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新时代下高校学业困难学生的形成原因与教育对策论文

发布时间:2019-12-07 16:14:0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学业困难学生主要指的是不能按照学校规定的基本要求导致无法顺利进行升学、通过考试、完成学业的学生。在新时代下,高校学业困难学生的出现,不仅仅是因为学生的成绩较差,难以跟上节奏,更多的体现在综合因素的影响作用。基于此,本文通过对新时代下高校学业困难学生形成原因的介绍,重点阐述相应的教育对策。

关键词:高校学困生;形成原因;教育对策

本文引用格式:魏旖旎,郑成华,冯永宁,等.新时代下高校学业困难学生的形成原因与教育对策[J].教育现代化,2019,6(15):154-156.

        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增加,高校学生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与此同时学生由于学业不能达成要求导致不得不留级、退学、无法毕业的情况屡见不鲜。这种教育现象不仅给学生造成严重的精神负担,对于学生的今后发展也造成严重影响。因此我们应该提高对高校学业困难学生的关注,通过采取针对性措施,缓解这种高校中存在的社会现象。

一新时代下高校学业困难学生的形成原因

        新时代下高校学业困难学生的形成原因相对复杂,综合因素的影响比较明显,通常情况下可以将其原因分为主管原因和客观原因两类。

(一)主观原因

        1.高考后阶段性目标丢失。在中学教育阶段,学生往往将高考当做激励自己学习兴趣的主要阶段性目标,在这种目标的激励下,学生具有更好的自制力以及自律意识。但在这一阶段度过后,大部分学生开始出现“歇口气”的心理,对大学期间的学习任务认识不足,导致失去学习的动力,将会对后期发展造成严重影响[1]。这主要是由于大学阶段的学习缺乏较强的导向性,因此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缺乏明确目标,盲目性较强,加之没有老师的管理和监督,思想上就会存在放松的情况。同时由于大学阶段的老是压力较小,学生往往对知识的学习不够重视,绝大多数的学习过程都是应付了事,缺乏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学习的知识也浮于表面,无法达到理想的学习目的。

\

 
       2.自我管理能力的下降。中学阶段,学生接受教育的方式主要是老师的灌输式教育,这种教育方式学生的被动性相对明显。一旦进入大学阶段,老师在教学上更加自由,大部分学生由于自身的自制力以及自律等原因,导致难以规划自己的学习生活活动。具体来说,由于高中阶段老师对于学生的要求较为严格,基本每个学习活动都是在老师的监督和管理之下进行,即使有些学生不愿意学习,但是在老师施加的压力之下,也不得不按照既定的教学步骤开展学习。但是在步入大学阶段之后,由于老师的管理和监督强度大大降低,一些没有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就会出现松散的状态,缺少自我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长此以往,就会严重影响学习效率,成为学业困难学生。

        3.环境适应能力不足。进入大学后,每个学生都会有一个新环境的适应阶段,但这种阶段时间的长短将会直接影响学生大学的整体学习情况。在这个阶段中,不同的学生将会面临着大洗牌的情况。部分学生的适应能力较差,将会导致在经历几次失败后的一蹶不振,最终表现为主动学习能力的逐渐丧失。除此之外,处于中学和大学过渡期的学生,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如果客观学习环境与中学阶段的类似,那么学生就会很快进入学习的状态,找回学习的感觉。但是如果学习环境发生变化,学生就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调整,这也是新时代下高校学业困难学生的形成原因之一。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不同学习阶段的过渡。但是高校教育阶段是辅导员制,因为辅导员老师的精力有限,所以不可能像高中阶段的班主任那样兼顾到每一位学生,从而影响了学生学习的整体效果。

(二)客观原因

        1.家庭环境。家庭原因也是影响孩子受教育和发展的重要原因,其中父母对待子女的态度有着终身的影响。由于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过度监管以及制定不切实际目标等行为,将会导致孩子出现不同程度的逆反心理。在大学之前的教育阶段,由于学生在老师和家长的双重监督和管理之下,几乎学习的各个阶段都会受到影响。家长的教育态度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心态。而在进入大学阶段的学习之后,学生就会脱离家长的束缚,并且受到家长过度监管的影响,大学阶段的学生很容易出现放松自我的情况,也就是说,中学阶段家长监督的越严格,大学教育过程中学生的状态越松散。所以从这一特点可以看出,要想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一定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良好的家庭教育也是至关重要的。

        2.校园环境。高校的学习氛围也会对大学生的学习造成一定影响,其中学生处于的班级、宿舍风气以及周围人员的学习氛围也会对学生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加上授课老师的教学模式发生改变,也会对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另外,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与之前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别,高校的校园文化更加开放,强调学生自主性和创新性的发挥,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下,对于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和学习能力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差,或者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缺乏相应的能力,将不能很好的适应高校教育形式,进而出现不适应的情况。同时,高校在学生来自于全国各地,每个学生都有着不同的个性和学习特点,中学阶段的学生受到老师和家长的监督,个性没有得到较好的发挥,而大学阶段的学生个性更加张扬,如果学生的自身定力不强,将很容易受到身边同学的影响,如果这一影响是负面的,将会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不良作用,使其逐渐成为学业困难学生。

         3.学习基础差异性。我国的地域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这种不平衡还体现在教育资源的不平等上。偏远地区的学生基础薄弱,由于长期教育资源的匮乏,导致综合成绩与素质难以满足高校需要,最终不能满足学校的毕业需要,造成学业完成困难。除此之外,高校教育体系具有较强的统一性,缺乏差异化,对于学生也没有进行明确的层次划分,因此这种千篇一律的教学形式并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具体来说,高校老师的教学形式是针对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的,如果学生的基础知识薄弱,就会不适应老师的讲课方式,可能这一知识点还没有理解,老师就开始了新知识的讲解,长此以往,将会使这部分学生与拉越远,与优秀学生的差距也变得越来越大,从而使这些学生逐渐丧失了学习的信心和勇气,对于学习产生一定的恐惧心理,进而影响了后续知识的学习。

二 新时代下高校学业困难学生的教育对策

(一)深入调查,加强关注


         大学生的心理情况是影响其学习效果以及生活方式的重要原因,而大学生的心理情况长期受到家庭、社会环境以及自身情况的相互作用形成。因此要了解大学生的心理情况,需要提高对大学生的关注程度,通过对造成学生学业困难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对学生进行沟通和专业的心理辅导,从而解决学生在学习以及思想上的问题[2]。另外学校应该与家长形成长效的沟通机制,及时了解学生的状态,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心理问题,树立远大目标。对于问题相对严重的重点人群,应该加强保护,做好跟踪,必要时联合家长进行不良习惯的有效干预,使其全身心投入学习,顺利完成大学学业。

        除此之外,高校在制定学科教育计划的时候,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并且将学生作为计划的主体,围绕学生学习效率提升进行科学谋划,重点在差异化教学方面多下功夫。老师可以在课堂教学和平时的考试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实际学习特点,然后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层次,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尤其对于基础知识水平较差,跟不上老师正常讲课进度的学生,应该在教育实践中给予更多的关注,重视基础知识教育,夯实学业困难学生的基础知识,从而为以后的深入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坚持信念教育,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理想信念教育也是大学生学习生涯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学业困难学生通常都会存在动力不足、缺乏奋斗目标、缺乏信念理想等特点。这些学生在高考这一重要阶段结束后,短时间失去目标,失去了继续学习的毅力核动力。针对这类学生,学校工作者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正确引导,提高学生对大学学习的认识,并采用一定的手段鼓励学生积极发展健康的兴趣爱好,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大一的时候要对学生进行兴趣及自身特长进行了解,大二时就要慢慢给学生渗透就业信息,并要求学生对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进行储备,大三时期就要开始对用人单位的信息进行收集,并且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和争取就业及择业的机会。

         另外,学生工作人员还应该结合大学生的发展阶段,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学生的未来打好基础。教育工作者需要结合大学生所学专业进行实际分析,积极引导学生制定短期目标以及长期的未来规划,对于不同的学习阶段,应该采取一定的引导教育方式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及时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还可以通过高年级学生的讲座,积极给学生分享学习的乐趣以及心得。发挥学姐学长的榜样作用。在大学生阶段,学校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资源情况,积极组织就业讲座等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为未来进行规划[3]。

(三)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针对性对困难学生进行帮扶

        为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高效的教育工作者应该根据具体情况,积极发挥集体的力量对学业困难者进行鼓励,并建立一定的激励机制,做好班级之间的评比,并做好后期的交流学习工作。通过优秀的集体或者优秀个人的示范作用帮助学生树立目标,提高学生学习的计划性和目的性。同时还应该积极推动学生宿舍的学习氛围。第一,可以通过优秀文明宿舍评比活动,帮助学生在大学期间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第二,通过课外活动营造出自由、开放、和谐的宿舍文化氛围,通过精神文明建设,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激发主动学习能力以及创造力。

        除了营造氛围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外,学校还应该针对学业困难人员,成立专门的帮扶团队,团队的构成应该包括学生工作者、班主任老师以及优秀学生代表等。具体应该在情绪状态、心理思想以及学习方法当面对困难学生进行帮助,培养困难学生的信心。具体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按照困难学生的具体程度,制定针对性的帮扶计划,第二,由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帮助困难学生共同制定学习目标,采用一对一、二对一甚至是多对一的方式,对困难学生进行帮助。同时还要积极组织困难学生召开学习会议,进行集体辅导,督促学生自主学习,并及时结合帮扶计划,最好反馈工作。通过多种方式结合,帮助学生树立信息,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4]。同时,老师还可以采用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根据学科教育特点,给学生布置能够激发思维能力的题目,然后让学生自主探索和解决,从而有效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找到学习的最佳方式。

(四)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解决依赖心理

        学生依赖心理也是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由于高校教育课程容量较大,同时老师讲授的知识点也大大增加,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对学生的要求,加上长期灌输学习模式的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依赖心理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倾向能够获取更多的教学理论和方式,从而降低解题难度,一旦老师将归纳总结的学习任务交给学生,学生将会变得无所适从[5]。长此以往,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第二,对于学习问题,学生希望老师可以尽可能的解决整个问题,以便再遇到同种问题的时候,学生可以有参考的范本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模式严重限制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性和创造性受到影响,一旦题型出现变换,很容易降低学生解决能力,造成挫败感。因此老师应该帮助学生克服自身的依赖心理,在教学过程中,大胆让学生参与整个探索学习以及总结归纳的过程,并及时做好补充工作,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应变创新能力。

\

 
         此外,教师适时调整教学理念,这也是实现高效教学的重要方法。转变观念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教师应该依据教学实际不断调整和革新,满足学生发展需求,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6]。增进师生情谊,消除师生隔阂,与学生平等的相处,从而使学生敢于向老师倾诉自己学习过程中面对的困惑和问题,进而使老师对学生出现的具体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同时老师应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自学时间,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查阅以更好的理解知识,从而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为以后学习做好铺垫。在这样的教学形式下,学生可以形成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意识,逐渐树立学习的信心[7]。在学习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渐体会到学习的参与感和成就感,进而培养起学习的兴趣,消除对于新知识的恐惧心理,实现学业困难学生的有效转化,提高高校教育的整体质量。

三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高校的学生数量较多,学业困难学生这个群体已经不断受到社会的关注。因此我们应该提高重视,学校要和家庭联合,通过加深对学生思想、心理的认识,采取一定的有效措施,帮助学生更好地树立目标,制定学习规划,用更加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学习,迎接未来。

参考文献

[1]李潇洁,李洪涛,刘晓黎.高校学业困难学生助推工作机制探索与实践[J].管理观察,2015(35):103-105.
[2]康乐,孙巍.高校学业困难学生群体的成因分析及转化策略[J].高教学刊,2015(07):99-100.
[3]赵鹏,田兆富.高校学业困难学生教育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J].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5,28(01):49-51+56.
[4]郑磊,魏容,邹艳辉.高校学业困难学生的预防与矫治机制探究[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1):124-128.
[5]黎春虹,屠雯静.焦点解决模式应用于高校辅导员帮扶学业困难学生的探索研究[J].科教导刊,2018(27):171-172.
[6]鲁淑红,朱丽丽."学业困难"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水平研究——以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18,4(20):88-89.
[7]李霞,刘衡,王睿,等.工科类院校学生学业困难特点及对策研究——以X大学为例[J].时代教育,2018(11):44-4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63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