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人才的培养。课程思政是既能够发挥多学科优势,全方位育人的教学新模式,也是教育本质的一种回归。本文结合本校的土壤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试点课程,就土壤学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点、课程思政采用的教学方法和载体途径,以及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土壤学
本文引用格式:耿玉辉,吴景贵,李明堂,等.无思政,不教育——土壤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6(20):121-122.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然而当前,更多的高校教师起到的是授业和解惑的作用,而缺少了传道的功能。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强调指出,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要加强对课堂教学和各类思想文化阵地的建设管理[1-2]。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高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要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要加强教师队伍和专门力量建设。这一意见进一步强调了高校要加强教师传道的这一职责。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传授的课堂里,是每一位专业课老师要面对和承担的一项重要责任[3]。土壤学即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又是农业院校大部分农学专业都需要学习的专业基础课程,在传授范围上具有范围广的优势。本文结合本校的土壤学思政教学改革试点课程,就如何开展专业课的思政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
一 土壤学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点
一谈起思想政治教育,也许有很多人认为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而且与专业课没有直接关系,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我们的思想都是需要融入到专业课中,应该与专业课的结合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意义上接受到全面而具有指导作用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利用课堂传授融入思政教育
将土壤学课程理论讲授中的理论问题与我国我党当前的大政方针政策结合起来,在专业课理论讲授的同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传授。例如讲到土壤退化、土壤污染理论的部分时,在分析土壤治理技术的同时,结合共产党的生态观和“两山理论”,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从而实现专业知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
(二)利用实验课融入思政教育
通过将实验中微观现象与思想政治内容的宏观理论结合起来,适时进行思政教育。例如,进行土壤碱解氮测定时,滴定过程中,滴定开始后前多少滴盐酸标准液都没有引起内室溶液颜色的变化,但到临界点最后一滴,指示剂颜色突然发生变化,将这一现象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量变引起质变相结合,进而指导学生懂得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道理。这样的融入点,既让学生易于接受,又让学生印象深刻,便于理解和记忆。
(三)利用教学实习融入思政教育
教学实习是获取专业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也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时机,要结合实习中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例如在实习中利用分组操作来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例如利用实习签到来加强学生遵守纪律的习惯;例如利用野外实习提高学生保持卫生,爱护自然的意识等等,最终实现德才双重培养的目的。
二“土壤学”专业课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日常思政教育是“土壤学”专业课程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对“土壤学”专业学生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观念转化为思想道德行为的重要环节,是思政理论课的拓展与延伸[4]。在当前各种文化、信息高度传播的时代,任何一种价值观都在大学生的可触范围内,都会影响大学生的前程,只依靠那些单一的思想政治课来建立学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在专业课程中,利用一切途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到思想政治内容,从而逐步强化自己正确的世界观与价值观。
三 课程思政采用的教学方法和载体途径
(一)直接参观体验
将教学实习与我国土壤当前存在的问题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了解土壤学当前存在的问题的同时,也对国家当前在土壤方面相关的方针政策进行了了解。例如通过参观土壤侵蚀地区土地退化现象,分析其现象的成因与背景,同时与我国的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等政策方针相结合,说明国家新的生态观。加强学生对专业问题的理解和对本专业未来国家发展政策的把握。
(二)课堂讨论
利用课堂专题讨论的形式,将土壤当前在我国发展的背景,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未来发展政策和思路,与当前最新的科学技术结合起来,让学生既了解当前存在的问题和技术发展状况,又掌握国家在土壤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和方针政策,从而使学习更加具有方向和目的。
(三)信息化载体与手段
通过课堂多媒体,网络链接,微信等多种信息载体,将当前土壤热点问题和事件,以及国家的大政方针,及时让学生了解并懂得正确的处理方式。例如针对当前土壤重金属污染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等热点事件,在讲述土壤污染的防治技术与原理的同时,结合国家发布的“土十条”等政策,来说明防治土壤污染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而即从技术上懂得如何改良培肥土壤,又从政策上懂得如何珍惜保护和利用土壤。
(四)考核方式
对学生的考核要理论联系实际,对学生的要求,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考核,而是从平时一言一行进行综合性的评价和考核。例如把课堂个人纪律,出勤率,实验中对实验室卫生、文明的维护,教学实习中对集体意识、合作精神等多个方面作为学生的教学效果评价的综合指标,并增加理论以外的内容在最终成绩中所占的比例。在专业理论课的考试中也可以增加与国家大政方针有关的主观性试题,来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灵活运用及其国家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四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应注意的问题
(一)首先要注意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常言说得好,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教师自己都不理解课程思政的意义或者没有较好的理论基础,也就无法将思政教育运用到课堂教育。因而开展课程思政的首要任务是通过教师自我修养,加强教师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及综合素质的提升,最终通过组建一只思想和理论都过硬的教师队伍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这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最终结果是成绩斐然还是流于形式的一个关键。
(二)课程思政教育应该做到润物细无声
专业课中融入的思政教育最大的特点也可以说是一个优势应该就是寓教于无形之中。专业课中的思政教育不需要太多专业的术语,更不需要生搬硬套的说教,他不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再次进行重复,而是就专业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与现象在进行专业理论讲授的同时,把问题联系和上升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从而实现专业理论讲授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最终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课程思政教育效果。
(三)课程思政教育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并与时俱进
这其实也是专业课思政教育的一个优势所在。学生在大学期间通过两课的学习已经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有了一定的掌握和了解,这就不需要专业课教师再重新进行重复的讲道理。专业课教学中更应该注重的是提高学生对理论实际运用的能力,尤其是将专业课中出现的问题与国家的大政方针相结合,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学中的价值引导功能。
五 结语
高等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育人的必然要求[5]。对专业课进行课程思政改革是新形势下落实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趋势和要求,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育人全过程的重要途径。高校必须通过课程建设,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育人中主渠道作用,真正实现高校教书育人的功能。同时作为一名专业课教师,我们也要建立思政教育的信心,及时总结分析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入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进行尝试与创新,推动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科学发展大踏步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匡江红;张云;顾莹.理工类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管理观察,2018(01)119-122.
[2]王栋;张新娜;唐建祥;陆萍蓝;邵铁锋.将思政教育融入工程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方法探索[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8(04)98-99.
[3]韩飞.高校“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科学定位[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03)24-28.
[4] 康俊民;胡锦玉.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课程思政教育模式之构建—以《Excel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课程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7(32)68-69.
[5]湛垚垚;毛俊霞;肖苏;杨舟;杨沐雪;常亚青.思政教育在高校专业课教学中的融入—以水产药理学课程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18(02)8-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90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