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高校“去行政化”之路的策略思考论文

发布时间:2019-12-11 14:54:2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高校“去行政化”是高等教育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我国高校管理模式主要沿袭了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主要包括政府对高校管理的行政化和高校内部管理的行政化。高校行政化严重制约高等教育的良性发展,其弊端主要表现为限制了高校办学自主权,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失衡,易导致“以权谋私”等现象的发生。我们国家需要转变政府角色职能,处理好政府和高校的关系,规范和创新高校内部管理模式,探索高校内部服务行政新模式,平衡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以加快高校“去行政化”改革进程。

关键词:高校;去行政化;体制改革;策略

本文引用格式:刘志浩.高校“去行政化”之路的策略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9,6(22):66-67+79.

        世界上的大学,基本性质和职能都是一样的,大学制度也应该是类似或相同的。中国高等教育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和传统文化,高校管理模式则主要沿袭了传统行政管理模式,“被行政化”就是“中国特色”大学教育中的一个鲜明特征,学术权力被边缘化,行政权力扩张并成为高校权力的主导。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领域腐败犯罪案件呈明显上升趋势,究其原因在于高校权力组织架构不合理和管理模式不科学,若要从根本上防止高校权力发生异变,必须逐步探索高校“去行政化”,加强对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探索,高校“去行政化”是回归学术本真的关键,也是高等教育体制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众望所归[1-5]。

一 高校“去行政化”概述

         高校“行政化”是高校在组织架构、职能配置、运行机制、决策管理等方面表现出与行政机构类似的特征,主要包括高校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一是政府对高校管理的行政化,政府过多的通过人员编制、岗位设置、专业评估、干部任免等行政手段支配着高校的教育资源,高校办学自主权受到严格限制;二是高校内部管理的行政化,其组织架构、干部配备、管理模式均采取“典型”的行政管理模式,行政化的管理思维浓厚。

\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探索建立符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逐步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这为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提供了政策依据,也为高校“去行政化”之路指明了方向。大学是学术的殿堂、创造的摇篮和人才培养基地,有着特定文化属性和自身发展规律,不能完全套用行政化的管理模式,而应该把高校作为学术性的社会组织进行管理,“去行政化”要求国家按照现代大学精神重新对高校内外部管理范式进行重新设计和构建,平衡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真正实现由教育家办学治校,让高校回归大学教育的本源[7-10]。

二 高校“行政化”的弊端表现形式

         大学是学术性机构,推崇教育家办学,教授治学,学术至上,民主管理,按照行政化的模式对高校进行管理,存在很多弊端,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校办学自主权受到限制

        现行体制下,高校基本按照教育部和省市主管部门的要求和指令进行办学,导致“千校一面”,同质化倾向严重,政府对高校的控制严格,招生、专业、经费、评估、干部等均由政府拍板决定,更多表现为直接的行政命令,高校只能遵照指令行事,“一刀切”的行政指令往往忽视了各高校之间的差异,有些甚至违背了高等教育办学规律,“行政化”的管理模式严重限制了高校的办学自主权[11-12]。

(二)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失衡

        高校现行的组织结构是垂直式的,上下级关系刚性,行政权力往往凌驾于学术组织之上,教育资源被的行政权力所支配,行政权力缺少学术权力制衡,学术管理被边缘化[13]。学术活动违背了以探索真理为最高价值追求,反倒讲权位、论级别,导致了“学者谋官、官谋学术”现象的出现,官僚主义仍在高校一定范围盛行,“官本位”思想难以废止。各类学术机构、教职工大会制度难以真正参与到学校事务管理中来,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家办学举步维艰。

(三)管理行政化易导致权力异变

        我国高校虽然分为不同层次和级别,但机构设置基本相同,干部行政级别等级化、科层化,一所普通高校除去厅级干部,处级和科级等中层干部则多达几百人,臃肿的干部队伍加剧了高校行政化倾向。“三重一大”事务、文件政策出台、资源配置等大部分是通过行政的方式决定。高校行政化的决策模式易导致官僚作风横行,衍生较为典型的官场文化,最终权力发生异变,导致“以权谋私”等腐败现象的发生。

三 高校“去行政化”途径探究

         高校“行政化”是社会“大一统、官本位”大环境使然,仅靠高校自身“去行政化”,难以真正实现。高校“去行政化”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自上而下的制度设计和体制革新,困在政治体制和干部制度改革,难在官本位思想和陈旧观念的废止。

(一)由“服务型政府”向“监督型政府”转变,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坚持高校自治、学术自由和教授治学是现代大学管理的基本原则,须厘清高校与政府、高校与社会的关系,完善和改革高校治理架构和模式[5]。高校虽由政府来管理的,但不应该是政府的附属物。这要求政府要切实扩大高校自主办学权,激活高校的办学活力[14],一是要尊重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教育活动规律和科学研究规律,明确政府管理大学的职责和权限,实行分类型、分层次管理,减少对高校自主办学的干预,不能简单用行政眼光、行政思维,行政手段对待高校事务。二是要积极探索高校更合理的组织架构,改变政府与高校之间以及高校内部的教育资源配置方式,实现教育资源从“行政权力主导型”向“教育规律主导型”配置的转变。从长远看,淡化和取消高校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势在必行,但需设计新的替代制度,能够让高校更好的与外界交流对接[15]。

(二)由“权力为中心”向“制度为核心”转变,规范高校内部管理模式

        以“依法治校”为基本原则,继续完善修订《高等教育法》等,解决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系列法律问题,通过立法确定高校内部管理架构,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大学章程”,“大学章程”作为高校的基本法和办学规范,高校事务必须按照章程进行,变人治为法治,推进“以权力为中心”向“以制度为核心”转变,建全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探索建立大学董事会或理事会,充分发挥教授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等学术组织的作用。另外,要充分依靠广大教师,尤其是教授在民主管理和监督中的作用,加强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充分发挥群众团体的作用,实现高校内部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和规范化[16]。

(三)由“传统行政”向“现代行政”转变,推行高校服务行政新模式

         改变高校传统的多层级的垂直式组织结构,减少中间层机构和行政职位,适当增设综合性服务机构,建立合理的横向组织框架,使行政组织机构设置简约化和扁平化。建立管理人员职业化制度,改革大学校长的遴选方式,推行大学校长职业化,加强目标管理与行业考核。进一步规范高校行政管理运行制度,明确部门职责和分工,制定合理流畅的工作规程,提高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增强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建立高校“学术服务型”行政管理新模式[17]。

\

 
(四)由“行政主导”向“政学配合”转变,平衡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

        高校“去行政化”必须崇尚学术自由体制,实行学术本位管理,找准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之间的平衡点,严格限制行政权力放大,注重纯粹学术权力的回归,将教授治学落到实处。大学里的每位教授要得到社会尊重,要得到更多的教学资源,需要靠在科研教学工作中的水平与业绩,绝不是靠官阶级别和权力[18-23]。另外,高校应整合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建立协作机制,形成各司其职的格局,实现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尽量减少行政权力对学术事务的影响,不断提高行政权力为学术服务的意识,实现由“行政主导”向“政学配合”的高校权力运行模式转变[24-28]。

参考文献

[1] 计祝保.“去行政化”:我国高校的必然选择[J].当代教育科学,2011(3):55-56.
[2]姜保忠.高校去行政化问题研究[J].行政科学论坛,2015(2):44-48.
[3]谭正航,尹珊珊.高校办学自主权的落实和扩大与政府高校管理去行政化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5(3):123-126.
[5] 杨德广.关于高校“去行政化”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0(9):19-24.
李波.高校去行政化的有关问题探讨[J].教育管理,2010
[6] (3):111-114.田艳丽.高校去行政化:困境与路径选择[J].法制与社会,
[7] 2011(3):211-212.李立国,赵义华,黄海军.论高校的“行政化”和“去行政化”[J].
[8] 中国高教研究,2010(5):2-4.庆年.欲脱樊篱断须飞[J].复旦教育论坛,2009,7(6):1.
[9]
10] 赵红军.从大学校长演讲看高校去行政化[J].教育与职业,2010(28):78.
胡国铭.大学校长的人格魅力与大学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2002(5):57-60.
[11] 刘少雪.浅谈现代大学校长的素质[J].科技导报,2001(9):9-12.
[12] 张维娜.大学校长的教育理念与大学发展[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27-128.
[13] 王长乐.关于选拔大学校长的思索[J].科技导报,2002(6):39-41.
[14] 陈运超.现代大学校长的来源论[J].科技导报,2002(6):42-45.
[15]
[16] 两岸暨港澳大学校长联谊会在江西举行[J].中国高教研究,2005(9):50.
王洪才.大学校长应具备的八种素质[J].河南教育(高校
[17] 版),2006(1):26-27.朱向东,刘书生.学术行政化之流弊[J].南华大学学报(社
[18] 会科学版),2001(04):61.钟艳君;试论如何从立法层面保障大学去行政化的实现[A];第二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
[19] [C];2010.熊文钊;郑毅;高等教育去行政化的基本问题及其对策——以法律规制为核心对策的视角[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
[20] 究会2010年会论文集[C];2010.蓝劲松.美国研究型大学校长之学术背景——对23所美国著名高校校长教育背景与工作背景的分析[A];特色·个性·人才强国战略——2004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汇编
[21] [C];2004.陈金圣.高等教育史视角下的大学“行政化”问题探析
[22] *[A];第二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饶子和.大学发展之我见[A];社会变革与大学发展[C];2007.
[23] Luc Vinet;社会变革与大学发展:从观察者到行动者(英文)
[24] [A];社会变革与大学发展[C];2007.Ian William Chubb;社会变革与大学发展(英文)[A];社会变革与大学发展[C];2007.
[25] 眭依凡;改造大学大学校长不能放弃的责任[A];庆祝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成立20周年大会暨2003年高等教育国际论
坛论文集[C];2003.
[26]
[27] Richard Leigh Henry;社会变革与大学发展:新南威尔斯大学的案例研究(英文)[A];社会变革与大学发展[C];2007年.张俊星.以课程为载体,以服务特需项目为依托开展研究生
[28] 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8,(18):15-20.周亮等.基于科技型社团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
[29] 教育现代化,2018(18):25-26.李晓宁,朱为鸿.大学校长如何做好超理性决策[A];科学发展观与领导能力提升研究[C];200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80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