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传道授业教书引路纠偏育人论文

发布时间:2019-12-11 10:43:0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本文联系教学实践以及学习“精讲多练”教学法的体会,进行教书、育人的实际总结,得出了如何在“教书”及“育人”两方面贯彻“以学生为中心”这个教育理念。对教师的教学方法以及教育方式提出了新的观点。对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有一定的意义。尤其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关键词:创新;以学生为中心;精讲多练

本文引用格式:高旭彬.传道授业教书引路纠偏育人[J].教育现代化,2019,6(21):160-161.

       在当今社会中,教育创新已经成为了社会关注的话题。这里的创新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创造新东西”的简单缩写,而是具有特定的内涵的:“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在经济活动中引入新的思想、方法以实现生产要素的组合。”[1]“以学生为中心”的提出就是对原有教育教学理念的创新。它为教师做好新时期的“教书育人”者指明了方向。那么如何在这个新理念的指导下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已经成了时下教育工作者最关心的问题之一。精讲多练教学法给了该问题一个很好的回答。我在学习精讲多练教学法的过程中有如下的体会。

一“以学生为中心”是“教好书”的指路明灯

       “教书”即教学,是培养学生的主要途径。要使学生获得充分地发展,就必须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2]。以前的教学工作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方法,教师掌握着学生的一切,教师告诉学生该学什么,怎么学;教师告诉学生是什么,该怎么做。老师控制着学生的思维,学生亦步亦趋地跟着老师,按部就班地照着老师教给的方法去做。这是一种以教师为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这种教学方法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培养出的大多数学生只会解决书本上的问题,更甚者只会用老师讲过的方法解决老师讲过的问题。这就出现了大批社会无用的“解题机器”和高分低能的“高材生”。这些问题的出现从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改变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法。将教学的中心从教师向学生转移,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那么如何做到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呢?“精讲多练教学法”就回答了这个问题:精讲多练,课上讲解与练习时间为1:1。教师要想达到这个标准首先应当强化四种意识,促进学生做到四个“起来”:

(一)强化对学生的鼓励意识,让学生的眼睛明亮起来

       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的长处,比如说有些学生的计算能力很强;有些学生的分析能力很强。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善于发现每个学生尤其是基础较差学生的长处,对他们多表扬、多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让他们首先建立“我能听懂、我能学会、我能学好”的信心,当学生有了求知的欲望,他们自然会利用自己的长处带动薄弱的环节

\

 
(二)强化对学生的催化意识,让学生的兴趣浓厚起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自己讲课的艺术性——同样的问题采取不同的讲授方式就可以得到完全不同的效果。这个观点来源于一节让我感触颇深的高等数学课。那节课我正讲到微分方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微分方程的用途,我讲解了最简单形式的“兰切斯特方程”(Lanchester Equation),并且很自然地联系上了战争和企业竞争的情况。我意外地发现在此过程中,几乎每一个学生都在聚精会神地听讲,讲台下130多双眼睛充满了好奇和渴望。其实这只不过就是一个普通的微分方程,可由于联系到了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使他们的注意力突然集中起来,结果这种微分方程学生掌握得非常好。我想这应该就是“兴趣”的功劳。所以教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讲课方式,细致明了的方式固然好,但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它无法提起更多学生的兴趣,无法吸引更多学生的注意力。要通过不同的讲课方式吸引学生,让他们对这门课有兴趣,有“我喜欢听、喜欢学”的想法。

(三)强化对学生的引导意识,让学生的思维活动起来

         学生不会做的事情,要教给他们方法,引导他们怎样做。一个教师,如果只会读讲稿,那他就不是合格的教师;如果他只会讲书本上的东西,他是最低水平的教师。这种教师只能培养出一些社会无用的“解题机器”和高分低能的“高材生”。如果他能在方法上给学生以一定的指导,他才是好教师;而那些善于给学生指路,引导学生自己探索,自己实践,自己总结,能够使学生超过自己,甚至对自己所不擅长或不会的东西也能在方法上给学生引路的教师才是优秀的教师。以前,大多数教师喜欢在讲完一个问题之后问学生能不能提出问题,他们认为会提问题的学生才是好学生。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从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动脑筋想问题出发,先给学生提出问题如:我们已经了解了方程组解的概念,可是我们怎样才能求得方程组的解呢?让学生想办法、动脑筋,学生可能会想出各种办法。这时,教师要善于发现,善于总结。这种做法不仅巩固了所学的知识、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同时又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1]。可谓“一举三得”。

(四)强化对学生独立能力的培养意识,让学生的能力增长起来

         当然这里的独立指的是学习上的独立。凡是学生能做的事情都让学生自己去做,教师不要包办代替。有的教师认为学生就像一张白纸,没有自己的“书写”,他们什么都没有。事实上学生不是一张什么也没有的白纸。把学生看作白纸,实质上是否定学生,不相信学生。今天社会发展迅速,信息发达,通讯渠道畅通无阻,学生普遍见多识广,他们有自己的认识,有自己的判断,有自己的立场和观念,也有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所以应该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去干,让他们自己去学,让他们自己去尝试。要给他们提供机会,提供时间,提供空间。不要害怕他们犯错误,不要担心他们出问题。其实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增长正是在一个个错误被纠正的过程中实现的。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多走一些弯路,也可以加深相关知识在他们头脑中的印象,增强他们的独立意识。但是这么做并不是说教师就可以放手不管、不理不问了。这与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做法并不矛盾。

二“以学生为中心”也是“育好人”的前进航标

        “育人”是往往被教师忽略的环节,有很多教师认为讲好课就完成了任务,没有意识到“教书”和“育人”两个环节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实际上,我们在努力培养出一个好学生之前应该先把他塑造成为一个“好人”。“以学生为中心”不仅仅指在教学上要以学生为中心,在非教学环节也要以学生为中心。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做到“三要”“三不要”。

(一)要多与学生沟通,做到了解学生

       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特点,作为教师应当去了解每一个学生,知道他们的优点所在,更要了解他们最容易犯错误的地方。对于学生的长处要给与及时地肯定,让他们继续发挥;而对于容易犯错误的方面要做到心理有数、防患于未然,不要等错误发生了才知道一味地批评、教育。虽然说“亡羊补牢,犹未为晚”,但只有做到“防患于未然”才能将损失降到最低。要将学生的错误意识“扼杀”在萌芽阶段。

(二)要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做到理解学生

        在大多数教师的眼中,有时学生的处事方法是可笑的,甚至让人摸不着头脑。这并不能够说明问题就在于学生,这只能说明我们对学生还不是十分了解,没有哪一个人会去做没有原因,没有目的的事。我们认为学生的处事方式难以理解,只不过是我们在用自己的思维去解释学生的行为。“汝非鱼,焉知鱼之乐哉?”也许在学生的眼中,有时我们的做法更难理解。不要总把学生当成乳臭未干的小孩子,他们都是有情感、有理智、有知识的人。我们需要去了解学生,需要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

(三)要以身作则,正确地引导学生

        如果一个经常上课迟到的教师要求他的学生不许迟到,会有学生听吗?如果一个在课堂上经常接听手机的教师要求他的学生上课不许带手机,会有学生服气吗?当然不会,因为身为教师,就应该以身作则,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就没有资格要求学生做到。

\

 
       在做到“三要”的同时还应该做到“三不要”:

(四)不要过分迁就学生

        现在的学生大多独立性较差,在家习惯依赖父母,犯了错误后有父母善后。到了学校后他们转而依赖老师,抓住了很多教师心软的“软肋”经常要老师替他们弥补过错。事后补假是最典型的例子。如果我们当教师的过分迁就学生,必然在他们心理上会产生一种依赖情绪。当有一天他犯的错误你已经没有能力去补救时,后果将不堪设想。

(五)不要伤害学生

         对于已经犯了错误的学生,批评教育是不可缺少的,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下不为例。但在批评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说话的方式,尤其是不要用讽刺、挖苦、甚至侮辱性的语言,尤其不要使用“你这辈子也没多大出息了”这样绝对性的语言,这样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很可能会产生很极端的后果[2]。

(六)不要武断地看待学生

        “人无完人”,说明每个人都会犯错误,如果犯了错误的学生就不是好学生的话,那么这个世界上也就不存在什么好学生了。既然如此,对待犯了错误的学生我们可以“就事论事”,但千万切忌“因事断人”。有的学生犯了一次错误就被盖上了“坏学生”的“印章”,如果他真的因此自暴自弃,那给他“盖章”的教师岂不是毁了他的一生?在教育教学中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是传道授业的根基,只有打好根基才能进一步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柳斌,王前新,周明星.创新教育全书[M].北京:九洲图书出版社,1999.
[2]郭彩华.信息时代高校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新解释[J].时代教育,2014(17):103-10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76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