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基于“互联网 +”的教育反馈机制构建论文

发布时间:2019-12-12 14:16:4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教学反馈是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教学反馈不再单纯局限于传统教学和初级互联网教育的模式,还可以借助“互联网+”更加高效的进行。“互联网+”与教育的结合为教学反馈的改进提供了新的契机。本文从传统教学和初级互联网教育为切入点,对比分析出“互联网+”教育模式的优势。

关键词:教育;互联网+;教学反馈

本文引用格式:赵明雪,等.基于“互联网+”的教育反馈机制构建[J].教育现代化,2019,6(24):114-115,128.

一引言

       教学是一个由教师、学生、内容、教学手段四大要素构成的控制系统[1]。在这个系统中最重要的是教师和学生的双向沟通过程,但是在传统的课堂面授教育模式下,我们往往更加重视教师对学生进行的单项沟通,而忽略了学生对教师的反馈信息,这在高等教育中更加突出,与此同时,在初代互联网教育的教育模式下,这种教学过程中的双向沟通则被完全忽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不仅要推动互联网在教育中的使用,更在在教学反馈这一阶段,加强互联网和教育的结合,不断提高课堂利用率,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二教学反馈

        教学反馈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用以分析综合,从而指导教学活动的设计,达到改进教学的目的[2]。

\

 
(一)传统课堂面授教学模式下的教学反馈

         传统课堂面授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教材和课堂为中心的一种教育模式,课堂节奏完全由教师掌握,很大程度上依靠教师的教学能力。传统课堂面授的教学模式有有点,也有不足,尤其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其在教学反馈方面的不足愈发明显。

        以教师、教材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课堂面授的教学模式,在课堂内容的选取上,完全凭借教师的教学能力经验,尤其是在讲授知识重难点的时候,完全凭借教师以往的授课经验。但是,现在移动网络迅速发展,学生获取的知识多而杂,对于老师上课的讲授内容可能完全不感兴趣,老师再像以前一样根据以往的授课经验进行课堂教学,很容易造成课堂利用效率低,因此在课前统计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上课过程中,教师通常会在学习某个知识点后,对于大家掌握情况想有一个了解,来确认学生是否理解并能熟练应用这个知识点。并以此来确定接下来的教学内容。课上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很难会问每一个学生的掌握情况。

         课后反馈是教育反馈中占比最大的一种反馈方式,大多数的教师都会有留课后习题的习惯,他们也会把这种方式当成是对于学习成果的反馈过程。教师会通过对课后作业的检查、批改来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考试能够出的题的数量有限,不能包括所学的全部知识点,而且考试的偶然性太大,不确定因素也很多,虽然现在依然存在着中考、高考等考试形式。但是这种方式也正在改革。考试作弊等现象屡见不鲜,想要彻底消灭这种现象近期无法实现。

(二)初级互联网教育下的教学反馈

        初级互联网教育出现是在互联网普及后,学生对于更高质量的教学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该种教育模式不仅扩大了知识传播的范围,还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提供了可能性。初级互联网教育降低了学习成本,拓展了学生的眼界,对学生发展提高起到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初级互联网教育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就是MOOC。MOOC以其提供优质广阔的学习平台、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以及促进课程建设的数字化的优势吸引一大批高校纷纷加入,但其不健全待完善的管理机制、难以替代面对面的交流互动、缺乏科学有效的课程评价体系等劣势也使传统教学者难以接受[3]。

1.侧重知识的传播

        初级互联网教育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网课上,虽然这种教育模式有利于学生接受更好地教育,有些大学开设的课程属于一半线上教学-就是所谓的看网课,一半线下教学-进行课堂面授。但是不可避免的,有些学生因为没有了教师的监督和自我束缚,会选择一边放网课一边做自己的事。看网课只是为了完成教师交代的任务,并没有达到开展这项教学方式的最初目的。这是因为忽视了教育反馈这一环节。

2.软件过多,内容混杂

        每个针对在校大学生的学习类软件,都有自己的独特优势,每个教师各有所好,会选择不同的软件让学生使用,导致学生手机内软件过多,使原本为方便师生、提高信息利用效率的信息化手段在实际管理和运营中出现了过度倾向。我们在针对这些软件进行试用过程中,发现这其中有很多软件滥竽充数、粗制滥造,例如有针对性的投放各种广告或者僵尸化管理、容错率低,过错由学生承担,用户体验极度不加。慕课原本是为拓展学生视野、增长知识;但是由于这类软件的出现,导致学生对慕课等软件及其排斥,为了完成而完成,完全失去慕课的教育意义,线上教学效果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三)基于“互联网+教育”的教学反馈机制的实践创新

        基于“互联网+教育”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区别于初级互联网教育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不仅包括线上授课,还包括师生线上互动的教育模式,通过互联网和教育的有机结合,推动教育的发展。正如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所讲,“互联网+教育=智慧教育”,即互联网+的教育模式比起初代互联网来说更灵活,更加适合学生的需求。

       1.基于“互联网+教育”教学反馈机制的优势“互联网+教育”的教育模式是在充分尊重教育本质的基础上,通过利用互联网的新型科技思维和运行模式对教育的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所使用到的工具以及教学方法进行重塑革新[4]。“互联网+教育”在我国发展的时间不长,很多人对于“互联网+教育”有着理解上的误区,认为线上课程就是“互联网+教育”的最终形态[5]。其实不然,互联网+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和初级互联网教育在教学反馈方面的不足之处。互联网+教育最大的改进之处在于提高了课上的教学反馈,它为教学反馈提供了一种新的表现形式。以雨课堂为例,可以使学生的手机屏幕与教室前面的大屏幕同步展现教师的PPT,同时在课堂上进行随堂提问,然后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解答,提交答案后,系统会自动生成图表展现学生对该问题的掌握情况,以便进行课程内容讲解的调整。基于“互联网+教育”的教学反馈机制的构建可以在较大程度上改变上述现象,使得学生在互联网时代获取知识更加方便,减轻师生之间沟通的不畅,增进学习效果。

\

 
         处于信息爆炸时代,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获得各种信息知识,教师不能再像以前一样“一支粉笔走天下,一份PPT传多届”,不仅要实时掌握各种学术前沿动态,还要把握学生的兴趣爱好,认真备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讲授知识的目的。通过线上沟通,教师能够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精准把握教学重难点,达到教学效果。
在上公共课时,几百人坐在一间教室里教师并不能面面俱到地照顾到每一个同学,就会有一部分学生跟不上老师的思路开始玩手机。以雨课堂为例,教师可以通过问题设置回答的功能,实时掌握学生的上课情况,对一些难点进行重复讲解,尽量保证每一个学生不掉队。通过这种线上沟通方式极大地提高了课堂利用效率。

       在课后,教师可以及时跟进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对于学生不懂的问题可以及时解答,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于本门课程的掌握程度以及授课方式的喜好程度,动态调整授课进度以及不断改进授课方式,提高课堂的利用效率。在课后教师可以和同学们就某一问题进行讨论,不断地启发拓宽学生们思考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对于腼腆内向的学生,也可以在课后通过线上交流的方式掌握其学习情况,避免因不善于在多人面前表达而无法了解其具体情况。

       “互联网+课程”的独特性在于注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尊重用户学习体验,满足个人个性化的学习需求[6]。老师可以因材施教,避免因为市面上良莠不齐的学习类软件导致学生和教师的负担不断增加。积极推动“互联网+教育”的教学反馈机制的改进,让学生能够更加便捷的学习知识,降低学生的学习成本,不断缩小师生之间的鸿沟,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推进我国教育的发展,成为人才大国、人才强国。

三 结束语

         现阶段,随着我国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互联网与各个行业不断融合创新,国家积极推进基于“互联网+”的各种实践创新,并制定了行动指导意见,由此可见,基于“互联网+”进行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的创新是大势所趋。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高等教育方面和发达国家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应积极推动“互联网+教育”的实践创新。另外,随着互联网教育行业的不断规范,移动互联网的提速降费,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线上教育,“互联网+教育”将会得到一次跨越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蔚然.论教学系统中教学反馈的重要性[J].教育现代化,2017,4(47):226-227.
[2]张慧颖,李泽.基于“互联网+”的教学反馈模式优化的探索[J].职业技术,2018,17(07):40-43.
[3]韩烨丹,关紫薇,王紫嫣,等.大学生网络课程学习有效性及整改问题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4(29):92-94+98.
[4]张玉桃,王冬梅,李燕.“互联网+教育”模式发展探析[J].黑龙江科学,2017,8(19):166-169.
[5]曲亚囡,张弘毅,刘一祎.“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大学生学习模式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8(11):42-44.
[6]孙祎,王红娜,孙锦.浅谈“互联网+高等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国新通信,2018,20(11):20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889.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