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翻转课堂教学法在《中药药剂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论文

发布时间:2019-12-11 13:43:3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中药药剂学》是中药学专业核心课程,其理论和实践联系紧密。传统的讲授型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存在学生学习主动性难以调动,学习效果难以保证等弊端,而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则有效改善师生、生生互动,着重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优势明显。本文详细介绍了翻转课堂教学法应用于《中药药剂学》教学实践的可行性、实施方法以及反思,以期为同行提供参考。

关键词:翻转课堂;中药药剂学;教学实践;中药学专业

本文引用格式:周宁,等.翻转课堂教学法在《中药药剂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J].教育现代化,2019,6(24):191-192.

        中药药剂学是研究中药制剂配置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与合理使用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学科,其理论与实践联系紧密。单一的集体授课型教学模式营造出的往往是“单声道”课堂,学生被动地接受信息,教学活动参与度不高,教学效果和效率难以保证。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是指重新调整和分配课堂内外时间,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教师充当指导者角色[1]。翻转课堂的教学流程包括课前学生自主学习、课上教师引导讨论和课后拓展升华三个部分。与传统讲授型教学方法相比,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在《中药药剂学》的教学中优势十分明显[2]。

一翻转课堂教学法应用于中药药剂学教学实践的可行性

(一)学情需求为有效开展翻转课堂奠定了基础


       《中药药剂学》是中药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一般在大三年级开课开设。大三年级的学生已完成《分析化学》、《中药学》、《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等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相关知识。经过大学两年多的学习,已经普遍具备一定的查阅文献资料和自主学习能力,这些都为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的开展和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此外,大学三年级的学生面临考研或者就业,在知识实用性和思维训练方面需求度较高,有利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和锻炼学生迁移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并潜移默化地引导其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这些能力与情感目标都是翻转课堂所擅长的实现的。

\

 
(二)充足的网络资源为有效开展翻转课堂提供了支撑

        学生充分利用课前时间,自主安排相关内容的学习是翻转课堂高效进行的必要前提。过去,学生的学习资料仅局限于教材和专业书籍,信息来源相对单一,学生自主学习热情不高,课前自主学习往往流于形式,混淆于预习。在网络技术手段高度发达、信息资源极速扩增的今天,学生获取学习资源的渠道越来越广泛,信息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这为有效开展翻转课堂提供了支撑和保障。

(三)教学目标达成度为有效开展翻转课堂提供了动力

       《中药药剂学》课程设置有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学生能掌握中药常用剂型的概念、特点、制备工艺、质量控制与合理用药等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②能力目标:学生具有解决制剂和调剂过程中实际问题的能力;③情感与态度目标:学生具有辩证思维、创造性思维方式和较强的职业道德意识;在常规的讲授型课堂中,知识目标是较容易实现的基础目标,而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目标的实现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翻转课堂的教学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分组讨论案例、研读文献或是特色主题讨论等。在开展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各种信息和观点的碰撞可充分锻炼学生思维,有效提升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翻转课堂教学法的开展与实施,有助于《中药药剂学》课程能力与情感目标的实现,反过来,目标的有效达成,促进了翻转课堂的开展。

二 翻转课堂教学法在中药药剂学教学实践在的实施

        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虽然能够充分利用学生的课外学习时间,调动其思维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以及教学效率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需要注意的是,在开展翻转课堂的讨论课时,每小组人数不易过多,一般以5-6人为益,否则会造成组内部分学生前期准备不足、参与感不强。其模式如下。

(一)课前

         首先,教师录制微课视频,主要涵盖每章节难点,时间以不超过10分钟为益。正式上课前一周,教师通过微信群向布置自主学习内容。学生可借助教师自制微课、在线慕课、教材配套课件、文献材料等资源,进行相关内容的自主学习。一般来讲,剂型的含义、特点、分类与质量检查方法等内容相对较容易理解,自学难度不大,所以由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这样课上就有更多的时间用于更有价值的教学活动。

        在课前,除了相关内容的自主学习,学生还需完成讨论课的各项前期准备工作,例如文献查阅与研读、案例的初步分析、小组材料的汇总整理或课件制作等。以第十五章《颗粒剂》为例,课前学生需完成分组、文献派发[3-6]和文献汇报课件的制作等准备工作。小组内同学需在课前预习教材、分工协作、广泛收集信息、查阅大量资料,从而全面掌握颗粒剂的质量评价指标有哪些?应如何选择与设置?处方组成和工艺参数如何影响颗粒剂的质量?哪些是关键参数?然后,对相关内容进行精炼、整合并制作PPT。

(二)课上

        1.讲授部分:制法和工艺既是中药药剂学的重点,同时也是其难点所在,学生难以通过自主学习达成教学目标。特别是首次接触的剂型,没有直接地观察或亲自动手操作,很难真切体会到其成型过程。因此,在实验课之前的课堂教学中,视频与动画就显得尤为重要。结合操作视频和动画讲解制备方法可避免“纸上谈兵”,防止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2.讨论部分:以第十五章《颗粒剂》为例,在文献研讨课上,各小组代表首先以PPT的形式向全班同学汇报各自文献中颗粒剂的剂型优化方法。在接下来的组间研讨过程中,学生可通过交互设问、主动思考,不断扩展、加深和更新自己对各种制粒方法,颗粒剂质量评价指标设置原则,辅料选择依据,不同制粒方法关键技术参数设定等的认识与理解。

         学生在课前已经通过自主学习和查阅资料,获得了本组文献中相关制粒方法的知识信息。第一节讲授课中,教师亦对本章重难点内容(颗粒剂的制粒方法和制备工艺)进行了详细介绍,学生已经具备了剂型优化的基本知识储备。因此,第二节的文献研讨课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即通过4篇文献(分别围绕几种不同制粒方法)中的剂型优化实例、小组汇报以及组间设问探讨,为学生展示了在实际研发、生产过程中,如何串联应用颗粒剂质量要求、辅料、制粒方法等知识点,完成剂型的优化设计,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颗粒剂质量评价指标的设置原则,辅料的选择依据,不同制粒方法关键技术参数的筛选与确定。

(三)课后

         根据各章节内容特点,为学生有针对性地布置课后作业。学生完成作业后向教师发送。全部作业上交后,教师将优秀作业向全班推送,帮助学生认识自身不足,找到努力方向,产生良性的学习激励效果。

三结语

        形式单一的讲授型教学模式在《中药药剂学》的教学实践中存在诸多弊端,学生一直是在被动地接受信息,教学活动参与度不高,教学效果和效率都比较低。我们根据《中药药剂学》课程特点,在部分章节引入翻转课堂,并采用集体授课与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混合型教学模式。通过文献或案例的讨论,引导学生充分认识《中药药剂学》课程在制剂生产和研发中的重要意义,从而主动提升自身学习兴趣、学习动力及专业认同感,同时学会发现问题、逻辑思考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作为学生不再是一脸木然,作为教师也深深地体会到了教学乐趣,基本实现了师生相长与教学相长。

\

 
参考文献

[1]刘苗,张邦乐,周四元.探索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药剂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及评定标准[J].卫生职业教育,2016,34(15):84-86.
[2]王英姿,杜守颖,李凤英,等.翻转课堂模式在中药药剂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中医教育,2015,34(06):43-45.
[3]赵文昌,宋丽军.流化床喷雾成粒和摇摆式挤出制粒法对复方丹参片制备用颗粒可压性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0,7(32):53-54.
[4]周航.制药流化床颗粒制备过程数值模拟及实验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7.
[5]沈翠翠,徐嘉,王晓青,等.金钱草配方颗粒的制备工艺研究[J].中国药房,2016,27(04):521-524.
[6]王海刚,邱桂芝,叶佳敏,等.流化床颗粒制备过程层析成像测量和优化控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5,36(05):1015-101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792.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