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混凝土材料全英文教学面临的挑战与对策论文

发布时间:2019-12-12 13:50:2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混凝土材料涉及的知识面很广,开展全英文教学对教师与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实践动手能力与外语综合运用能力都提出了很高要求,采用全英文教学与国际化更加接轨,同时也能促进师生的共同进步。本文梳理了混凝土材料全英文教学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就讲义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和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混凝土材料;全英文教学;实践;挑战;建议

本文引用格式:吴凯,等.混凝土材料全英文教学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教育现代化,2019,6(24):104-105.

一引言

         全球化快速发展,人才在国家间流动日趋频繁,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日渐频繁,国际合作培养教育也越来越受学生们的青睐。随着我国科研实力的逐步提高,对学生们的英文文献阅读和撰写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已开展了多年的高等教育改革,而开展全英文专业课程教学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培养高精尖的国际化专业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1,2]。我校开展全英文教学已有多年的历史,近年来更是发展迅速,但其中凸显的问题也日益严峻。

         混凝土材料全英文课程是为土建类、建材类以及交通类等相关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其教学内容按形式可分为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而课程内容主要是围绕水泥、骨料、混凝土等相关的内容展开的,内容丰富,涉及知识广泛。并且混凝土的安全直接关系着建筑结构的安全,混凝土也与节能环保、高强高性能等相关[3]。全英文教学模式与我们传统的中文授课模式有所不同,主要体现在语言上的不同,因而全英文教学课程的开展存在着一定的教学难度和学习难度,但因其新颖性,也让学生们热情大涨。全英文教学课程的开展可以提高学生对混凝土专业课程的英文学习,熟悉相关的专业词汇表达,同时,对提高学生阅读专业英文文献的兴趣,克服心理上对英语难的恐惧都有很大的益处。这样一门综合性较高的专业课程,需要授课教师和学生密切的配合,对于授课教师的英语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且也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进,学习融合西方的先进教学模式,探索适合我们的教育模式是十分重要的。同时对于如何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也需要授课教师的不断努力。并且,混凝土材料全英文教材的编写也是刻不容缓的[4]。但在我们研究并实践的基础上,发现通过对这些教学问题进行重视并改进教学方法,可以取得一定的教学进步。

\

 
二混凝土材料课程全英文教学正面临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存在详略不当


        全英文教学最根本的目标是为了使学生们通过全英文课程学习,能够提高对混凝土材料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自主学习、积极思考、主动探索、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全英文课程的学习,可以提高他们阅读专业英文文献的兴趣,积极学习相关领域的国际研究前沿。同时,也可以提高他们的专业英文表达能力和英语写作能力。但是因为英文授课的难度,学生在课堂接受也存在着一定难度,但是可以通过混凝土课程全英文教学能够得到提高。但是,授课教师有时更强调专业词汇的学习,口语的表达和听力的训练,反而忽略了课程知识学习的连贯性,把混凝土全英文教学仅仅定位在提高学生的专业外语能力上,从而使混凝土课程专业知识的教学变成了专业外语的教学[6]。同时,也因为过分看重课堂的学习,老师注重专业英语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课后的阅读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因为教师缺乏相关的经验,使得全英文教学授课内容的详略不当,导致整个课程计划很混乱,重要知识点反而没有讲授完全和到位。这恰也是全英文教学最严峻的问题所在。

(二)全英文教材建设周期长

         由于国内外教育体系的不同,并且国内大多数课程都是以中文授课的。此外,国内外工业技术的发展状况也有所不同,直接引用原版教材也不一定合理,但是可以作为课外的扩展阅读材料。然而编写合适的讲义却也存在诸多困难,例如耗时长、见效慢。如今针对混凝土材料全英文教学的专用教材十分稀少[7]。

        上课时讲授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学生要学到知识应该要有足够的阅读量才行,因而也需要合适的教材和课外阅读材料供他们选读[8]。所以教材的编写显得格外重要,英文教材既要注重和其他中文教学基础课程的衔接,根据国内的工业技术发展情况进行编写,更要引用国外专业文献和最新技术进展,做到及时更新,保证前沿等特点。

(三)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

         学生的生源不同,每人的英语水平也不尽相同,甚至英语的听说水平有较大差异,而这也是影响全英文授课效果的关键因素。每位同学的学习方法和自主学习态度、以及花费的时间也不尽相同,这些都影响着混凝土全英文课程的教学效果。但如何克服这些影响因素,使教学结果达到预期的目标,是需要授课教师和学生的共同配合。

(四)实验课的不足和考试的难度不好把握

         混凝土由于其材料的特殊性,导致其理论知识复杂且丰富,并且没有一套完整的理论能说明混凝土的所有性质,因而对于混凝土的学习和研究都要不断进行,同时也要不断做试验。混凝土全英文课程中也必然要包含实验课程。而在实验课程中,更多的是关于操作的口语表达,口头交流多于文字展示交流,这也是该课程的难度所在。
考试的难度也是很难把握的,学生的英文作答能力也是值得考究的,因而考试题的出题形式也应该提前考虑好,同样,习题的形式也是类似的。

三提高混凝土课程全英文教学质量的对策

(一)制定教学大纲和编写专用教材


         备课组老师可以根据课程教学大纲和专用的全英文教材进行备课,包括制定课程的教学进步和具体教学内容,再根据情况做好教学课件和准备习题来备课。教学应该达到熟练的程度,并且做到教学详略得当,在授课中抓住重点,能循循善诱,引导学生思考,积极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参与到课程的讨论中。全英文课程教学不能变成专业英语课,主次得有序,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技能的掌握,以英语的思维去阅读、去思考,一定有另一番收获。

(二)教学方法改革

         本科教育改革方面的尝试已开展多年,研究生教育改革也正方兴未艾,深化教育改革是提高课程效率的重要举措。在课堂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中心”,积极引导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进行自主学习,逐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10]。授课老师可注重研究方法的分析,引导学生思考研究的方法和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探索新知识、新方法的能力。同时,也鼓励在课堂设立讨论,课堂积极讨论发言,各抒己见。可以设立讨论小组,就某一个具体的话题进行讨论,并合作完成汇报,展示团队的智慧和合作能力,也锻炼学生的表达思考能力。同时也鼓励学生多阅读,多思考,学会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进而去解决问题。

\

 
(三)提高学生的全英语专业课的学习主动性

        对于专业课程,尤其是在全英文授课条件下,教师应一改的“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将课堂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学生们能充分地参与到课堂中来,跟着老师的节奏学习知识,积极发言讨论,认真思考和探索。

      课堂中,课件应该生动,多以图片说明,辅以文字,生动的课堂当以授课教师开始调动学生的情绪。在课堂上也可以适当的夸奖学生,鼓励他们,多读英文文献,了解国际前沿,学习先进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同时,也鼓励学生走出去看看,出国交流深造,与国际接轨。

四结束语

         混凝土课程因其材料的复杂性,当前没有一套完整的理论能对混凝土的性能和性质进行完整的说明和预测。混凝土也是研究范围最广的建筑材料,积极学习国际前沿研究,把握混凝土材料的发展动态是当前科研工作者的基本要求。而混凝土课程的全英文教学正是基于这个目标下而出现的新课程,若能改善当前的课程讲义和专用教材,通过师生共同一致的努力,在授课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必定会让混凝土课程全英文教学达到理想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杨平.工科院校专业基础课全英文教学示范课程建设的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16,(06):116-120.
[2]杨洪,郭玲香,刘松琴,林保平.有机化学全英文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8(S1):172-174.
[3]郭树荣.土木工程材料混凝土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学研究,2015,(30):108-109.
[4]谷任,全英文教学现状与“以学生为本”教学方法探索——以《财务管理》全英文课程为例[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01):77-82.
[5]马吉平.专业课全英文教学探讨[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31(03):120-122.
[6]李文娟.专业课全英文教学面临的问题与建议[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08):349-359.
[7]寇珏,孙体昌,孙春宝.工科类本科生课程全英文教学实践[J].专业课程建设,2016,(02):63-64.
[8]陈坚,张亚梅.本科材料学专业基础课全英文教学的探索与思考——以材料热力学为例[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5(S1):155-157.
[9]徐巍华.工学研究生课程的全英文教学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3,35(02):1-2+32.
[10]吴萍萍,白鹏,阎子峰.医学生为中心的研究生专业课程全英文教学[J].2016,37(08):67-6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88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