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高校本科转专业现状分析 ——基于四川大学化学工程学院 2018 年转专业情况分析论文

发布时间:2019-12-11 15:04:1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近年来,为了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质和特长,充分利用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多学科的优势,激发学生刻苦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多学科交叉的创新创业人才,各综合性高校都给学生提供了进校后的转专业的机会。转专业对我院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通过对转专业现状的分析,希望对我院在转专业过程中能留住学生并吸引更多的优秀学生来我院学习。

关键词:转专业;分析;化工;高校

本文引用格式:杨婕等.高校本科转专业现状分析——基于四川大学化学工程学院2018年转专业情况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9,6(22):185-188.

一背景

(一)政策


        四川大学从2012年开始,经学校同意,将转专业政策放开试点,于2017年8月,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教育部令第141号)和《四川大学本科生学籍管理规定》(川大教[2017]126号),结合我校实际,学校修订了《四川大学本科生转专业实施细则》。新旧转专业细则最大的变化就是2012年之前,学生转出设有学分绩点及转出比例的限制,而2012年及以后取消了这个限制,学校鼓励学院尽可能满足学生的专业兴趣需求。除此之外,在学籍管理方面,2012年之前是由学生到学籍部门办理学籍异动手续,而在2012年及以后是学校统一办理学籍异动手续。政策对比如下:

\

 
1.转专业条件与原则

     2012年之前:

        (一)申请转专业的学生原则上为大一和大二学生。学生在校期间只能办理一次转专业,获准转专业的学生原则上不得放弃转专业资格,也不得再次申请转专业;

       (二)勤奋学习,成绩优良,所修必修课程平均学分绩点达到3.0(转入冷门专业或国家建设重点急需专业可适当降低对平均学分绩点的要求),且每学期所修课程学分数平均达到20学分以上者;

        (三)学院转出和转入学生的比例根据自身情况不得超过该专业上年度招生人数的10%;部分教学资源缺乏的学院转入学生的比例不得超过该专业上年度招生人数的5%;转入医学专业、基地班的学生人数应严格限制;

(四)符合国家制定的其他转专业规定者。

      2012年之后:

      (一)申请转专业的学生原则上为大一和大二学生,且每次申请转专业只能填报一个志愿,获准转专业的学生不得放弃转专业资格,学生在校期间只能转一次专业;

      (二)转专业工作严格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学生和学院双向选择,学院择优录取;

       (三)学校对申请转出原专业或专业大类的学生不设学分绩点和转出人数比例限制。学校鼓励学院尽可能满足学生的专业兴趣需求,更多地接收转专业学生。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对接收转专业学生人数较多的学院予以专业建设经费支持。

2.不允许转专业的条件

2012年之前:

      (一)定向生、委培生和国防生;

      (二)正在休学或保留学籍的学生;

      (三)应予退学的学生;
 
      (四)在校期间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不认真的学生;

       (五)在校期间受过记过及以上处分的学生。

2012年之后:

     (一)定向生、委培生;

     (二)正在休学或保留学籍的学生;

     (三)处分未予解除的学生;

     (四)其它不符合国家或学校相关政策规定的学生。

3.特殊情况的相应规定

2012年之前:

     (一)经学校认可,学生确有专长,转专业更能发挥其专长者;

     (二)学生入学后发现某种疾病或生理缺陷,经学校指定的医疗单位检查证明,不能在原专业学习,但尚能在本校其它专业学习者;

      (三)经学校认可,学生确有某种特殊困难,不转专业无法继续学习者。

2012年之后:

     (一)艺术类专业的学生不能申请转入非艺术类专业;

     (二)外国语中学推荐保送录取的学生不能申请转入非外国语言类专业;

     (三)有以下特殊原因,由学校转专业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决定后指定进入相应专业学习:

      1.学生入学后发现某种疾病或生理缺陷,经学校指定的医疗单位诊断,确实不宜在原专业完成学业,但尚能在本校其它专业完成学业者;

      2.经学校认定,学生确有某种特殊困难,不转专业无法继续完成学业者;

      3.学生确有专长,转专业更能发挥其专长者。

     (四)具有创新创业强烈意愿并具备一定基础和潜质的学生,经学校认定,可以转入相关专业学习;

      (五)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含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退役后复学的学生,经本人申请,学校审批同意,可转入相关专业学习;

       (六)学校根据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调整专业时,可以将在读学生转到其他相关专业就读;

       (七)参加学校各类创新班、交叉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国际交流合作项目等学生的转专业办法由相关部门自行制定和实施,教务处负责审批备案。

4.转专业工作程序

2012年之前:

       (一)上报计划。每学年的春季学期第8周前,各学院根据本学院本科人才培养的要求及教学资源条件,提出接收转专业学生的计划数,并上报教务处;

       (二)学生申请。学生于春季学期第9-10周提出转专业申请。填写《四川大学本科学生转专业申请表》后交所在学院教务办公室。学生的学习表现由学院学生工作部门认定,分管学生的副书记签字,经所在学院教学院长审批同意后,由学生将转专业申请表交拟转入学院教务办公室;

      (三)学院考核。在每学年春季学期第11周,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考核,并将考核安排报教务处备案。转入学院教务老师将拟转入学生的名单和转专业申请表送教务处审批;

        (四)学校审批。每学年春季学期第12周,学校对学院提交的转专业学生名单进行审批,教务处公布审批的各院转专业学生名单。同时由转入学院教务老师通知学生在第13周前到有关部门办理学籍异动手续。

2012年之后:

        (一)学校统一组织的转专业工作安排在每学年春季学期进行;

        (二)学校转专业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国家及学校相关文件规定,结合学校人才培养实际,制订当年的转专业方案并向全校公布;

       (三)各学院按学校转专业通知要求,根据本学院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及教学资源等条件,制订学院转专业工作实施方案。;

       (四)学生根据学院公布的接收条件,结合自身情况和专业兴趣,在规定时间内向申请转入学院提交书面申请和相关证明材料,并按申请转入学院的要求接受转专业考核;

       (五)学院严格按照公布的实施方案对学生进行考核,并将拟接收学生名单报教务处审核;

        (六)学校转专业工作领导小组对学院拟接收转专业学生进行审批,并在教务处网站公示55个工作日,公示期间无异议者,由学校签发其转专业文件。

(二)目前我院转专业存在的问题

       一是工科专业学分偏重,课程偏难,理论计算多,学习难度大,学生对化工行业的了解和认识有偏颇。二是学校从2012年开始调整学生转专业政策,取消了学分绩点要求及转出学生的比例限制,导致我院学生申请转专业比例大幅升高。三是生源情况第一志愿率低,调剂率高。受到大环境的影响,考生和家长对化工行业的认识还停留在高危、高污染、影响健康等方面,其对化工行业的认识并没有随着化工行业的快速发展而改变,在志愿报考时大部分考生和家长仍偏向于选择计算机、金融、管理等社会热点专业,而忽略了传统行业、传统专业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发挥的重要作用,导致对化工类专业在选择上认可度不高。

         近三年来,化工学院平均第一志愿率约为21%,平均调剂率约为49%。数据表明除生物工程、制药工程外,化学工程与工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安全工程、冶金工程等四个专业第一志愿率相对较低,而调剂率较高,学生进校后易产生专业情绪,转专业比例较高。

\

 
二 2018年转专业情况分析

(一)2015-2018年转专业情况


        从2015年开始,学校在第一次转专业结果公示后会进行转专业二次选拔,这样又给第一次转专业未被接收或错过了第一次转专业时间的同学了一次机会,但这样又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我院的转出比例。数据表明,近四年,转出比例最高的一直是冶金工程专业,这与生源分析中的结果是一致的。据统计,2015-2018年转出比例从2016年的23%逐年上升,2017年已上升至28%,2018年已超过30%。在这种形势下,迫切需要我院采取相应对策来改变这一现状。

(二)2018年转专业情况及分析

         根据2018年转专业情况分析,发现随着加权平均成绩的降低,转出比例也逐渐降低,未被接收的比例逐渐升高。我院在转专业过程中流失了50%左右的优质学生。

        通过对2018年转专业情况的分析,由于优质生源的调剂率高,导致我院在转专业过程中流失了大量的优质生源,采取措施刻不容缓。

        通过对转专业去向分析,有三分之一的学生选择转去华西、生物类的学院和专业,有四分之一的学生选择转去金融管理类的学院和专业,有五分之一的学生选择转去信息、计算机、软件类的学院和专业。通过对转专业去向的分析,我院计划创办与这些学科相关的交叉学科来吸引学生继续留在我院学习。

三 化学工程学院转专业宣讲工作

       针对转专业生源流失的这一现象,学院已采取了相应的对策。通过“新生研讨课”、“化工概论”等课程加强对新生的引导,通过“教授开放日”活动,使学生对本专业有感性的认识:

(一)新生研讨课

         邀请院内资深教授和名师为新生授课,除了最前沿的专业知识外,授课内容还涉及大学生活、专业认识及对以后学习的建议。以此来增加学生对化工的了解,逐渐产生专业认同感。

(二)化工概论课程

         该课程主要介绍化学工业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国内外石油和化工行业的发展趋势、化学工业涉及的领域与前沿科学、化学工业与石油、能源、环境、生物制药、新材料等行业的相互关系,阐述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和化学工程师的人才规格,展望现代化工的发展趋势,以邀请专业教授和行业专家讲座的形式授课。

(三)“教授开放日”活动

          该活动是我校积极推广,我院具体落实的为学生和教师提供面对面交流机会的平台。为同学们提供更全面而深入了解专业的历史、传承与发展,增加与众多知名教授接触的机会。

四 后期的工作及策略

(一)大力建设招生宣传队伍,加大招生宣传力度,提高生源质量


         我院将进一步建设高水平的招生宣传队伍,动员更多知名教授、专家学者加入招生宣传队伍。打造范围广、影响深的招生宣传体系,通过“教授走进高中讲堂”、“大学生指导中学生课外科学实践”等多种形式,提高学院在中学的知名度,使考生在高中阶段对我院的了解进一步深入。同时,积极与省招生办及省内重点中学建立友好联系,利用大学生寒暑假返回家乡的机会做好宣传宣讲工作。同时,利用自媒体优势,积极宣传我院近年来取得的各项优秀成绩,提炼有宣传效益的新闻材料,积极向社会推送。

(二)完善就业与校友信息,与招生形成联动

        充分发挥学院校友在全国各地分布广泛的优势,完善校友信息、加强校友工作,与招生工作形成联动,发挥校友在招生宣传中的“口碑”效应,吸引优质生源。

(三)加强专业建设

       不断加强学科和专业建设,加强专业建设,进行专业优化,增加专业吸引力,进一步加强本科生对我院学科发展、科研实力、应用前景的认可度。

        学院教授委员会通过充分讨论,要求全体教职人员转移工作重心,着重突出“教书育人”。把关爱学生作为工作的基本原则,牢抓优势学科和前沿学术对学生的吸引力。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面向江安校区本科生开展系列科普性学术讲座:要求学院三级及以上教授每年在江安校区,围绕“新工科发展,前沿学术动态,较强的行业应用背景,化工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等几个方面,面向全院本科生开展至少一次科普性学术讲座。学院大力支持江安学术讲座的开展,以修学分的方式,督促研究生每学期参与学术讲座;学院教授带头参加大型学术讲座,牢抓全院学术交流风气。教授深入学生寝室,从行动上关爱学生,并可将此项列入教师年度绩效考核指标。改变教师评价体系,牢抓教学质量。狠抓工作作风建设,严防因繁琐的办事流程导致人才流失,把引进人才常态化。采取公共邮箱的方式,匿名投票,提高工作效率。

(四)提高专业在学科内排名,提升硬指标

         同时做好专业宣传工作,引导社会、考试及家长正确认识看待现代化工行业特色特点,增强对化工行业和专业的认同感,增强软实力。

(五)开展交叉融合的办学导向

        以四川大学开展“信息+”、“医学+”交叉融合的办学导向,化学工程学院积极与计算机学院、经济学院、电气学院进行交流,结合本学院化工和制药与生物工程的学科特色,提出“化工+X”培养模式,整合、压缩现有课程体系,强调学习关键科学原理,为交叉学科学习预留时间,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同时加强国际交流,如聘请国际著名高校专家开设全英文课程,提供丰富的国际交流机会,如我院与国外高校建立联合培养项目,促进本科生出国深造通过以上措施吸引学生转入或留在本学院学习。

         虽然学校的政策和大环境都对我院的转专业有不利影响,但是我们仍会继续努力寻找对策,改变现状。希望通过不懈努力让更多的学生留下来,吸引更多优质生源,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化工人才。

参考文献

[1]郭建钢.高校大学生转专业现状分析与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0):159-161.
[2]闫南希.高校转专业学生专业适应性状况调查——以常熟理工学院为例[J].文教资料,2017(29):140-14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805.html
本文标签: 转专业 ,分析 ,化工 ,高校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