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新工科背景下产学研合作提质升级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19-12-17 10:14:0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新工科是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重大战略选择。加强产学研合作是促进我国高校新工科建设创新发展的关键。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新工科背景下的产学研合作提质升级进行了初步探索,重点分析了当前新工科背景下产学研合作提质升级研究的着力点,以期为今后我国高校产学研合作的提质升级提供初步参考。

关键词:新工科;产学研合作;提质升级

本文引用格式:陈小兰,等.新工科背景下产学研合作提质升级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21):1-2.

一 问题的提出

         产学研合作指由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技人员共同参与组成研发团队,解决企业在生产和研发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促进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转化,提高企业的生产水平和创新能力。产学研合作以合作方的共同利益为前提,以具有法律约束效应的契约合同为保障,形成各方在经费、仪器、设备方面共同投入、共同研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科技创新合作。

          高等院校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基地,在培养创新人才和提升创新能力方面肩负着重要使命。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应该发挥更为关键的作用。为推动工程教育改革创新,2017年2月,教育部在复旦大学召开了高等工程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与会高校对新时期工程人才培养进行了热烈讨论,共同探讨了新工科的内涵特征、新工科建设与发展的路径选择,并达成了“复旦识”[1]。“复旦共识”明确:新工科建设需要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通过校企联合制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共同建设课程与开发教程、共建实验室和实训实习基地、合作培养培训师资、合作开展研究等,鼓励行业企业参与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中,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1]。在新工科背景下,打造基于产教融合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注重联合培养的人才质量,注重学生理论学习(在校)与生产实践(企业)相结合,注重高校与企业资源、信息的共享与合作双赢;高校与企业的深度融合,高校与企业的优势互补,已成为普通本科教学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一种重要形式。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国际上,美国、日本、德国、英国等主要科技强国和经济大国都十分重视产学研合作和创新驱动发展。他们基于所在国家的国情,通过制定实施一系列的政策与法律,为产学研合作保驾护航,使高校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最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合作模式。美国是世界上开展产学研合作实践较早的国家。通过长期的发展与实践,形成了“以高校为核心、以高新技术园为依托”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日本自20世纪
90年代以来实施“技术创新立国”新战略,借鉴美国的做法开展产学研合作实践,逐步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官产学研模式。它主要由政府主导、校企深度合作、中介机构参与,主要包括委托研究模式、共同研究模式、科学城和高新技术园模式等[2]。与美日有所不同的是,德国倡导以企业为主导的“双元制”产学研模式。这种模式起源于欧洲中世纪的“学徒制”,注重开展以企业为核心的市场化、产业化、商品化的研究开发项目合作。另外,由高校或者企业与金融机构共同经营的中小型科技园,是德国进行产学研合作的辅助模式。英国根据自身的基本条件和发展目标,通过不断的探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即沃里克模式和教学公司模式[3]。同时,通过创建科学工业园区、设立向企业界转让科研成果的经营性专门机构、建立科技情况交流网等措施为高校和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提供源动力。

\

 
         我国的产学研合作始于20世纪90年代,其目的是通过产学研结合来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尽管产学研合作逐渐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的高度,但就如何培养高质量的创新创业人才仍处在摸索阶段。根据产学研合作的主体进行划分,主要有校办公司模式和实践基地模式。校办公司模式以“学研”为主,主要利用高校的科研成果和技术力量自行创办公司,让师生参与公司的产品设计、生产管理和市场营销。校办公司为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和理论实践提供了舞台,还使学生在生产实践环节培养了创新创业能力。随着校办公司的聚集,高校周围逐步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实践基地模式以“生产”为主,它是高校与企业签署合作协议,企业为高校师生提供实习实践场所,开展创新实践活动。由于这种模式不需要高校的大量资金投入,且通过项目协议可以明确双方的共同利益,因此是目前我国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主要模式。近年来,我国政府和高校逐步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为我国的产学研合作和创新驱动发展提供良好的机遇条件。

        除合作模式外,国内外对于产学研合作动机机制和影响因素等方面开展了一些理论研究。针对动机机制,国外主要侧重于高校与企业两个方面[4]。高校的动机机制包括项目研究经费支持、师资队伍实践能力提升、学生就业创业率提高等等。企业的动机机制主要集中于引进技术创新、追求经济利益、解决公司劳动成本问题等几个方面。国外在动机机制方面的研究不足在于:并没有考虑政府对产学研合作中的作用影响。国内对于产学研结合的动机机制研究与国外研究阐述有一定的类似性。一些学者还从成本-收益、共同利益、风险分担等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和研究了产学研合作的动机机制。在影响因素方面,国外研究主要分析了产学研三方(指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的管理模式、文化通融性、以及利益驱动等因素,进一步提出在开展产学研合作时应该关注的问题,并给予产学研合作研究一定的建议。国内在分析产学研合作的影响因素的同时,提出了政府的作用和职责,指出政府应该为产学研合作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以及政策法规方面的保障[5]。

三 新工科背景下产学研合作提质升级研究的着力点

(一)注重新工科建设和产学研合作的调查研究


       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实地调查,探明新工科建设以及产学研合作的现状及潜因,理清各方主体已有的产学研合作的内容、模式、绩效、政策保障、利益差异以及存在的其它问题,提出高校师生共同进企业实习和实践创新的产学研合作新路径。

(二)加强产学研合作提质升级工作体系研究

        要将国家/地方政府相关主管部门、企事业单位、高校、教师、学生等社会网络作为产学研合作的主导和主体,在确立亟待为当前产学研合作提质升级的基础上,明确各方主体的角色和功能,制定各方主体分工与合作相结合、个体主动和外部推动相结合、现实性与持续性相结合、普遍性与针对性相结合等若干基本原则和制度性、全程性、长效性、专业性、系统性的总体目标,不断丰富产学研合作中的企业生产、学生学习、教师实践、科研创新等合作内容,全力拓展高校师生共同进企业实习和实践创新的产学研合作途径[6]。

(三)强化产学研合作提质升级的保障机制研究

         要致力于建设各方主体践行产学研深度合作的能力保障机制(机构设置、经费投入、团队建设、平台建设等)和动力保障机制(导向机制、激励机制、评价机制、调控机制等),并提出相应的政策调整和结构性变革建议,为新工科背景下产学研合作的提质升级提供坚实的保障。

\

 
参考文献

[1]“新工科”建设复旦共识[EB/OL].http://www.moe.edu.cn/s78/A08/moe_745/201702/t20170223_297122.html
[2]李晓慧,贺德方,彭洁美.日、德产学研合作模式及启示[J].科技导报,2017,35(19):81-84.
[3]刘力.产学研合作的沃里克模式和教学公司模式—英国的经验[J].外国教育研究,2005,10(32):39-43.
[4]R.E.Lucas.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88,(12):112-123.
[5]徐向艺,任荣.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企业间合作创新的比较研究[J].比较管理,2011,(01):31-40.
[6]王丹,胡俊,隋晓莹.基于区域产学研合作的拔尖创新型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4(03):11-1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9137.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