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设计表达》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 ——以湖州师范学院为例论文

发布时间:2019-12-13 10:46:2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的《设计表达》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和师生关系上的不足;通过梳理知识点、建设网络学习平台、明确线上线下任务、注重知识链接、拓展课程教学途径、完善课程评价体系,提出在网络环境下建立更为科学的《设计表达》混合式教学课程体系,实现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高效自主的湖州师范学院《设计表达》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为推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高等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提供实践经验。

关键词:设计表达;网络环境;混合式教学

本文引用格式:毛琦红.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设计表达》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以湖州师范学院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25):94-95.

        传统课堂教学是一种以老师、书本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关注更多的是传授的知识量有多少等问题,学生很少有自主探寻和思索的时间。在传统教育指导下形成的保守、封闭的思维模式,已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学生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更合理地安排《设计表达》课程的教与学,为学生的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

一传统教学模式下《设计表达》课程的不足

        设计表达是环境艺术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它是环境艺术设计师最常用的专业表现语言之一,是优秀设计师必备的专业能力和素质,是体现设计师创造能力的重要标志。通过《设计表达》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完成课程学习后,能够了解环境艺术设计的表现方法,理解构思草图的绘制技巧,掌握效果图的绘制技法以及各种室内外组成材质的表现技巧,能够合理运用透视原理,完整构图,在掌握每种画法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各种方法绘制效果图,达到表现室内整体设计的能力[1]。

         湖州师范学院《设计表达》课程教学大纲设置的内容包括:理论——技法——应用(临摹、创作),一般采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但是实际教学中的技法教学、重点难点、素材收集、学生反馈、教师辅导点评等环节采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多有不便,某种程度上局限了教学的深度与广度,缩小了学生的发展空间。

       (1)教学目标上,《设计表达》课程实践性较强,纯粹传统的课堂教学,只重视传授知识,按一个模式培养学生,不能发展能力,不利于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

       (2)教学内容上,统一订购的教材是学生主要的学习内容,《设计表达》知识来源的局限性太大;

       (3)教学方法上,过于注重教师注入式、满堂灌的如何“教”,不重视学生如何“学”,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教学形式上,单一化、模式化,只有课堂一个渠道,忽视因材施教和课堂外渠道,脱离当下快速发展的网络时代;

        (5)师生关系上,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学生是知识的传授对象,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重视教师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

二湖州师范学院《设计表达》混合式教学模式

         混合式教学模式,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既要重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启发、监控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创造性、主动性、积极性,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目前国内已有80%以上的高等学校建设了设备先进、功能完备的校园网络,并通过CERNET和CHINANET接入国际互联网。湖州师范学院也专门建立了“湖州师范学院网络教学平台”,教师们也都在手机上安装了“学习通”,学校还聘请专家给教师们进行了泛亚网络教学平台、移动客户端使用培训会,鼓励、协助教师们完成网络课程建设。《设计表达》课程也通过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结合的方式,建立网络环境下的混合式教学的流程、方式、方法,并通过教学实践,完善混合式教学的模式[2]。

       (1)梳理《设计表达》课程的知识点,明确各阶段知识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对于基本的理论知识采用课堂授课的方式,在课堂授课中,涉及到较多、较新的知识,有较强的系统性,在讲述的过程中,教师应尽量抓住观念上的转变,问题的所在去分析、研究并联系绘图实例进行评讲,把握设计专业教学系统的架构原理,由浅至深,循序渐进地训练学生的设计表达能力,并通过课程章节的前后衔接、穿插和融合的关系来锻炼学生的设计表现,同时,应用计算机平面软件知识来辅助设计表现教学[3]。

\

 
       (2)建设《设计表达》课程网络学习平台,为学生打造自主学习的良好环境。在“湖州师范学院网络教学平台”上建设《设计表达》网络学习平台,制作、完成课堂教学视频,素材整理、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线上教学资源主要有图解绘画步骤和不同表现技法,还有重点、难点如透视,复杂的透视原理很难讲清楚,可以结合网络视频教学,利用网络资源反复教授。艺术设计的专业课程,一般都是隔几天上课的,期间如果有问题,交流不怎么方便。利用网络平台如微信、QQ等互动功能实现和学生的线上互动,学生更容易在虚拟课堂实现教学互动,学习效果、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等都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反馈[4]。

       (3)明确《设计表达》课程线上线下任务,合理安排教学环节,加强课程实践。

       (4)注重《设计表达》课程知识链接,展现艺术个性,培养创作能力。链接相关的设计表达网站,结合网络视频教学,利用网络资源(MOOC课程、云课堂、微课等)反复教授、学习;按照在线课程的要求,建设网站课程体系,以此满足线上线下教与学的需要。
 
      (5)拓展《设计表达》课程教学途径,加强校外实践及组织参加竞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6)完善《设计表达》课程评价体系,确保评价机制的科学性,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检验成效。

三湖州师范学院《设计表达》教学特色

        网络教学平台和教育教学资源库等为混合式教与学提供了有效的支持,将教师的教学行为由课堂上扩展到了课堂外,学生除了课堂学习外,图书馆、寝室,电脑、手机等能上网的地方和设备均可发生和使用,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5,6]。

(一)建立更为科学的课程体系

         通过对《设计表达》课程知识目标的梳理,分析目前课程体系构架中的薄弱环节,调整以往课堂教学模式,明确课堂教学、学生在线自主学习、创作实践等环节的教学安排,提高教与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建设网站课程体系(包括课程大纲、教学计划和进度表、教学内容、作业安排、教学视频、作品展示、前后关联课程、链接国内外主要相关网站、活动信息、交流社区等),以此满足线上线下教与学的需要。

(二)实现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学生通过课堂教学、线上线下的学习和实践,理解透视原理,掌握各种技法,先临摹后创作;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讨论、实践,使学生能对设计表达的各种技法的特点和优势能充分把握,并能结合作品表达自己的创作理念,从而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表达能力与沟通能力,最终达到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构建高效自主的教学模式

        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促进在线开放课程教学内容的品质提升、教学方式方法的合理性,增强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水平,更新课堂教学理念,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构建高效自主的课堂教学模式。

四 总结

         湖州师范学院《设计表达》课程,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和在线学习的优势互补,提高学生的认知效果;在恰当的环节,应用合适的教、学方式,实现最佳的教、学目标;能解决课堂教学知识目标的反复认证,促进学生学习技法的掌握,保障充足的时间提高艺术素养。湖州师范学院《设计表达》课程,在新一轮的高等教育本科教学中勇于实践,探索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促进在线开放课程教学内容的凝练、教学方式方法的提升,增强设计学专业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下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更新课堂教学理念,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推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我省高等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提供实践经验。

\

 
参考文献

[1]骆敏.浅析传统教学模式的利弊及影响[J].时代教育,2010(09):89.
[2]余胜泉,路秋丽,陈声健.网络环境下的混合式教学—一种新的教学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2005(10):50-56.
[3]王婉婷.高校环艺专业手绘效果图表现技法课程的教学探索[J].美术教育研究,2016(04):134.
[4]刘正,金旭,杨秀云,等.自动录播系统在精品课程录制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4(24):174-175.
[5]萧时诚.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模式实证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4(28):136-138,152.
[6]杜鹤民,张淑梅.信息化背景下产品设计表达教学方法探究[J].新西部(理论版),2013(24):129-13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948.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