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面对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缺失现状,众多高校学者已经意识到,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文化。在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依据孔孟之乡的地域优势,提出以《论语》带动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教师可以通过对比分析法、主题教学法、趣词妙语法等方法实现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既能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又能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
关键词:中国文化;大学英语教学;渗透;《论语》
本文引用格式:栾珍.以《论语》带动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J].教育现代化,2019,6(15):122-124.
一 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缺失的现状
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知识主要是以英语国家的文化为主,涉及中国文化的不多。中国学生聊西方文化时滔滔不绝,而一聊自家文化时往往陷入窘境,例如不知如何用英语表达清明节(The Day for Mourning the Dead)、端午节(Dragon-boat Festival)、孔子(Confucius)、孟子(Mencius)等,更别说向外国人介绍相关的节日风俗、历史名人及优秀文化作品了。由于自2013年12月四六级考试翻译试题的变革,很多大学英语教师已经意识到了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缺失,所以也有意识地在教学中补充相关中国文化的内容[1]。
关于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缺失情况,学者们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顾卫星,叶建敏(2014年)认为四六级翻译题型的调整将提升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的现实性。邓霄云(2015年)指出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缺失的主要原因是教材中涉及中国文化的内容极少,测试评价中缺乏中国文化元素,师生自身的中国文化意识缺失。李映珵,刘叙一(2018年)提出通过教材建设、课程设置、课堂渗选、第二课堂等途径,加强学生用英语介绍、解释和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培养具有文化自觉意识的跨文化人才。这些研究大都围绕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文化的必要性、措施和途径,但是,结合地域特色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研究还没有。
二 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的可行性
(一)师生逐渐认识到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的必要性
对于新时代的大学生,不仅要学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还要自觉地承担传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这就需要大学生们首先要有宣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提高自身的中国文化素养,在交际中特别是跨文化交际中能够如数家珍地介绍和推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因此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生意识到了提高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只有做到学贯中西才能在跨文化交际中克服“文化失语”现象。
(二)孔孟之乡的大学在英语教学中进行中国文化渗透有着独一无二的地域优势
我校处于世界历史文化名城,首善之区的孔子故乡─曲阜,在“孔孟之乡,礼仪之邦”、“至今齐鲁遗风在,十万人家尽读书”的浓郁文化氛围下,作为儒家文化发源地的高校教师,有责任和义务继承和弘扬优秀的儒家文化,进而把中国文化融入到大学英语教学之中。学生课堂上习得《论语》的经典语句,课后可以亲临“三孔”景区体验儒家文化的精髓,感受《论语》的魅力,进而更加主动地接受中国文化的输入,能够流畅地用英语介绍孔子(Confucius)、《论语》(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等[2]。
三 中国文化对大学英语教学渗透的主要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英语作为国际性的通用语言已经成为最主要的教学内容,但是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如果只是单纯的按照西方的思维方式和理念对学生进行英语很容易导致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脱离中国实际不仅会导致文化自信的发展受到阻碍,而且也不利于我国在国际社会的竞争优势,为此必须要加强对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从目前来看中国文化经过上下五千年的发展,并且在新时期通过艰苦的磨砺形成了全新的精神品质。其核心本质包括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一直以来我国的传统文化都是以和为贵,讲求彼此包容,共同发展这样多元化的实体文化也能够积极的鼓励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民众能够相互合作,共同发展。此外一个国家的文化底蕴与一个国家长期发展具有明显的相关性,而我国作为历史文化底蕴最为深厚的国家之一,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中华文化,不仅能够促进我国各族人民彼此团结,彼此信任,而且也能够成为解决国际社会矛盾争端的主要策略所以必须要加强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此外一直以来尽管我国许多的高校开展了英语教学,但是所采取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都是以西方为主,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英语学习者的优越感不仅严重的影响了传统文化的发展,而且还导致很多的学生在日常生活存在抛弃母语的行为,这样的现象令人心痛,因为我们去学习英语并不是为了被英语所统治,而是将英语作为一种工具去与外界更好的沟通和交流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让中国能够快速实现走出去,所以从这一方面来看,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是非常有效的,但是我们如果忽视了这一点,不仅会造成西方文化在我国快速的渗透,而且还很容易造成西方的思想价值观念对大学生产生影响,从而产生各种浮躁功利的价值观。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中国文化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渗透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水平不仅能够对中国古代历史,近代历史,古代诗词等内容进行全面的翻译,而且也能够通过中国文化赋予英语更加丰富的生意,这是其他国家的大学英语教学无法体现的结合我国现在英语教学的现状能够明确。在未来英语教学的过程中会涌现出一大批既精通中国文化,又熟知英语文化的人才,只有他们才能够进一步将传统文化传递给世界的各个角落。
四 以《论语》带动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的内容及方法
(一)教学内容
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的中国文化应包括:神话传说(Myths and Legends)、中国传统节日(Chinese Traditional festivals)、饮食文化(Chinese Cuisine)、中医药学(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生肖年历(The Chinese Calendar)、戏剧艺术(Traditional Chinese Opera)、书法艺术(Calligraphy)、儒家思想(Confucianism)、古典诗词(Classical Poetry)、中国功夫(Chinese Kung Fu)等。
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都有着深刻的影响,而《论语》作为儒家的经典,其主要的内容就是对于孔子的言论进行的记录。
《论语》的内容包括道德教学、礼乐、政治、人格修养等不同的方面,这些内容都非常适合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应用。《论语》作为中国春秋时期的语录体散文主要针对《论语》及其弟子的言行进行记录,也是儒家思想的经典,通过《论语》的编著能够集中的反映出孔子的思想内容,而这些传统的思想对我国古代乃至现代的中国都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人字作为《论语》的关键词是孔子全部的思想核心全书,总共20篇492章,也是语录体的开篇之作,在南宋时期,朱熹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并称为四书,其中《论语》作为国学经典所蕴含的思想内容非常深刻,主题多样、语言深邃含蓄,非常适合对外传播。例如《《论语》十则》从第一则到第九则为语录体,第十则为对话体这些对话的内容比较浅显易懂,而且翻译也非常的简单,很容易就能够与大学英语教学的具体内容进行充分的整合。
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以儒学为主流的中国文化,首选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论语》。《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本书,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在校园里,学生能感受到浓厚的儒家文化气氛,校园里有孔子像、《论语》石刻,有文化品牌《《论语》大会》,还有对外儒学交流与合作,所以课堂上以《论语》导入也就顺理成章了。《论语》要求我们在学习上“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To learn and at due times to repeat what one has learnt,is that not after all a pleasure?)(束定芳,2016:183)要求我们对待朋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That friends should come to one from afar,is this not after all delightful?)(束定芳,2016:183)。《论语》中的仁(benevolence)义(righteousness)礼(propriety)智(wisdom)信(fidelity)的学习也让学生在无形中接受了思想道德教育。
在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教育部门最主要的就是制定明确的教学大纲,并且对中国传统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占比进行细化,只有改变决策者的教育观念,才能够产生明显的效果。还应该积极促进大众传播媒体在中国文化渗透过程中的应用,例如在现代社会各种电视、广播、杂志、互联网等都能够成为英语学习者学习的主要途径。通过将《论语》的内容进行恰当的翻译,并且制作成为英语故事动画,通过多种渠道进行传播,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而且还能够增强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的认知与了解促进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大学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还应该积极转变考试的内容,除了对传统的英语考试重点进行分析还应该包括语言技巧、文化知识等内容的分析,只有在考试评价中涉及到中国传统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经济等,才能够引导学生更加重视传统文化。
(二)教学方法
对比分析法[3]。对比分析法是美国语言学家拉多提出的,他主张对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进行科学的对比和描写。“学习者的母语文化可以作为比较的基础,从而促进学习者……对目的语文化的深层理解,学习者可以更好地了解文化差异和多样性……”(王晓玲,曹佳学,2015:157)例如对于《论语》语句的中英文版本进行对比分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Even when walking in a party of no more than three I can always be certain of learning from those I am with.(束定芳,2016:183)从不同的句式结构和用词风格上来分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主题教学法针对英语国家的文化可以按主题来介绍,还可结合电影素材,比如电影《孔子》,学生既可以通过屏幕下方的英文字幕掌握相关中国文化的英语词汇,又可以通过电影演员对孔子的精彩演绎来深入了解这位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的一生和他所代表的儒家思想学说。
趣词妙语法。中西方文化不同,文化所赋予词汇的内涵也不同,一些动物、颜色、数字词汇等,在不同的文化中有不同的含义。比如“龙--dragon”一词在中西方文化中有很大的差别。中国人常说自己是龙的传人,龙是吉祥幸运的神兽,因此汉语中有许多包含“龙”的褒义词语,如“龙腾虎跃”、“龙马精神”等。而在西方文化中“龙”的外貌也不如中国龙和善,是一种张牙舞爪会喷火的怪兽。
讨论+情景模拟法[4]。一些话题可以采用讨论+情景模拟式的方法,比如介绍中西方社交礼仪时,可以分组让学生讨论,然后通过情景模拟展示出来,这样既生动又活泼,学生在自由讨论、快乐表演中掌握了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异同。再比如在介绍中西方节日的时候,也可以采用中西方节日对对碰,让学生用英语短剧或情景剧把相关节日起源、风俗习惯和相关活动等演绎出来,这样学生不仅深刻地了解了相关节日,还亲自体验到了不同文化的魅力。
文化体验活动。除了课堂教学外,课外活动或社会实践也是学生学习知识和提高觉悟的直观又形象的方式,因独特的地理优势,学生每年都有机会参加祭孔大典仪式,日常还可参加“背诵《论语》免费游三孔”活动,学生在“三孔”景区里走一走,看一看,切身感受一下儒家文化气息[5]。对于教师来说,最主要的就是不断的充实自己,增强自己的文化修养。不仅需要多多阅读史书、名人传记等,而且还应该学会融会贯通,将这些传统文化知识在英语教学中适当的传输给学生。教师还应该及时更新自己的文化观念,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情,例如可以鼓励学生观看英语频道或者是让学生阅读古代名人的传记。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加强学生的学习效果最后学生自身要广泛的涉猎中国古代的传统名作,还可以积极的运用广播电视网络等进行学习,积极参加各种文化活动,提高自己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够帮助中国传统文化更好的走出去。
五 结语
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是必须的,以学生耳熟能详的《论语》经典语句的英语表达方法带动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是切实可行的,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对比分析法、主题教学法、趣词妙语法、讨论+情景模拟法等让学生全面掌握中国文化,激起他们更强的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信心。
参考文献
[1]顾卫星,叶建敏.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的现实性研究——基于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试卷结构和测试题型调整后的命题[J].外语测试与教学,2014(01):9-13.
[2]邓霄云.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缺失现象成因分析[J].校园英语·下旬,2015.7:16-17.
[3]王晓玲,曹佳学.跨文化大学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1:157.
[4]束定芳.关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几点思考[J].山东外语教学,2017,38(02):35-41.
[5]程永军.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的相关问题思考[J].海外英语,2018(20):207-208+21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6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