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协同视阈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内部动力机制探析论文

发布时间:2019-12-17 10:02:3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活动中,应不断强化创新人才培养动力机制,充分协同各方面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资源和力量,刺激各相关主体的积极性,利用外力和自身优势来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大突破。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动力机制包括内部动力机制和外部动力机制,本文主要探讨协同发展视阈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内部动力机制,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主体协同、资源协同和目标协同,进而提出增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内部动力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内部动力机制

本文引用格式:黄玲.协同视阈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内部动力机制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9,6(20):1-2.

        高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创新人才培养活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从总体上看,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并不乐观,其深层原因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动力不足。因此,探讨创新人才培养动力要素,以及各要素在动力机制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强化创新人才培养动力机制,进而增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动力,提升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动力的定义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协作的、互动的工程,参与者众多,包括高校、企业、科研机构、科技中介组织、政府等,高校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承担者和重大责任者,这是由高校的基本职能所决定的。在社会大系统中高校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主体单位,而在高校内部起决定作用的是人,创新人才培养的个人主体分为教师,学生和教学管理者。“动力”是自然科学中的一个术语,学术定义指“使机械做功的各种作用力”,一般用来指推动物体前进的力量[1]。所谓创新人才培养动力,是指在人才培养活动中,能够使主体(包括高校主体和个人主体)受到外在的和自身的激励与压力,产生培养创新人才而非一般人才(对教师和教学管理者而言)或成长为创新人才而非一般人才(对学生而言)的欲望和要求,进行教学、管理及与人才培养相关活动的各种因素和条件。

\

 
二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内部动力机制的功能和运作方式

         影响组织变革的动力因素包括内部动力因素和外部动力因素。依据社会各界对影响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外部环境的探讨,本文将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外部动力要素概括为社会需求拉动力、政府支持力、高校之间的竞争压力、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推力等。从组织行为学角度分析,高校作为一个组织,内部环境包括结构环境、制度环境、文化环境等。关于内部动力的分析,有学者认为应从物力利益、榜样、目标、环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几个方面激励高校内部成员的工作积极性[2]。因此本文将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内部动力要素概括为人才培养目标驱动力、校园文化感染力、内部激励机制催化力、创新型教师影响力、学术自由保障力等。那么,所谓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动力机制即是指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诸动力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与相互作用方式,以及这些要素与外部环境之间所形成的互动关系的总和。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动力机制可分为内部动力机制和外部动力机制。外部动力机制涉及社会需求、政府支持等宏观层面,从改革实施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层面考虑,本文仅研究内部动力机制,即从学校微观层面来研究诸动力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与相互作用方式。

         大学动力机制的基本功能,在于激发学校内部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动机,并将这种动机转化为实现大学管理目标的推动力[3]。那么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内部动力机制的功能可以理解为:在高校人才培养活动中,通过各内部动力要素,刺激各创新主体,包括教师、学生和教学管理者,产生一系列有助于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行为。它的运作方式表述为:在高校内部,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是核心动力要素;创新型教师对创新人才培养目标驱动力具有感应和强化作用,它能够直接驱动个人主体积极从事创新人才的培养;激励机制和校园文化对个人主体参与创新人才培养具有直接驱动作用;高校内部的学术自由主要作用对象是教师和学生,它最终保障着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活动的顺利进行。

三 协同发展视阈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内部动力机制的内涵

         熊德平认为,协同发展是指协调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者个体,相互协作完成某一目标,达到共同发展的双赢效果。协同发展视阈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内部动力机制的内涵可以表述为:协调教师、学生和教学管理者间的利益关系,使人才培养目标驱动力、校园文化感染力、内部激励机制催化力、创新型教师影响力、学术自由保障力等资源要素均衡发展,它们相互协作完成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目标,达到共同发展的双赢效果。它包含三个层面的协同:一是主体协同,即各主体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创新型教学管理者对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提出创新的要求,并为创新型教师和学生的成长创造条件,创新型教师的行为促进创新型学生的成长,同时创新型学生对教师和教学管理者提出新的挑战并促使创新型教师和教学管理者的生成。因此,在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活动中,必须兼顾各主体的利益,充分发挥能动性,促进主体共同发展。二是资源协同,即各动力要素是联动作用的。创新型教师推进创新文化的发展,对高校内部激励机制和学术自由产生影响,反过来,学术自由也会促进创新型教师的成长。校园文化有利于创新型教师的成长,有利于在高校内部形成鼓励创新的激励机制,创新文化推动学术自由的发展,反过来,学术自由促进创新文化的形成。高校内部鼓励创新人才培养的激励机制,可以充分调动高校内部成员的创新积极性,从而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四 协同视阈下增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内部动力的对策建议

(一)树立明确的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创新人才必须要有明确的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国外著名大学在其人才培养目标中明确规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并给出具体标准。如:普林斯顿大学在本科生培养目标的12项标准设计中包含了创新型人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其中包括:具有以批评的方式系统地推理的能力;具有敢于创新及独立工作的能力;熟悉不同的思维方式;具有观察不同学科、文化、理念相关之处的能力等。美国高校的做法对于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设计具有借鉴意义。

(二)采取多种激励形式,完善高校内部激励机制

       一方面,制定政策鼓励师生创新。高校可设立专项基金、荣誉称号等,用于表彰在校期间做出创新成果的学生集体和个人,或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取得创新成果的教师。另一方面,教学管理人员是高校各项教学工作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其创新能力和管理才能的高低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高低。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应注重创新管理方式,提升自我创新能力,如:定期进行创新管理培训,委派专人到国内外高校学习创新管理经验,对提出创新管理策略的人员给予奖励等。

(三)积极培育有利于创新的校园文化

        首先,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多元化评价和过程性评价,认真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促进师生的个性发展,如:淡化职称、资历造成的等级意识,淡化分数与排名,给师生提供公平竞争的环境等。其次,倡导批判性思维,支持各种新想法,给师生提供开放性的创新文化平台。再者,坚持开放性办学理念,加强与海内外的交流合作和学术探讨。

(四)强化创新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首先,引进教师时重视创新素质的考核。通过新进教师的试讲或其他途径判断该教师是否有其独特的见解和观点,是否能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创新思维活动等。其次,晋升职称强调创新素质的考核。对教师创新素质的考核应从教学和科研两方面着手,制定具体化的考核办法。教学工作考核主要体现在考核教师是否具有创新的教学方法、技能和教学艺术;是否善于运用创新思维训练方法来促进学生的创新发展等。科研工作考核主要看教师所取得的成果是否有一定突破;是否以其科研成果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等。再者,采取多种措施提高教师的创新素质。一是加强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如:组织教师开展创新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培训,推动教师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增强用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创新的能力。二是创造条件努力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如:“引进来”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走出去”学习交流等。

(五)尊重学术自由,优化创新人才的成长环境

        首先,创新人才成长需要一个宽松的环境。亚里士多德说过“知识出于好奇、闲暇和自由”,这里的“闲暇”、“自由”可以理解为自由宽松的环境,它主要指外部环境;“好奇”可以理解为教师自主研究的态度,两方面相结合才能出好成果。其次,高校不仅要为教师提供宽松的学术环境,也要为学生提供适当自由的学习环境[4]。建立既有利于学生学好知识,又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价机制。如:在评价内容上注重学生自我发展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考核形式上多一些创造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辨和批判。最后,师生关系的和谐。教师要善于引导和鼓励学生,让学生在平等的师生关系中找到主体的感觉,产生心理上的安全感和自由感,进而激发学生大胆创新。

\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302.
[2]程勉中.现代大学管理机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罗占收.高校内部协同创新的动力机制研究—基于“2011计划”背景[J].中国科技论坛,2016(10):11-17.
[4]刘理,韦成龙.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动力机制问题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1(10):63-6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913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