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工学结合”背景下中职学生管理工作的问题及对策分析论文

发布时间:2019-12-10 16:36:4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中职学校通过以就业为导向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力提高了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同时也对传统的中职学生管理工作造成严重冲击,探索发展教育管理理念、转变教育管理思路,适时调整教育管理内容,建立与“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学生管理制度,不断创新管理手段和方法,才能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为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

关键词:中职学校;工学结合;学生管理

本文引用格式:杨娜,等“.工学结合”背景下中职学生管理工作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9,6(24):255-256.

         “工学结合”,世界合作教育协会的解释是:“将课堂上的学习与工作中的学习结合起来,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与之相关的、为真实的雇主效力且通常能获取报酬的工作实际中,然后将工作中遇到的挑战和增长的见识带回课堂,帮助他们在学习中的进一步分析与思考。[1]”2014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要积极开展“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进一步对“工学结合”模式下企业和学校明确要求[2]。但目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运行下的中职学生管理仍是一个薄弱环节,复杂多样的价值观念、社会思潮、行为习惯、人际关系会对中职学生思想、行为和心理等方面产生较大影响;同时,“工学结合”学生比较分散,时间交替,增加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对原有集中统一的中职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冲击和挑战。科学、细致、严谨地做好“工学结合”模式下中职学生管理工作,是实现校企双方一体化育人的重要保障。

一“工学结合”背景下中职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一)不可控管理因素增加


        随着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不断深入,“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实训教学工作,既有时间相对集中的顶岗实习,也有分时段分模块进行的“工学交替”学习,教育教学的场所也由学校转移到企业,但是,学校和企业是两种完全不同性质的社会机构,从学校到企业,学生需要直接面对环境的巨大反差,中职学生在校学习阶段主要接触老师和同学,人际关系相对简单,涉及利益关系少,包容性强。“工学结合”期间来自企业的管理人员和实习指导教师(师傅)在教育指导学生完成实习实训任务的同时,采用不同于学校常规教育的企业管理标准对学生进行教育指导,与中职学校老师一起承担着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任务。中职学生在对企业环境适应过程中,容易在心理上感到孤独寂寞和压力,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环境复杂化,意味着学生管理中不可控因素增加。

\

 
(二)价值取向多元化

          校企合作的企业和学校追求的价值不同[3],中职学校的核心目标是为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重在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倡导个性自由,注重育人;企业的目标是为了追求经济效益,重在强调实际工作效率,主张团队协作,以达到利益最大化为目的。相对而言,“工学结合”的校企双方在物质层面上的交流和融合难度较低,可操作性较强,合作余地较大。但是,校企双方在价值追求和道德观念等文化层面的融合就存在较大困难,不同价值取向下,企业精神和文化对中职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审美观、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都带来较强的冲击,学生对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差异的适度把控能力面临挑战。

(三)校企双方管理方式差异化

        “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是企业岗位的“员工”,另一方面是学校学生,要同时遵守学校和企业管理规章,即学生一方面要在学校管理规章框架下按照企业的管理制度进行实习实训工作,另一方面学生也要在企业的管理制度下按照学校管理要求学习技能知识。传统的中职学校学生管理以班级授课、校内集中管理为主,大部分中职学校实行封闭式管理或军事化管理方式,学校对中职学生的教育管理重在“教”和“导”;而“工学结合”背景下企业对实习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主要内容以企业岗位相对应的职业道德教育为主,企业指导教师(师傅)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方式重在“管”和“控”[4]。因此,目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很容易使中职学生管理从“圈养式”走向“放羊式”,与此同时,在企业相对开放的环境下,学生面对社会上形形色色的诱导因素日益增多,中职学生的自控能力有限,很难实现有效管理和自我管理。

二“工学结合”背景下中职学生管理工作对策

(一)创新管理观念,做服务型管理者


          学校、企业、学生是“工学结合”的共同参与者和实践者。中职学校作为“工学结合”的组织者,要充分认识“工学结合”的重要意义,主动适应企业的需求,在教学计划和学生管理方面都做出相应的调整,致力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职学校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理念,转变学生管理为对学生服务,把传统的强制管理转变为服务管理,是对学生工作的创新理念和创新模式。企业作为“工学结合”的承担着,在确保自身经济利益的同时,要从大局出发,在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角度建立动态人力资源库。学生作为“工学结合”的对象,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积极融入社会和企业,主动转变“他律”为“自律”,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尽快完成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换。

(二)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制度

        学生管理工作与教学工作是紧密联系、相互依存的,教学方式转变后学生管理方式也要相应转变。当前“工学结合”只是从教学的角度订立了相关规章制度,中职学生管理方面还沿用传统管理模式,但“工学结合”背景下的学生管理环境却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校企双方应该从学生管理方面考虑改革传统管理模式或创新管理制度,将校外实训教学和管理结合起来,做到“岗位多元化、管理制度化”。完善“工学结合”制度不仅是国家的规定,也是中职学生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学校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充分考虑企业生产经营的规律性,在充分考虑校外环境和学生身份的情况下,中职学校和企业共同就“工学结合”学生管理制定既有别于在校学生又不同于企业普通职工的管理制度,制度中应明确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的责任和义务、学生的考核评价制度等内容,促使校企双方达成合作共赢的价值认同。

(三)建立家庭、学校、企业的联动机制,共同助力学生成长

         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工程,学校、企业和家庭三者的教育指向和目的是相同的,即把孩子培养成有一技之长的可以自立于社会的人,而这一共同的目标指向决定三者可以同向而行[5]。三者合作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发展的必然要求。一些家长错误理解“工学结合”为学校和企业利用学生进行利益往来,不支持学生参加“工学结合”,学校要和家长之间保持良好的沟通,向家长传递正确的教育理念,通过图片、视频、电话等方式向家长反映学生“工学结合”的真实情况,让家长和教师在教育观念上达成共识,才能齐抓共管。企业师傅负责现场生产和安全,对学生思想情况表现及时反馈给学校老师,班主任和心理辅导教师要解决学生思想和心理问题。家长要做好学生思想和情绪稳定工作,及时疏导学生不良情绪,极力配合学校和企业管理。

(四)改进学生管理形式

        现代信息化社会中,学生的是非标准、行为准则、心理健康都随着公共信息媒体的影响发生着变化。网络平台成为学生交流的重要环节,QQ、微信、微博、论坛、贴吧成为中职学生思想交流的聚集地。在工学结合期间,由于学生较为分散,传统的育人手段达不到良好的效果,因此,中职学校学生管理部门要主动打破时间和空间距离的交流障碍,积极推进管理手段和管理形式的与时俱进[6],建立集办公、信息发布、管理、指导服务为一体的“工学结合”智慧网络平台,各班学生入学时就要在班主任带领下建立班级主页、班级QQ群或微信群等,充分利用网络教育管理工作平台育人,全面提高中职学生管理工作的成效。

\

 
三结束语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彰显了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整体办学水平与特色的创新模式,实现了提升中职学生就业能力的目的,使中职学生也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发展市场。但加强“工学结合”中职学生管理工作依然任重道远,管理工作无定法,中职学生管理需要学校、企业、家长、学生多方共同努力,不断改进“工学结合”的学生管理方式,促进学生管理工作的不断改革与提高,创造“工学结合”管理新局面。

参考文献

[1]丁正荣“.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学生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2(12):185-186.
[2]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
[3]许陈红.“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管理创新略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1):60-61.
[4]陈湧.高职院校学生实训期间辅导员工作的创新与实践[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20):72-73.
[5]陈殿兵,杨新晓.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大教育生态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5(21):9-11.
[6]李红霞,蒋丽丽.“工学结合”背景下的学生管理工作研究[J].新课程(下),2015(03):171-17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726.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