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论语》中关于教育方面对当今社会有着不可估量的启发和价值,本文从《论语》中的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学习惯和教学方式四方面,来探讨其对中华民族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其中英译部分大多是笔者自己的尝试,旨在有效的激发英语教学与中华民族文化教育相结合,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扩展视野。
关键词:《论语》;教育;典籍英译
本文引用格式:王珍妮.《论语》与教育[J].教育现代化,2019,6(20):92-93.
一 教育理念
(一)子曰:“君子不器”
The Master said,“A man of virtue should not confine himself just as a vessel.”此句虽然只有寥寥四言,却涵义深刻隽永,夫子早在3000多年前就告诉我们,应该博学,广泛去汲取丰富的知识,比如关于高中文理分科的问题,不乏会有学生抱怨的声音[1],而“君子不器”也许是对这个现象最好的解释和答案。
(二)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The Master remarked,“Learning without reflecting will lead to confusion,on the contrary,reflecting without learning will result in peril.”词句辩证和清晰得论述了学与思的关系,“学而不思则罔”体现在两方面:第一,如果尽信书,学习只是填鸭式的灌输,那么学习一定会不深刻,也是今天学明天忘;第二,只信书本里的知识,不对其加以思考和分析,那么就不可能更好得去实践,更不用提服务于社会。而“思而不学则殆”也是不能提倡的,很聪明很智慧的一群人,只思考,却没有用正确的知识引导自己,很可能会走向歧途[2]。
(三)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Duke Ai of Lu asked,“Among your disciples,who is the most diligent?”Confucius then answered,“It is Yan Hui!He never vent his anger on others,nor did he made the same mistake twice!Unfortunately,he died young…Since then,I have never heard anyone else that is more keen on learning than Yan Hui.”在绝大数人眼中,“好学”多指喜好文化知识,用功读书,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的人等,可是孔子眼中的好学,却是“别有一番风味”。他用“不迁怒,不贰过”形容颜回的好学,可见,原来在孔子的心里,好学是这样美好的品质,就像一句话说得很犀利:难道小学学历就是小学文化吗?梁启超曾经对孔子的“好学”精神也总结道:“孔子所言的学问,是‘屡空’,是‘克己复礼,’是‘心斋’,是‘不改其乐’,是‘不迁怒不贰过’等等,都与读书无关。若说学生只是读书,难道颜回去世,那其余三千弟子都是束手不观的人吗?孔子自己也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难道夫子在十五岁之前,连读书这点志趣都没有吗?”(梁启超,2016)可见,孔子指的好学,不是只靠读书,而是要完善自己的品德,要从内发方面锻炼自己。
二 教育内容
(一)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一起来看肖湘武老师的英译:Included in the Master’s teachings are classics,virtue cultivation,loyalty and trustworthiness.短短四字,却涵盖了孔子教育内容的精华,内外结合,既要注重学习古籍文献知识,也要提高自己的内在修养。可见,孔子那时的教育内容依然对当今社会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内外兼修的品德是值得千秋万代学习的。
(二)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The Master said,“Intent on Tao,persist in virtue,rely on benevolence,delight in six arts.”前三者是内在的修养,而“艺”又是需要外在学习的功课了,此处指的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可见,孔子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难怪他说“君子不器”。
三 教学习惯
(一)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The Master said,“Commit knowledge to memory quietly,hunger for knowledge tirelessly,impart knowledge indefatigably,are those difficult for me to accomplish?”此句对教师,对学生都是一种激励和奋斗的目标。作为教师,要时常扪心自问,真正做到诲人不倦了吗?还是照本宣科,没有对新知识的渴求?作为学生,是为了应付家长和老师吗?真正做到对知识孜孜不倦的汲取了吗?
(二)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来欣赏肖老师的译文。The Master remarked,“I have never refused to instruct anyone who offered me ten strips of dried meat as a present.”此译文的亮点在“present”一词,也许有人会疑惑,孔子教学生,难道还要索要礼物不成?那“有教无类”如何解释?“有教无类”和“自行束修”难道不矛盾吗?很多人误会这句话的涵义了,孔子他老人家是想表达,人与人之间,这里指师生之间,长辈和晚辈之间,要有起码的互相尊重,按当今社会理解,逢年过节,或是新学期新气象,给老师发个祝福短信,送束鲜花贺卡等略表对师长的敬意和祝福,不亦乐乎?
(三)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愤”原指愤怒,气愤,这里引申为“苦思冥想却没有答案”,“悱”这里指欲说话,却不知如何表达或从何说起。英译是,The Master stated,“I don’t enlighten those who are not willing to rack their brains,nor inspire those who are not anxious to express themselves.Similarly,I will not instruct those who don’t have the ability of drawing inferences.”
现在我们经常提倡的“举一反三”就是出自词句,对知识,一定要融会贯通,灵活运用,那有人又该问了,“诲人不倦”和“不愤不启”不是相矛盾吗,其实孔子是想培养学生勤动脑的好习惯,而不是对书本照抄,没有自己的见解,这和柏拉图所言的“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是异曲同工的,现在经常提倡的创新精神,其实也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诠释[3]。
四 教学方式
(一)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Zengzi said,“A man of virtue meets friends on account of literature,cultivate the virtue with the help of friendship.”《论语》中,总是把外在的文和内在的仁结合在一起,他们总是相辅相成的,《礼记》中提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和此文如出同辙,学习有时候需要“默而识之”,但是并不意味着就不需要朋友的帮助,学习不能闭门造车,学习是为了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从而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帮助他人。当然,这里的“以文会友”,我们亦可以引申为精神伴侣,如我们拜读和学习三千年的古籍文献,难道孔子、老子、庄子等先哲不也是我们的亦师亦友吗。
(二)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孔子是启发式的教育,经常抛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而非直接给出答案和定义,这句话,孔子是在建议弟子们多学习和诵读《诗》,但是不直接下命令,而是以循循善诱的方式,鼓励和引导弟子们去学习。就像如果你想让一群人制造轮船,不要发号施令,而是要告诉他们大海的辽阔。这非常值得当代教师们借鉴,就像布置作业,为什么很多同学会把作业当作负担?各种抄袭,应付差事。这时就需要老师们的智慧了,有些学生不喜欢背诵诗词,难道不可以借鉴孔子这句话来引导和激励学生吗?为何《诗》可以兴?当读到诗中有画的句子时,难道不能激发灵感吗?为何《诗》可以观?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取之于生活,通过读《诗》,可以了解社会的变迁,黎民百姓的生活百态;为何《诗》可以群亦可以怨?《幽梦影》有言:“上云须酌豪友,端午须酌丽友,七夕须酌韵友,中秋须酌淡友,重九须酌逸友。”不同的佳节,与不同的佳友聚会聊天,如果这时可以吟诗作文,岂不快哉!
(三)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词句既表现了孔子虚怀若谷的品质,且体现了他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和中庸思想。“无知也”不是没有知识,这只是他的自谦,孔子只是注重对学生思维方式的训练,他不提供所谓的标准答案,当然也没有标准答案,对于同一个问题,根据学生不同的境遇和资质,他会抛出不同的看法,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等等教学方式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叩其两端而竭焉”,教会学生自己去分析事情的两端,自己去体悟事情的利弊两面,然后自己去做抉择,这不仅体现了孔子对学生思维逻辑的训练,也反映了他对学生的尊重。The Master said,“Am I knowledgeable?Not at all.If a rustic person asks me a question,I have no definite answer but analysis the pros and cons of it.”
参考文献
[1]梁启超.孔子与儒家哲学[M].中华书局,2016.
[2]张潮,林语堂.林语堂英译精品:幽梦影[M].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3]肖湘武.论语:青少年解读本:汉英对照[M].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8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