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艺术类通识拓展慕课的探索 ——以首都师范大学《走进舞蹈艺术》为例论文

发布时间:2019-12-09 14:09:1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社会成员的综合素养,审美能力及个性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慕课的飞速发展使得将艺术类通识拓展课引入慕课平台成为大势所趋。本文将针对艺术类课程的课堂内容和特点,在分析首都师范大学所开设的《走进舞蹈艺术》慕课的基础上,提出基于慕课的艺术类课程教学模式,为日后艺术类学科在开设通识拓展类慕课上提供一定参考,具有一定建设性。通识拓展类慕课开设的目的是为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拓展学生视野,引导学生坚定文化自信,最终助力全面人才的养成。

关键词:慕课;艺术;通识拓展课

本文引用格式:孙思琦.艺术类通识拓展慕课的探索——以首都师范大学《走进舞蹈艺术》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16):103-105.

一背景

       随着“互联网+”大时代背景的降临,慕课作为“互联网+教育”的产物在2011年诞生,较其他教育产业虽起步晚,但势头绝对迅猛。早在2014年在Coursera(Mooc平台三大巨头之一,分别为Coursera、Udacity、edX)平台上注册的中国用户就超过了65万。截止2018年4月,中国上线的慕课数量已达5000门,高校学生和社会学习者选学人数突破7000万人次,逾1100万人次大学生获得慕课学分,中国慕课发展已跑在世界前列[1]。

         国内慕课的课程设置从最早以计算机科学学科、自然科学、数学学科为主,逐渐发展至包含社会学科、人文学科、艺术学科等十余种学科,这标志着慕课得到了涵盖全社会的关注,并且在逐步全面完善中。现国内使用者较多的慕课平台有: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教育部爱课程、网易云课堂、好大学校在线等平台[2]。

\


        目前,通过对比各类慕课平台上线的不同学科数量,不难发现,艺术类课程占比较少,而恰恰艺术类通识拓展课程因其特殊性,慕课的上课方式将比传统课堂更便于广大人群学习[3]。表1将以传统课堂与慕课部分内容做对比。由此可见,艺术类通识鉴赏课程非常适合在慕课平台推出,它的建设将助力我国发展通识教育乃至强化国民文化自信。

二 课例现状

         本文章以首都师范大学《走进舞蹈艺术》慕课作为艺术类通识拓展慕课课程的范例来进行探索。《走进舞蹈艺术》是首都师范大学美育中心与音乐学院于2017年3月合作推上中国大学MOOC平台的一门面向全校在校生的通识教育类型课程,截止至今,经历3个学期的运作,全校超过1200名学生在本门课程成功获取学分。

         该课程共设置十二讲,十二讲下共有48课时,内容涵盖中外舞蹈史、舞蹈应用理论、舞蹈作品鉴赏、舞蹈艺术发展规律及动态等方面。每课时都由教学视频、教学课件、随堂测验三部分组成,每课时教学视频把握在10分钟左右,最长不超过20分钟,这种短时间的安排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以及有效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教学课件则将该课时的核心内容作出总结性呈现,学生可自行下载便于随时学习,随堂检测题目难度小,题量小,多以选择题、填空题的形式出现,可以提交3次,用于调动学生听课积极性、检测课堂活跃度,此项分数不计入总成绩。每讲结束后还包含单元测验、单元作业、互动讨论以及互评环节,分别占总成绩的20%、20%、20%。学期末还将进行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40%。

成绩分布图如下:

\


        目前《走进舞蹈艺术》作为学校专有spoc类型课程,由主讲教师及其助教团队在学校的管理下完成一系列的宣传、开课、选课、评估等教学环节,并通过校级企业微信群以及“中国大学慕课”平台完成线上与线下同步进行的信息传达与教学互动,这种形式便于管理学生、督促学生完成课业,以及满足及时答疑。

《走进舞蹈艺术》在课程内容设计上有如下特点:

1.动态视觉的表达

        区别于传统课堂的传授方式,本门课程多使用动态视觉设计传递信息知识,试听丰富,精心挑选视频,通过后期剪辑将动态影像融入课程中,能够高度集中学习者的注意力。

        在课程中呈现的舞蹈视频均为教师根据每单元的不同内容精心挑选出的最具代表性的试听素材,这些经典的作品凝聚着舞蹈艺术的精华,陶冶人的情操,提高艺术素养。

2.关照多门学科

         该门课程在立足于从舞蹈本体出发的基础上,通过解读书法与舞蹈、绘画与舞蹈、建筑与舞蹈、数学与舞蹈等学科间的关联,促进基础理解,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并且适用于激发各类学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多维教学情景搭建

         在该门课程中,除了设定主讲教师“讲课”的授课情景外,还引入了讨论式教学情景,分别有课前教师提问,课后学生在讨论区里互动交流,教师于下一讲课前做统一答复,以及在课堂中呈现业内专家的论坛式授课情景,除此还在中国古典舞、芭蕾舞、民族民间舞等课程中均有现场示范的情景,让从没有进入过真正舞蹈课堂的学生也能了解其中一二,激发探索兴趣。

\

 
三 教学模式的探索

(一)教学目标


        在大学教育阶段中,通识拓展类课程的开设不仅是一种课程模式,它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和谐、全面的发展,而艺术类的通识拓展类课程更是在普及学科一般性知识的同时兼具陶冶情操,造就具备远大眼光、优美情感、完备人性的任务。

         因此,艺术类通识拓展类课程应区别于本学科专业化知识的教育,把握重在“育”而非“教”的理念,在普及基础知识时应关照与社会、人文息息相关的方面,从多个角度切入,构建通识性艺术学知识的体系。

(二)教学特点

        传统课堂的教学通常是由教师担任组织课堂的主体,鲜明的教师教学风格不仅可以吸引学生、增加学习兴趣,更是在无形中提升教学质量,慕课平台上更是如此,由于并非面对面式授课,这就需要讲课教师展现自身素养,在后期的剪辑制作中也需要有所体现[4]。

        网络公开课从最初的录制教师在课堂中的授课过程到教师进棚录制如今已经进入3.0时代,即具有慕课特色且具备一定规则的多媒体课程时代,作为艺术类的课程,这要求制作者在视频中PPT的设计、试听媒体资料的选择更应该富有艺术气息,但由于艺术类的老师们对于艺术理解能力的层次不同,个人的审美趣味也大相径庭,这就需要制作者从专业艺术人的角度出发,将本门艺术学科的特色以及美展现出来。

(三)课程设计

        慕课平台上的艺术类通识拓展课应充分发挥网络教学资源广、上课方式灵活便捷的特点。在对章节课程进行设计时,不宜加入过多或过复杂的内容,对于课程中出现的图片影像和音乐资料应经过精心选择,相应的每部分内容在视频时长的占比需要分配得当。为满足现代人希望通过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的心理,慕课可以满足学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从任何章节开始学习感兴趣的内容,这需要课程设计有层次,内容丰富具有吸引力。

        在慕课课程设计中还应关注到课程介绍页、内容发布时间、公告栏的使用等方面。课程介绍页中需要提前将宣传视频加入,由于是为了让学生在选课前做简易了解,整体时长不应超过3分钟,这需要设计者将精彩的内容做一个简短性的设计并呈现。内容发布方面则应严格按照开课时间提前做好每单元课程、作业、检测、期末考试等的发布时间表,然后按顺序执行。公告栏则是教师面对全体学生交流、发布信息的最直接通道,要善于使用公告栏发布信息。

         还需注意的是当慕课课程面对全社会开放后,学生相对的年龄、职业、文化背景等跨度会很大,追求的学习目标也迥然不同,这就需要慕课制作者作出进一步思考。

(四)教学过程

       基于互联网下的教学资源是非常丰富的,但面对教学目的、教学对象的不同,需要有所筛选。为激发学生主体的学习积极性,可以通过学生来上传学习资源,方法可以是教师布置任务,学生为完成作业去找资源,或是学员互相探讨而产生资源,如此可以加强学习效果。

        充分利用讨论区,这是慕课平台一个非常突出的优势,教师与学生互动在这里进行。这里的交流包括教师回答学生的提问,学生就课堂上的问题展开讨论,此外教师可以通过此通道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鼓励学生结合课堂内容发现现实生活中的生态素材,通过发现式的学习使学生主动获得知识,探究问题的能力。

        面对人数众多,没有统一学习时间的在线学习者,课程群的搭建在慕课教学过程中也是尤为重要。在课程进行中学习者们需要直接的帮助,适应课程后他们想要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这些种种使学习者与慕课教师和其团队之间有交流的需求,但仅仅依靠平台的讨论区是很难进行及时逐一的回复和长效互动,这时候,建立一个课程群可以解决此类问题。相应的,慕课团队在课程制作完备后需要将大部分的精力用于课程群的答疑以及维护上,引导学员在论坛中进行交流,开展专题的讨论区域并对其中反应出的问题进行搜集分析,从而更好的促进和改善课程的设计。

        在慕课平台的后台课程管理区有课程数据管理、学生成绩管理、课程数据统计,这些数据是由平台自动生成的,教师在这里可以清楚的看到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对内容知识的掌握程度,课堂参与度等等,由此可以针对不同问题作出不同对策,这种可视化的课堂管理模式对于教师来说操作起来非常的高效。

四 总结与发展

        艺术不同于文学、理学,它无法给出解决问题的标准答案,它就是创造性的化身,这也是面对科技时代,艺术越加变得无法取代的原因。艺术类的课程能够培养人的形象思维能力,获取感知心灵情感的力量,帮助人们感受艺术创作带来的乐趣,提高人的鉴赏能力,在大学期间开设的艺术类通识拓展课程将助力大学生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5]。

        在益处良多的同时也为教师团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慕课不同于传统课堂的授课模式,教师也需要逐步适应在慕课中担任的新角色。在视频录制环节,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任务重新进行教学设计,让每个视频单元既具备独立性又具备整体的系统性;在面对拍摄镜头时,也需要教师以生动的面貌打动播放器前的学生们。不论扮演什么样的角色都需要经过一个磨练的过程[6]。

       此外,当艺术类的慕课向全社会开放时,受众的人群也更为宽广,所以,对艺术课程的慕课建设是非常值得深入研究的。

        面对时代未来的发展,我们需要知道慕课的制作不是一劳永逸的,授课教师需要根据学科知识的更新、科学技术的发展等,对慕课课程进行更新或升级,类似于“课堂教学+慕课教学”、“AR技术引入慕课”在未来的研究工作中也是非常有可能实现的,艺术类慕课前景可期。

参考文献

[1]丁玲.基于智能时代艺术类慕课的建设思考[J].大众文艺,2018(16):203.
[2]杨玉芹.MOOC自主个性化学习环境设计的策略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4(07):12-17+34.
[3]梁媛.慕课与传统课堂的对比分析[J].亚太教育,2015(28):90-91.
[4]黄苏瑾,黄晓婷.国内外慕课研究的可视化梳理[J].大众文艺,2018(15):185.
[5]孙德兴,谭羽非“.交流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06):82-84.
[6]张昊,袁伟.新媒体视觉设计在慕课中的运用[J].艺海,2018(07):137-13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67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