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现代学徒制是通过学校、企业的深度合作与教师、师傅的联合传授,对学生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中职旅游专业的特点是实践性强,综合能力要求高,而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薄弱,社会经验缺失,需要对他们进行精准引导,以适应该专业岗位需求,提高竞争力。通过“现代学徒制”实习模式,可以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认识专业岗位,领会工作精髓,适应岗位需求,特别在对岗位的认同感、熟悉感方面,会有较大的提升。基于此,本文对中职旅游专业“现代学徒制”实习模式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旅游专业;实习
本文引用格式:刘艳.基于“现代学徒制”的中职旅游专业实习模式初探[J].教育现代化,2019,6(23):201-202.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回答记者提问曾表示,“总的来说,职业教育对于我国教育的发展非常重要。我们既需要培养爱因斯坦,也需要培养鲁班。”那么,中职旅游专业要培养“鲁班”式人才应该走什么样的途径呢?现代学徒制的模式对中职旅游专业学生的成长指明了方向。
一“现代学徒制”的含义
现代学徒制旨在让学生的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理念为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此期间学生享受学徒工资,同时签订法律合同。简而言之就是以下几方面:一是学生双身份,既是学徒又是学生;二是教学双主体,除了学校,企业也是教学主体;三是双师资培育;四是教学过程双控制;四是教学过程双控制;五是学校和企业在学徒制教育中,相互服务共同获利。现代学徒制使职业教育更具有社会性、实践性、专业性和操作性。
中职旅游专业“现代学徒制”实习模式,不仅仅符合旅游行业用人的需要,同时还能够提升学生将知识转化为技术的能力,学生在企业中当“学徒”,能够感知本专业最新的行业信息和工作流程、企业文化、企业管理方式等等,提升学生从学习者身份转变为职业人身份的速度。
二 当前中职旅游专业学生的实习现状及主要困境
中职旅游专业起步较晚,实习出口较局限,实习模式被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校内实训环境局限,校外实习岗位有限,实习难以达到学以致用
当前,中职学校旅游专业的发展面临生源质量和数量下滑、实训设备落后、教学内容陈旧等诸多问题。加之中小型城市的旅游行业企业一般规模不大,特别是传统旅行社、旅游景区存在人员接收局限,无法大规模地接收实习生。此种情况下,学校为了安排实习,许多旅游专业实习生转而去到接收能力强的酒店行业,导致难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1]。
(二)实践课程模糊,评估体系缺失,实习基地建设被动
目前多数中职学校的旅游专业教学仍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缺乏实训条件。以《模拟导游讲解》课程为例,大部分学校没有相应的实训场所,往往就在传统课室解决。对于复杂的实践课程,目前还缺少一套有效的评估体系,对于实践课该上什么内容、以怎样的形式进行评估考核尚未有一个明确的规范与标准。
(三)专业人才培养困境阻碍实习模式的开展
中职旅游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在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思想教育、综合素质能力等内在精神的渗透方面有限。传统模式使学生在进入社会以后必须耗费更多的时间与经历才能弥补这一不足,这对学生及社会来说都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再者,培养出的人才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结果是一方面学生总在抱怨所学知识与行业严重脱节,另一方面旅游企业也苦于没有高素质的新鲜血液加入而苦恼。
三 中职旅游专业实行“现代学徒制”实习模式的必要性及意义
(一)有助于学生了解岗位职责,做好职业规划
学生进入企业去做学徒,无论对工作环境还是工作性质以及自己的承受力度都有一定的认识,能够对自己有相对准确的定位。现代学徒制实习模式使学生到企业再学习,锻炼职业能力,在长期的职业生涯中有较好的开端。以学校教育为根基,以企业实习为途径,实现知识、技能双增长的目标[2]。
(二)体现技术传承,实现双赢
现代学徒制把理论结合实际做为重点展开,学校教师以理论教学为主,培养基本技能,企业“师傅”以实践教学为主,负责培训岗位技能。两者结合可以打破企业与学校之间的隔阂,使学生做到“零距离”上岗。现代学徒制不仅仅解决了企业用工难的问题,还能够让学校的学生能够尽早地进入到企业中进行岗位训练,体验到工作的乐趣。
四 中职旅游专业实行“现代学徒制”的实施模式和途径
以我校旅游专业与广东省某景区开展的“现代学徒制”实习模式为例,双方形成了以提高学生技能水平为目标,以“企业、学校”二元合一,“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总体思路,成效显著。
(一)见习、实习两步走,“一带一”师徒制,实现从“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的平稳过度
碉楼公司是我市较大型景区,现为国家4A级景区,世界文化遗产地。该企业对旅游讲解人才需求量大,然而因地处县市,人才流失及流动性较严重,对于新鲜血液的输入、对培育一支高素质稳定的讲解员队伍十分渴望。我校是一所国家级示范性重点职业中学,实力雄厚,但旅游专业开办时间不长,生源不乐观。要把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必须突破传统。此种情况下,我校旅游专业采用了“现代学徒制”实习模式与该企业试点合作,经过5年的时间,我校一部分毕业生已成为碉楼公司讲解队伍中的主力,且人员稳定,有的毕业生逐步成为储备干部。实现从“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优秀员工——储备干部”的平稳过度。
通过“见习——实习”两步走,重点培养实践操作能力。学生在校接受专业学习两年之后,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开始进行见习、实习。见习是一个初步认识岗位和企业的过程,时间较短,人数较少,机会均等,是一种小规模小范围短时间的实习活动,为较长时间的实习打基础。实习是一个深入认识岗位和企业的过程,时间较长,人数随机,针对企业的需求而设定岗位,具有一定的选拨性、竞争性,是实现“学徒——员工”的重要过程。见习期间,企业为学生每人配备一名“师傅”,师傅巧妙地将理论知识贯彻到实际操作当中,潜移默化地将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灌输给学徒。短期的见习结束后,学生返回学校再进行有针对性的“查遗补漏”,再进行实习。实习期间,校企双方均按照“学徒——员工”的标准进行引导,期间校企密切合作,实现资源的相互利用以及角色的充分转换。“现代学徒制”实习模式把重点放在实践上,通过“师傅”的手把手教学真正实现让学生掌握行业的最新技能的目标,而不是像传统教学一样只是给学生授予书本上的片面知识。只有通过“师傅”以亲身经历为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为其树立一面学习的旗帜,成为他们的道德榜样,真正让学生了解素质品德的重要性,只有这样将素质教育融入实际教学培训中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二)“双元育人”、“双重培养”,建设校企互聘共用的师资队伍,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机制
“现代学徒制”实习模式的关键一点还在于“双重培养”,其核心就是“双元育人”。一方面,通过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实习培育计划来实现“学徒——员工”的转换。校企签订合作协议,校方承担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企业通过“师徒”形式,依据培养方案进行岗位技能训练,双方教学内容相互穿插交融,真正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实施过程中,要完善双方的带头人、双方的导师、双方的挂职”等“双元育人”机制,建立健全双方教师的选拔、培养、考核、激励制度,形成校企互聘共用的管理机制。另一方面,在“双重培养”方面,实施现代学徒制导师的岗前培养制度和达标上岗制度,学校和企业导师通过“交互训练”授课的方式培养学徒,实现学生与学徒、教育与培训、考试与考核的“双重培养”模式。
(三)在实践中探索,不断改进,采用“多元参与”的考核评价方式
在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中职旅游专业应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按照学生为主体和市场需要的原则,进行专业设置和课程改革,完善教师、学生、企业之间的密切合作模式。学校和企业的深度合作还需要让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之间深度结合,教师按照企业的需要培养人才,学习任务和岗位任务相融通,让学生的职业能力以及专业能力得到拓展,创建企业型学校,学习型企业。
在考核评价方式上,一方面针对学生,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扩大小规模教学覆盖面,确保实施“一对一”师徒模式。在实习考试考核内容和方式上,由校企共同参与考评,采取平时考核与终期考核相结合,注重考察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探索非标准答案考试。另一方面针对双方师资队伍,建立健全绩效考核制度,评选并奖励优秀的企业导师,形成吸引人才、稳定队伍的激励机制。
五 结语
任何“学徒制”实习模式,只有“出师”才算是真正的成果。建立现代学徒制在中职旅游专业的实习模式中,更好地发挥了校企一体化育人的机制,更高效地培养了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解决当然旅游行业中人才匮乏,服务旅游行业,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行业就业体系互动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邓震江.巧借“现代学徒制”模式提高中职计算机专业实训教学质量[J].现代职业教育,2016(20):150-151.
[2]吴建雄.中职汽修专业实训指导中的现代学徒制模式探讨[J].现代职业教育,2017(02):3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8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