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品德反映了一个人的社会特性,个体的道德品质是个性中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核心部分。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学术组织,它的立身之本就在于立德树人,将外在的社会规范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内在需要。而品德的结构要素决定了要提升德育实效性,必须营造适合的环境,个人、高校、家庭、社会四维互动德育网络的构建为德育工作开展提供了环境支持,所以构建有效的德育网络就成为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四维互动;德育网络;构建
本文引用格式:王雁茹.个人、高校、家庭、社会四维互动德育网络的构建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21):233-235,238.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Four-dimensional Interactive Moral Education Network for Individuals,Universities,Family and Society
WANG Yan-ru
(Ningbo College of Education,Zhejiang Ningbo)
Abstract:Morality reflects a person’s social characteristics.The individual’s moral quality is the core part of personality with moral evaluation.As an academic organization that trains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of socialist undertakings,the foundation of its foundation lies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external social norms and requirements of the individual.The structural elements of morality determine that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moral education,we must create a suitable environment.The construction of four-dimensional interactive moral education network for individuals,colleges,families and society provides environmental suppor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oral education,therefore,the construction of an effective moral education network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means to achieve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moral education.
Key words:Four-dimensional interaction;Moral education network;Construction
一构建个人、高校、家庭、社会四维互动德育网络的意义
党的十八大为教育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即“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高校的立身之本就在于立德树人。教育部在2014年出台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指出“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了要加快形成家庭教育社会支持网络。国家领导人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要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2017年9月起新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也鼓励大学生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1]。
因此,个人、高校、家庭、社会四维互动德育网络的构建有利于高等教育领域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贯彻落实,有利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文化自信[2]。
二个人、高校、家庭、社会四维互动德育网络的涵义、结构与特点
(一)四维互动德育网络结构的涵义
扈中平在《现代教育理论》中把德育定义为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个体的需要以及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影响或有意无意地对其进行陶冶和感染,进而通过受教育者主动的交往与互动、内化和外化,使其养成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3]。“互”指相互、交互,“动”指运动、动态。“互动”指一切事物、现象的各要素、各环节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运动、相互制约。互动是一种普遍的自然社会现象,个人、高校、家庭、社会四维互动德育网络是进行高校道德教育的一种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德育组织体系。具体来讲,就是个人、学校、家庭、社会四种教育力量有机结合,协同互动,优化网络中的各种关系,使各要素加强协作,形成有机联系和运作的德育网络体系。在德育网络中,德育的目的、内容、方式成为德育网络各要素互动的载体,个人成为网络各要素互动的前提与基础,家庭、高校、社会三方之间协同合作,建立目标一致的四维一体德育网络体系,形成德育合力,真正促进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与思想品德的发展提高[4]。
(二)四维互动德育网络各组成因素的作用
1.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四维互动德育网络中起决定性作用大学生都已基本步入成年,他们身心发展基本成熟稳定,这个阶段也是个体道德品质发展的成熟期。人的身心发展受遗传、环境、教育、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制约,其中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制约一个人发展的根本因素,因此学校、家庭、社会起作用的中介环节是人的主观能动性[5]。大学生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制约了思维网络中其它要素起作用的程度。德育只有成为人理解人的教育的时候才能是学生内在认可的,而人理解人必须通过人与人交往来实现,最后,德育还要经由个体的自我意识建构才得以凝聚形成一个人的德性。
2.高校德育在四维互动德育网络中起主导作用高校作为学校生活的主要场所,可以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安排一系列德育课程与活动,通过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合力塑造,学校能够有效地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德育思想传达给学生,在整个德育网络中起到主导作用[6]。
3.家庭德育在四维互动德育网络中起基础性作用家庭是学生受教育的源头,父母与子女天然的情感纽带决定了他们在学生思想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父母的言行举止、为人处世之道、父母所秉持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都会在子女心中留下深刻烙印,并成为子女日后效仿的对象,因此有效德育需要充分发挥家长的积极作用,形成德育合力,提升德育实效。
4.社会德育是个人、高校、家庭德育的补充与延伸陶行知的教育观强调“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不管是学校、家庭、还是个人都是构成社会母体的细胞,也是社会的缩影。为社会服务一直以来是高校的一大职能,学生要走出校园、走入社会,参与社会活动来实现自身价值,因此,社会环境会成为学生德育成效的一个重要影响源[7]。
5.个人、高校、家庭、社会德育四维一体互为补充、互动合作高校、家庭、社会作为对个体实施道德教育的影响源,这三者起作用的效果作为因变量会直接受个体本人的主观能动性这一自变量的影响。而高校、家庭、社会这三者在实施德育影响时各有特点与优势,因此只有高校德育、家庭德育、社会德育三者有机协同、有效互动,形成有机的德育网络,发挥德育合力才能最大程度提升德育实效。
(三)四维互动德育网络的特点
1.系统开放性。个人作为社会人,其道德的形成及发展要受社会各因素的影响,高校、家庭、社会作为个人成长的三个重要外在影响因子,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作为其自身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这四者之间的开放、互通、互动是德育网络的每一部分发挥作用的前提。
2.整体协调性。德育的完整结构包括道德知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四个方面,学生品德的发展是这四个方面整体协调的结果。
3.主体互动性。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是教的主体,受教育者是学的主体。在学生德育的形成与发展中,学校的教师、管理者、家庭的家长、社会中的各类社会成员都承担着教育者的角色,是教育活动的主体;而学生自己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充分发挥教育者主体与学生主体的积极性、能动性与创造性,对推动学生品德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三 个人、高校、家庭、社会四维互动德育网络构建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本质及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
马克思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他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他的发展受制于环境,也会反作用于环境,所以对人的理解只有放在社会系统中、放在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中才会更符合对人的本质的理解。而且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的,他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个人、高校、家庭、社会四维互动德育网络从四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入手来探讨德育网络体系的构建更能体现事物的本质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也使德育工作的开展更有实效。
(二)心理学关于人的认知发展的理论
皮亚杰在发生认识论中指出人的品德发展是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主体通过同化和顺应的过程获得平衡不断自我建构的过程,科尔伯格认为学生的道德发展有其自身内在的规律,学生对教师传授的道德观念并不会全盘接受,而是有一个自己的过滤、选择、整理、吸收的过程,只有自愿纳入到他的道德认知结构内才算是接受老师的道德观念。四维德育网络的构建调动了网络中每一个成员的主体性,让学生将家庭、学校、社会的影响因素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从而做到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统一。
四 个人、高校、家庭、社会四维互动德育网络的体系构建
(一)四维互动德育网络的目标
德育主要解决的是受教育者的发展方向问题,所以德育会直接反映时代的特点和社会的要求。现代教育学的开创人斯普朗格认为“善”应当作为全人格、全人生价值升华出来的总体价值,这种“善”只有通过教育的力量才能获得。无德育的教育是脱离了目的的手段,德育目标的制订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并根据一定社会对其公民的基本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特点,还会受到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的教育价值观的影响。所以四维互动德育网络的构建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德育氛围、有利于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有利于四方德育合力的形成。
(二)四维互动德育网络的组织体系
德育网络是政府、家庭、社会、学校等组织在学校德育教育中日益结成的的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不断协调的网络体系。个人、学校、家庭、社会四维互动德育网络的组织体系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为基础,学校、家庭、社会作为影响个体品德形成的因素,他们之间以单独的或整合的力量对个体品德、群体道德的形塑起影响作用。个人与高校的互动通过思政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学生社团等渠道渗透德育思想,家庭与学校的互动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志愿者、家校通等手段保持密切沟通与合作,学校与社会的互动通过实习单位、志愿者服务、社区服务等方式让学生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不断强化公民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四维互动德育网络的运行机制
1.个人与高校、家庭、社会的互动机制
大学生作为身心发展相对比较成熟的个体在大学生涯中要主动与家庭、学校、社会相关组织的成员进行沟通、交流,及时将自己的思想动态与教师、辅导员、家长、实习指导教师等人员分享倾诉,让自己真正成为四维互动德育网络的中心,让四维互动德育网络的协同性与互动性充分体现。个人要能积极主动承担起学校、家庭、社会各个组织的职责,在各个组织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2.高校与个人、家庭、社会的互动机制
高校作为德育网络中学生德育工作开展的主导成员,应创设各种条件建立互动的德育网络,如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建立家长信箱、家长论坛、家长公告等栏目,也可以鼓励辅导员通过微信群、QQ群等与家长及时沟通学生在每一个阶段的动态,让家长对自己孩子的表现做到心中有数,及时参与到子女思想教育中来。学校还应该为学生创造多样的机会走入社会去体验道德、践行道德、重新反思道德,如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去社区机构献爱心、帮学生联系实习实践单位等手段来加强学生在社会活动中不断学习、不断反思。
3.家庭与个人、高校、社会的互动机制
家长是学校德育工作开展中宝贵的教育资源,因为有跟子女的感情基础所以在德育工作中有其自身得天独厚的优势,家长群体具有以下特点:数量庞大、涵盖职业广泛、一定的年龄跨度、丰富的社会阅历,其中不乏一些文化层次高、专业技能精湛的教育专家,学校可以邀请这些家长群体做学生的心灵导师、家长志愿者等,通过学校统一组织协调,让有意向的家长有计划、有组织地参与到学生职业生涯辅导、心理疏导、实习就业调适等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中,让家长对学生的指导由被动变为主动,通过家长参与学生德育活动不仅有效地解决了学校德育师资不足的问题,而且也使家长的资源得到充分地利用,实现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及社会教育的有机协调。家长根据自身经历与自身经验可以针对学生的问题给予建设性意见,通过三向互动,家长对学生发展、成长发挥了积极正向的导向作用,也对学校教育增进了解、从而给予更多的理解和支持[8]。
4.社会与个人、高校、家庭的互动机制
大学阶段应为学生走入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根据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观点,社会即学校,学生的成长必然会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因此社会各有关部门如社区、实习基地等要充分吸收大学生的力量加入组织,让学生把自己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转化为实践中的道德行为,也为社会风气的不断优化做出贡献。社会相应部门可以开展家长培训,转变家长观念,为家长做好子女教育工作,家长与学校的合作打好基础[9,10]。
参考文献
[1]扈中平.现代教育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93.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8.
[3]李杜鹃.中学全员德育网络体系的构建策略[J].甘肃教育,2018(01):33.
[4]曹三月.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立体网络的构建[J].西部素质教育,2017,3(17):31-32.
[5]王颖.高校网络德育模式构建探析[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6(02):25-26.
[6]马小芳.凝心聚力构建立体化育人网络——福建省古田县德育工作综述[J].中国德育,2017(11):57-60.
[7]贾昆.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德育网络的构建[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7,31(01):112-113.
[8]李宏芳.高职院校开展家校德育协同创新基本策略探讨[J]职教论坛,2015(29):3.
[9]陈志丹.网络互动社区德育虚拟实践机制的研究与构建[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21(02):26-28+54.
[10]彭谦.构建高职学生网络素养与德育契合培育的模式研究[J].职业技术,2018,17(03):9-1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8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