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构建 IT 类专业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论文

发布时间:2019-12-12 10:51:43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针对现有普通地方高校毕业学生找不到合适工作岗位、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过时、实践技能差等问题,提出建立IT类专业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采用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行业标准和通用标准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并对课程体系进行修订,形成以“提出问题,主动思考,系统学习,实践体验,素质养成”为核心的IT类专业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培养模式。

关键词:IT类;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培养模式

本文引用格式:魏连锁,等.构建IT类专业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9,6(24):6-8,16.

        近年来,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创建、改革与创新等方面做了大量的深入探索和研究,也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大量相关学者、专家也对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改革与创新的基本内容、主要原则、必要性、意义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提出了许多人才培养模式,可供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普通高等院校参考[1-4]。主要分为:(1)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其中包括:“跨专业间”的复合模式;“宽口径厚基础的专业”复合模式;“学科交叉”复合模式。(2)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5-7]。其中包括:“校际合作”培养模式;“专业文凭+国
际职业资格证书”培养模式。(3)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其中包括:“校企业合作”培养模式;“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的模式;“双层递进”培养模式;“双导师制”培养模式[8-9]。但是从以上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改革中,未充分考虑普通地方高校的校情、地域等实际情况,并未从可行性、前瞻性、创新性等方面进行论证,来确定具有符合社会需要和区域经济特点的,具有专业和学校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本文以IT类专业为研究对象,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按照产教融合联合培养的模式,加强实践、实训基地建设;结合行业标准和通用标准“OBE工程教育认证”人才培养,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积极研究和探索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培养模式。

\

 
一构建IT类专业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培养体系

          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点在于从项目任务驱动问题入手,构建“IT项目问题”集,通过系统的人才培养分析与探索,将项目问题与人才培养相关联,从“项目系统思维、项目工程应用能力和IT职业人格品质”的培育出发,分解到人才培养的各个阶段。成果依托IT类精品课和重点建设为核心课程群,深入的校企合作协同、虚拟与工程结合的实践平台,构建了由“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课程体系、工程实践、质量评价”为要素的人才培养体系,实施了“课程模块化、教学情景化、素质综合化、能力工程化、实训平台化、监控常态化”的教学过程,最终形成了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培养体系(见图1)。

\

二 在工程能力的基础上,构建多元化的创新实践教学平台

        以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加强实践和创新环节,努力创建“专业基础能力”与“个性化能力”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实用的教学体系,包括校内学生学术活动平台、校外专业实践基地平台、企业实践教学平台和国家级实践教学基地(见图2),建立诸如“校政协作型”、“校企合作型”等16个长期的校外实践基地。由学生自主创设的“ACM程序设计大赛模拟仿真平台”、“移动开发兴趣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电子设计大赛”等学术活动已连续举办10届。各种创新实践教学平台极大的推进了课堂与岗位、理论与实践的无缝衔接。

\
 

三 工程素质贯穿IT类专业校企协同人才培养全过程

         在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进行仔细分析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和实践环节,如专业基础实验、专业技能实验、工程实践、创新研究性实验,创建了贯穿普通高校四年的IT类专业教育理论体系,同时在理论课教学实践中应用工程观点,突出相关技术人才的工程素质教育,产生一种工程素质贯穿始终的工程教育模式,让学生一接触专业便感受到强烈的工程教育氛围,随着学习的逐步推进,潜移默化地铸造项目工程师之魂。如图3所示。

四 建立IT人才培养质量多主体校企协同质量保障体系

         建立人才培养质量内部和外部评价体系,其中内部评价体系包括学校内部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全面发展评价机制,外部评价体系包括企业和政府评价机制。专业认证背景下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运行机制(见图4),内外部评价体系中的各个子系统相互作用、制约并协同运作让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逐渐变成一个集自我监测、自我调控、自我检验和自我完善功能于一体的全面质量管理系统。同时在对学生评价的过程中应将“输入、过程、输出”整合起来进行系统全面评价,尤其是在对校、企、政协同培养的过程加大行、企业的评价权重,对成立多方校企合作协同人才培养的长期机制更加有效。

\

\
 

        本文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采用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修订人才培养目标,整合课程体系,形成以“提出问题,主动思考,系统学习,实践体验,素质养成”为核心的IT类专业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培养模式;构建多方合作协同育人的企业实践教学平台,充实完善了IT项目驱动问题集,探索企业人才需求问题引发的人才培养各要素关系,将解决方案与问题整合到人才培养全过程中;教学中以“问题”为起点,设计“问题”引导“主动思考”,针对“问题”启发“系统学习”,解决“问题”经历“实践体验”,“素质养成”满足现代IT企业用人需求,实现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王丹中,赵佩华.产教融合视阈下高职院校协同育人机制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14(21):47-49.
[2]金祥雷,赵继.推进高校与科研院所合作构建科教协同育人平台[J].中国大学教学,2013(5):23-24.
[3]米银俊,许泽浩.协同育人推进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15(11):30-32.
[4]新工科建设指南(“北京指南”)[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4):20-21.
[5]董博,袁立敏,盖海红,等.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研究与实践——以动漫人才培养为例[J].科技经济导刊,2016(29):173.
[6]吴爱华,侯永峰,杨秋波,等.加快发展和建设新工科主动适应和引领新经济[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1):1-9.
[7]王巨宏,刘婷婷,马东嫄,等.构建新经济下政产学研融合工程教育新生态[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3):27-30.
[8]李拓宇等.我国工科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机制探析——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根访谈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4):5-8.
[9] 陆国栋等.我国工科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机制与路径探讨——中国工程院杨华勇院士访谈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2):1-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858.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