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校企深度融合下的专业建设与地方经济发展论文

发布时间:2019-12-07 14:51:0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迅速,大多具有实践性、行业性、区域性等特点,对于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专业人才、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一直以来,高校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高校的发展受到地方经济的制约,高校的发展也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本文重点探讨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深度融合下的专业建设与地方经济发展问题。

关键词:校企合作;专业建设;地方经济

本文引用格式:吉庆昌等.校企深度融合下的专业建设与地方经济发展[J].教育现代化,2019,6(19):29-30.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地区经济都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升级阶段,因此,地方高校的教学体制也应做出相应的改革、调整,特别是专业建设必须与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充分满足当地经济发展需求。接下来,谈谈对校企深度融合下的专业建设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一 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己任,促进校企深度融合

(一)高校应紧密依托政府部门,加强与企业的沟通联系


         自从应用型本科院校蓬勃发展以来,为了区别高水平的老牌院校,突出特色,很多高校将教学目标调整为:培养生产建设、管理与服务于第一线的应用技能型人才。这就决定了高校应始终立足于企业职业岗位对人才的要求来开展教学活动。高校在进行专业建设时,应时刻与社会、企业保持零距离的了解、渗透,从而实现院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统一、理论和实践的统一、科研和生产的统一、学校教育和企业生产的统一等等。另一方面,高校应紧密依托政府,在校企深入合作的同时,与政府相关部门保持紧密的联系,获取政府的支持,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才培养能力,从而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充分发挥“智囊团”的作用。

(二)关注地方经济发展的核心专业,建立完善的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

       现阶段,随着计算机网络、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很多高校开设计算机技术、旅游等专业来适应地方经济的发展。这些专业在建设的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以培养学生核心技术为目标,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手段,以企业的实际岗位需求为教学考核评价标准,组织教学活动,打造区域性、特色性的人才培养体系。高校的专业建设必须积极适应地方经济产业结构的变化需求,始终保持院校的专业定位与学生将来从事的工作方向一致,始终与社会生产实际、职业分工相一致。如,一些地方的新能源、新技术未来发展趋势明显,那么,当地的高校应紧随经济发展的步伐,积极开设新能源、物联网等相关专业。

\

 
(三)高校应建立完善的实践、科技创新体系

          首先,现阶段,大部分高校积极与企业开展合作,建立为本校学生服务的实践基地,在开展学校教育的同时,向学生灌输企业文化,让教学与企业的生产、技术、工艺等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实训基地中,创设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让实训基地成为培养学生技能、考核教学水平、开发专业技术的基地,成为将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也可以利用各种项目的建设,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另外,高校要鼓励和引导教师成立工作室,打破传统的院校、院系、专业等限制,利用具体项目,为教学、科研搭建平台,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教师利用工作室与社会保持及时的联系,从而及时掌握新政策、新工艺,从而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调整教学研究。

二 实现校企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构建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与企业签订长期合作协议,立足于企业岗位对人才的要求、院校的教学要求等实际情况,院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与方式,院校的教学活动、企业内在职培训活动应同步开展,让学生毕业后直接成为企业员工。订单式培养模式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大大缩短了学生与企业的磨合期,防止出现盲目教学的现象。如,随着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的计算机、电子信息等专业可与区域内相关类型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班级,人才培养方案由高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企业为学生提供奖学金,从而推动高校与地方企业的全面发展。

(二)投资合作式的人才培养模式

        院校与相关企业签订投资合作协议,院校将企业的实际人才需求作为教学目标,企业为院校学生的实训、企业生产等活动提供设备和资金。但是,设备的所有权归属于院校,而院校为企业有针对性的培养人才的行为是免费的,企业会根据一定的比例投放人才培养基金,作为院校可持续发展的资金。

三 采取“互利共赢”模式,实现校企的深度融合

       新形势下,高校要想提高专业建设的科学性,企业要想引进高素质人才,必须实现校企的深度融合,具体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实现校企“互训共赢”

         实现校企深度融合,要实现校企的“互训共赢”,在进行校企合作的过程中,高校应积极安排本校学生到企业去进行生产、替岗实习,切身感受今后的工作环境,感受工作氛围、学习企业文化。另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发挥学校资源的作用,积极为企业组织开展在职员工培训活动,开发推广新工艺、新技术,从而实现“互训共赢”,促进共同发展。

(二)实现校企“互兼共赢”

        实现校企深度融合,应做到校企“互兼共赢”,高校应积极鼓励和安排专业教师进入企业去挂职锻炼,深入企业生产、管理一线,了解企业发展实际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发新技术、新工艺。其次,院校应积极外聘企业、行业精英进入院校担任教师,将企业最新的生产技术、管理经验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从而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学习。另外,院校可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聘请一些专家学者、行业精英成为会员,与专业教师合作制定教学标准,实现“互兼共赢”,培养符合社会、企业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

(三)实现校企“互补共赢”

         实现校企深度融合,还应做到校企的“互补共赢”,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应用技能型人才,高校必须安排专业教师与企业精英们共同分析相关产品的生产流程,明确工作任务,共同制定工作方案。再结合生产实际过程中遇到的真实问题,打造活动领域,然后根据活动领域来构建学习领域,最终形成系统、科学、有针对性的专业课程体系。教师基于专业的课程体系来开展教学活动,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用以服务企业,满足企业生产、管理需求,从而实现“互补共赢”,促进共同发展。

\

 
(四)实现校企“互联共赢”

        实现校企深度融合,还要做到校企的“互联共赢”,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内企业的数量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高校可与当地一些龙头公司联合申报科研项目、合作开发相关技术、共同申请专利等等。高校与该类企业进行合作,立足于企业发展、高校教学的实际情况设立合作项目,涉及的资金与设备都由企业提供,专业教师与企业工作人员共同编写教材、实训项目指导书。开发完成后,学生参与实训,教师与企业人员全程参与,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最终研发出适合本专业学生实训的设备,彰显专业特色教学。

四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深入改革,校企深度融合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一种创新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院校、企业与学生的三方共赢,院校优化了专业设置,促进了专业建设、提高了人才培养的有效性;企业得到了真正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人才,而且吸收了高校的先进理论知识;学生学到了能实际应用的知识和技术,最终共同推动了地方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成华,郭晓林,李映兰.基于校企深度融合和产教协同发展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7(08):195-197.
[2]方胜强,陈超,李进金.地方本科高校校企深度融合育人的思考[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139-143.
[3]周崇松,邓斌,刘文奇.地方本科院校产教融合可持续性发展之路——以湘南学院化学与环境类专业为例[J].广东化工,2016,43(12).
[4]容州.基于校企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美术大观,2015(10):134-135.
[5]赵德刚,刘文洁,杨树华,张振宇.材料类专业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校企协同育人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4(49):17-19+22.
[6]冯立元.校企深度融合下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设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4(41):329-330+37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61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