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十九大以后,党中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强调要让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德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显得非常重要。从目前的高校状况看,传统的德育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高校政治思想教育发展的需求。我们应该重视团体心理辅导在高校德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大学生心理学生健康有着非常大的帮助,同时也可以适应新时代高校对于德育教学的发展需要。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德育教学;应用
本文引用格式:陈璐玮等.团体心理辅导在高校德育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现代化,2019,6(22):117-118.
受社会、学习、生活、就业、情感等多维度因素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不仅影响到大学生自身的健康发展,同时也对社会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对此,高校应当引起重视。团队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景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以团体为对象,运用相关方法,促使团体内成员之间的交流互动,通过观察、学习与体验去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人的关系,形成新的行为模式完善内在人格。有研究表明,团队心理辅导在高校德育教学中有着积极的作用,开展团队心理辅导,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一 团体心理辅导在高校德育教学中的作用分析
(一)拓宽了高校德育教学视阈
长期以来,高校德育教学一直以理论教育为主,机械式地向学生灌输要摆正政治立场,坚定理想信念,但是却没有教会学生如何去认识自我、如何处理自己与周围人、与社会的关系,可以说学生完全是以独立的个体存在的,比较封闭。在学校做团体心理辅导,其主体是学生,其活动形式大多以学生自身的观察体验,相互启发去学习和认识,打破了简单枯燥的单向知识灌输的学习模式,让学生更有效的接受德育教育内容并有效的将其内化。此外,在高校德育教学中应用团体心理辅导,有利于学生共勉共助,让学生充分融入到团体之中,并增强其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
(二)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奠定了基础
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接班人,心理因素是影响大学生认知自我、认识世界的关键因素,同时也是影响社会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心态,使其在困难、挫折面前从容面对;反之,消极的心理容易导致学生思想观念扭曲。而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有利于大学生助理正确的三观。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可以让学生在团体中充分交流,在此过程中深入探究世界、谈论人生价值,促进不同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效融合,进而不断完善学生的三观体系。同时,团体心理辅导是以集体的视阈看问题,有利于突破个体视阈的局限性,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三)有利于提高德育教学的科学性
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具有“闻道在先”之权威,在课堂上教师占据着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这种教学造成学生与教师之间存在鸿沟,这种鸿沟的存在使得高校德育教育中无法有效落实人道主义教育。而团体心理辅导是以学生为中心,在德育教学中应用团体心理指导,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解决心理问题的同时也充分感受到人文关怀,潜移默化的树立起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的思想意识,进而提高德育教学实效。
二 团体心理辅导在高校德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科学设计活动主题
高校德育教学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而要想达到这一目的,仅仅依靠理论知识教育是远远不够的,需要让学生多参与各种实践。对此,在应用团体心理辅导的过程中,教师在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时,要巧妙地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各种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需求,用团体协作、角色换位、分享、游戏等方法,开展相关团体心理辅导主题教育活动。如,针对“人际关系”问题,可以设计“互帮互助”的团体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有针对性地培养其良好的人际关系[1]。
(二)开展小组合作
所谓小组合作是指将学生分成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的一种方式,借助小组合作这种方式,有利于团体心理辅导作用的高效发挥。在高校德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借助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引导、教育学生。如,针对“公民道德”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围绕“公民道德”这一主题进行讨论,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指导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公民。同时,在讨论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小组成员进行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指出对方的优缺点,从而使学生了解自身的不足,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2]。
(三)营造一个轻松、和谐、安全的教学环境
在高校德育教学中实施团体心理辅导的过程中,是以团体为载体开展活动的,而要想达到团体心理辅导应有的作用,教师应当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和谐、安全的环境,这将有利于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来,主动去开放自我,并有效的从中学习与反思。同时,在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共情技术、表达对学生的尊重和理解,协助他们调整好的自己的心理和情绪,帮助他们从负面心理和情绪中走出来,使学生能够积极、乐观的面对一切。另外,在团体活动中,教师要适当鼓励学生,增强自信,使其在心理上得到一定的满足,进而提高其学习积极性[3]。
(四)加强师生的互动
师生互动少是当前高校德育教学中一个普遍现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是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去教学,只管教,不管学。虽然大学生已经成年,但是他们未经历社会,各方面的阅历不足,在成长过程中需要教师的引导。对此,在应用团体心理指导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与学生的主动。在课堂上,教师要注重与学生交流、沟通,将自己对心理、道德等方面的看法。同时,教师要以身作者,让学生看到自己的爱岗敬业,并在传道授业的过程中影响学生,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面发展。另外,教师要以团体成员的身份融入到团体心理辅导中去,与学生建立更好良好的关系,进而更好地方便师生互动,提高德育教学实效[4]。
三 团体心理辅导在高校德育教学中应用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无论是团体心理辅导还是德育教学,其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健康、全面发展,而要想达到这一目的,关键在于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只有肯定其主体作用,才能更好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提高教学实效。对此,在高校德育教学应用团体心理辅导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来设计活动,确保心理活动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并产生认同感,进而更好地实施德育教学[6]。
(二)教学的针对性
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开展德育教育,加强心理辅导有利于学生的更好发展。团体心理辅导在高校德育教学中有着重要作用,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开展最终目的应该与德育教学主题活动相符。对此,在高校德育教学中,教师应明确价值观导向,将学生培养成为积极、乐观、充满活力,具有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具有坚定社会主义意识的接班人和建设者[7]。
(三)心理辅导过程中的平等性
不同学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性也是困扰高校德育教学的重要因素。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比较倾向于听话、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疏远那些成绩不好、调皮捣蛋的学生,而这种教学不利于团体心理辅导的开展。对此,要想达到教学最佳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考虑到心理辅导过程中的平等性。一方面,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要做到一视同仁,不能带“有色眼镜”。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在到团体活动中要保持平等互助的关系。只有让学生处在平等对话的语境下,团体成员才能敞开自己的心扉,真诚地分享经年,乐意接受他人的帮助,愿意主动去帮助他人[8]。
四 结语
综上,团体心理辅导在高校德育教学中有着积极的作用。团队心理辅导以团体为对象,在团体活动下,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健全的品质和人格,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师,在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状态,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学习,确保团体活动的针对性,进而促进德育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周莲英.团体心理辅导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8(1):57-58.
[2]张瑞红.团体心理辅导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作用[J].教育现代化,2017,4(38):149-150.
[3]孙慧.朋辈心理辅导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实践与应用[J].教育与职业,2016(17):78-80.
[4]徐静,刘志财.浅论团体心理辅导在中学德育中的运用[J].法制与社会,2016(5):242-243.
[5]芮雪.我国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综述[J].锡林郭勒职业学院学报,2010(2):41-4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90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