百村调查”的工程。
“百村调查”的样本,主要立足于江西,面向全国。调查的主题则围绕:中国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环境、土地、宗教、传媒、治理等进行。调查主要采取的形式有:实地走访、参与式观察、文献法、问卷法等等。调查采取由教师带队、研究生组织、本科生全程参与的方式。
调查一般选在学校的夏季学期(每年的6月底、7月初、9月初),暑期等学生集中放假的时间。在调查过程中,为了尽可能地给每位学生以锻炼的机会,我们采取了“村长”的方式,即每天选一个村长,村长负责组织当天的调查活动,调查内容的筛选,晚上的问题讨论,提出来的调查方向等。实践证明,这种方式对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思维理解能力等具有明显的效果。
3.“百佳讲谈”的实施
与前两者不一样的是:“百佳讲谈”主要是专业的分享,即邀请社会实务界的精英进课堂,与学生共同探讨公共管理的学科与专业问题,分享实务部门的公共管理活动的实际运作,使得学生对公共管理活动有一个比较直观的认识。
我们所说的实务精英,是涉及到公共管理等专业学科的,并在工作一线从事实务工作的人员。他们有丰富的经验,让他们现身说法,与师生一起分享与专业相关的实务。实务精英主要包括:政府官员、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企事业单位人员等,还有来自基层一线的村党支部书记,也有一些部门的厅级干部。比如,来自村级组织的村支部书记,主要与我们学生分享中国农村基层组织的日常运作,使我们的学生能够了解中国的权力末梢。从2018年,我们增加了邀请校友一栏,让他们与学生分享课题学习与课外工作之间的知识关联,效果很好,在学生当中也产生了比较大的反响。
活动主要采取实务精英+教师+学生的方式进行,教师在其中,不仅扮演学生的角色,而且也应该在勾连实务精英的专业分享与学科之间的关系方面起着积极作用,使精英们的分享更具针对性和专业性。“百佳讲谈”始终贯穿“学科与专业”的融合理念,凸显“情景再现”的场景,注重“参与式”的方法。
4.“百生创业”的实施
“百生创业”主要依托学校的创新创业学院提供的政策,利用国家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政策,鼓励学生创新创业。学院提供平台,孵化基地;提供创业规划,信息咨询。
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能够参与创业的学生较少,它的意义在于象征性的,在于进一步拓展和延伸学科和专业由理论向应用转化,以现实场景教育学生专业的价值,进而推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百生创业”主要采取校友+本科生的方式,通过实践、经验分享、合作的方式进行。学院提供平台,孵化基地,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目前,经过学院支持,学生自我创业并产生一定效益的有十几家,其中“香樟教育”经过几年的努力,已经在业内形成了一定的影响,该公司在学院开始设立奖学金,支持优秀学生的学习和创业,在学生中产生了一定的反响。同样,“百生创业”贯穿“学科与专业”的融合,凸显实践能力展示,注重实际操作。
总之,我们通过“四百工程”这个平台,把学科与专业涉及到的核心要素比较好地勾连在一起,使得二者的融合成为了可能。
三 小结
以上,我们从理论上简要阐释了学科与专业的融合机制,并结合经验对学科与专业的融合模式进行了探讨。
无疑,学科与专业建设是人才培养的核心,但它又要通过师资队伍的建设、培养过程的优化、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等环节体现出来。因此,贯彻学科与专业的融合,实际上就是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把这四要素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为人才培养的中心目标服务,而四要素的融合,又需要在实践中才可能有更好的效果。实践也证明,我们通过“四百工程”的改革尝试,为学科与专业的真正融合找到了可操作的平台。
总之,学科与专业的建设与融合是人才培养的核心,也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举措。学科与专业的相互嵌入,需要借助于学科与专业的核心要素的相互支撑,以实际行动来创新其融合模式。“四百工程”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比较好地践行了学科与专业的融合,为学科和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参考文献
[1]陆军,宋筱平,陆叔云.关于学科、学科建设等相关概念的讨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6):12-13.
[2]刘春惠.论“学科”与“专业”的关系[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66-71.
[3]谭荣波.“源”与“流”:学科、专业及其关系的辨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2(11):114-116.
[4]周光礼.“双一流”建设中的学术突破——论大学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J].教育研究,2016(5):72-76.
[5]王丽娟.论大学学科发展与专业建设相互协调之管理策略[J].江苏高教,2012(2):19-22.
[6]嵇会祥.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科专业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现代化,2016,3(29):32-33.
[7]刘婉.中国高校职业发展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融合机制建设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5(17):19-2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91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